根據四環遊戲小組積累的經驗,比較適合於非正規學前教育的活動組織形式有以下幾種:室內集體活動、分組活動、戶外活動、小分隊活動、大型活動等。這些活動貫穿於日常活動中,相互之間的過渡、銜接等都是需要注意的問題,先簡單介紹一下這幾種活動形式的開展。
1.室內集體活動
室內集體活動是組織幼兒活動時非常常見的一種活動組織形式,是教師一對多的跟孩子溝通交流。這種形式有些類似於我們平時在中小學所見到的“上課”,但這兩者卻是有許多區別的。
對於我們麵對這樣一批學前孩子來說,用類似“上課”來灌輸知識可是不行的,我們需要讓孩子在活動中增加對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集體的活動隻是其中的一種組織形式。而活動內容可以是講故事、學兒歌、教折紙、遊戲、音樂律動等多樣的活動,下麵的照片就是一個爸爸老師在給孩子們講故事。
活動可選擇的場地:室內
適合的活動人數:10~20名孩子
活動要點:
室內集體活動的適宜時長為20~30分鍾,而且需要根據所麵對的孩子大小做調整(如果小孩子偏多需要適當壓縮至15分鍾左右)。這是因為3~5歲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尤其是在這種集體環境下,更不容易長時間保持注意力集中。
在集體活動時,經常是孩子圍成半圈,麵朝教師,便於教師關注到所有孩子。孩子較多時也可以圍成裏外兩圈,這時要注意高低的安排,避免視線遮擋。有時候也可以直接按照室內場地的安排,讓孩子隨意集中就座,隻要保證孩子的視線都能找到老師就可以了。
一般從分散的情況下將孩子聚集起來(也就是集體活動的開始階段),需要一個抓住所有孩子注意力的方法。有的老師會選擇簡單地大聲說:“小朋友們都坐好了,眼睛看著老師”,這當然也是一種方法,不過在這裏推薦一個更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用簡單的小遊戲(手指遊戲、有韻律的兒歌等)來引起孩子注意。孩子自然會隨著老師的遊戲一個個被吸引過來。(手指遊戲、兒歌等見資料包)
活動優點:一對多的交流,傳達信息的效率較高。
活動缺點:不利於老師關注到個別孩子的情況。
2.室內分組活動
分組活動也可以成為區域活動,不同的區域進行不同的活動,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組。這種活動形式更注重孩子的自由選擇,讓孩子自己選擇想要進行的活動,比如畫畫、閱讀、拚圖等。幾個孩子選擇了同樣的活動,這就自然形成了一個組,每個組的活動可以是孩子獨自地活動,也可以是一個小組合作的活動,各組之間互不幹擾,每個孩子又可以進行完一個活動之後換其他活動。
活動可選擇的場地:室內(通過桌椅的擺放,自然形成不同的區域)
適合的活動人數:每個組依情況而定,但最好不要超過6個
活動要點:
尊重孩子的自由選擇,同時兼顧孩子的發展。也就是說,在自由選擇活動的時候,應該是孩子選擇的、他喜歡做的,而非教師強加在孩子身上的老師的意願。比如孩子來了想要剪紙,而今天是有剪紙這個組的,那孩子可以去,不能因為老師覺得孩子畫畫不好就強令他去畫畫。但是,如果孩子一個星期都在剪紙,那教師的引導作用也需要適時發揮,找到孩子長時間選擇剪紙的原因、興趣點,幫助他轉移興趣點。比如通過他剪出來的東西,讓他來色彩拓印,進而可以轉移到繪畫上,或者找一本剪紙圖畫構成的故事書,孩子說不定就會喜歡。
自由活動不等於教師就不管不問。這裏說的就是教師的指導問題。其實,分組活動因為教師麵對的孩子數量少了,反而更是了解孩子,針對不同的孩子實施不同教育活動的良好契機。教師需要對活動材料、希望孩子在這個組中達到的目標有個比較明確的定位。比如繪畫,雖然3歲的孩子隻是亂塗鴉,教師可以試著引導孩子去給小魚吐個泡泡,添個水草,提交簡單情節,而5歲的孩子已經可以畫出一幅構圖比較完整的圖畫了。這也就要求老師平日裏多觀察孩子,多了解孩子的發展水平,從而才能提出適合於孩子的要求。
在這裏,教師的身教大於言傳。活動中,教師也可以參與到其中一些區域中去,比如坐在美工區畫一幅畫,去和一個大孩子下棋等,而不是坐在旁邊監工似地巡視,或者手插兜裏,訓訓這個,說說那個的。通過教師自己的盡情投入,孩子們自然而然地會模仿老師,也專心於自己正在做的事。
[示例]四環遊戲小組活動計劃節選——小組蒙氏活動計劃
閱讀組(楊老師):引導孩子自主閱讀,給別的小朋友講故事
繪畫組:雪人
拚插搭建組(值班家長):百變積木、穿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