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發現教育資源
非正規教育活動的來源很多,隻要你細心觀察,周圍所有的材料都可以加以吸收利用成為教育活動的資源,我們先一起來看幾個例子吧!
[範例1] 楊樹下的“毛毛蟲”
楊樹下的“毛毛蟲”
活動緣起:四環遊戲小組的小院內有一棵很大的楊樹,孩子們每天在樹下遊戲,大樹成了遊戲小組的一員。最近孩子們發現楊樹上經常會掉下來一些“毛毛蟲”樣的東西,有的孩子撿起來玩,有的孩子對這個東西還有點兒害怕。基於孩子們的興趣,我們設計此次活動,和孩子一起探究這個楊樹下的“毛毛蟲”。
這個活動設計來源於孩子生活中感興趣的事物,孩子們對於春天楊樹下掉落的“毛毛蟲”產生興趣,自由玩耍起來,教師發現了孩子的興趣點,便設計了此次活動。
——非正規課程來源於生活,材料易得,生活中的廢舊材料、有趣現象等都可以成為課程設計的來源。
注意:觀察一下孩子平時生活中都玩兒什麼,看什麼、說什麼,把這些都有意識的記下來,都可以成為活動的來源哦!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範例2] 三月三 放風箏
活動緣起:
我國民間素有農曆三月三放風箏的習俗,不僅體現了人們對春天的喜悅和情趣,而且還能強身健體。四環遊戲小組有的家長是製作風箏的能手,他們用一張紙三下兩下就能做出一個簡易的風箏,孩子們看見後很喜歡。由此,結合家長自身的資源,我們設計了此次活動,讓家長帶領孩子利用簡易的材料製作風箏和放飛風箏,既激發了他們的教育信心,也讓孩子在春的活動中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
這個活動的來源是家長身上的鄉土民俗,這也是非正規教育鄉土特色的體現。風箏是家長小時候都玩過做過的東西,有很多家長是做風箏的能手,那麼,發揮他們的力量既可以充分地調動家長參與,又激發了他們的自信心,何樂而不為呢?
想一想:你所在的地區有哪些鄉土特色的資源?(如鄉土遊戲、民謠兒歌、鄉土玩具、民俗,你所在地區孩子的家長都來自哪些地方?他們家鄉都有哪些民俗?(民歌、剪紙、戲曲等)家長們各自潛藏有哪些本領?快來統計一下吧,這些都可以成為課程設計的來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
[範例3] 十月一日國慶節
活動緣起:
在四環遊戲小組,每個月都會舉辦一次集體生日會,大家一起給當月過生日的孩子慶祝。孩子們對於自己的生日都很了解,但是祖國媽媽也有生日,孩子們了解嗎?結合孩子們自身的生活經驗,我們開展了“十月一日國慶節”主題活動,讓孩子知道自己是中國人,懂得祖國媽媽也有生日,培養熱愛祖國的情感,同時滲透節日、月份、時間等概念。
這個活動來源於節日習俗,每年的傳統節日、固定節日都是孩子們生活中的重要教育資源,可以借此引導孩子了解周圍的生活,了解社會,以及與人相處的關係,同時還可以滲透時間的教育。
想一想,還有哪些可以成為你的教育活動的內容?把你現在想到的東西寫出來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見,非正規教育活動產生的方式是多樣的:可以是來源於現成的材料;可以是來源於孩子的興趣;也可以是來源於優秀文化的遺產。
·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節變化及不同特點。
·季節與人類的關係(衣物、保健等)。
·孩子感興趣的事物(如泥土裏的小蟲子、天空的飛機、滾動的輪胎等)。
·孩子的行為習慣(如最近有孩子長蟲牙了)。
·孩子活動中發生的事件(如發生爭執了、亂放玩具等)。
·其他偶發的事件(如停電、下雪)。
·關於時間(遊戲小組的一天、年月日、星期、整點半點)。
·孩子或家長身上的鄉土民俗資源(窗花、風箏、柳笛等)。
·傳統節日(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勞動節、兒童節……)。
非正規教育的理念強調鄉土認同和傳統文化,因此我們在設計教育活動的時候要注意來源於對象人群生活中的東西,類似聖誕樹等外來的文化和內容,離他們生活比較遠,不能激發家長教育自信的東西就盡量少出現。
2.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一般是兩部分:經驗準備和材料準備。經驗準備是說關於你將要開展的這個活動,孩子是否具有了相關的生活經驗?比如春天的時候,孩子看到了柳樹發了芽,嫩綠嫩綠的,那麼這時候孩子就有了關於柳樹發芽的生活經驗,教師就可以在經驗準備的基礎上帶領孩子們編柳樹姑娘的“辮子”。那麼這時就需要相關的材料準備了,比如皺紋紙、膠水、白紙等。活動前,這兩方麵的準備都要做好。
同時教師也應該提前考察活動的場地是否適合,保證場地的安全。(例如冬天戶外活動前,如果不是以“雪”為活動內容,一般要把積雪清除,以免滑倒)
在下文中,我們將會出示一些集體活動的範例,大家可以結合上述原則來看,並從中領會非正規教育的特點,也可以試著自己來設計一兩個活動,“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自己試試效果會更好。
3.集體活動設計範例
楊樹下的“毛毛蟲”
(1)目標
①知道“毛毛蟲”是楊樹的花。
②能發揮想象,用“毛毛蟲”拚擺成一定的數字或形象,並體會自由創造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