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如何設計組織集體教育活動(2 / 3)

③樂於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探索和認識多種多樣的自然現象。

(2)活動準備

“毛毛蟲”若幹。也可以發動孩子和家長揀拾後帶來,老師做好的造型範例幾個。

活動前孩子已對“毛毛蟲”產生了興趣,有經驗準備。

(3)步驟

戶外活動時請孩子觀察、揀拾地上的“毛毛蟲”。

請孩子邊擺弄邊自由討論:“毛毛蟲”是什麼東西?從哪兒落下來的?

小結:“毛毛蟲”是楊樹的花,春天的時候開花,花開敗就落下來,楊樹是先開花再長葉子的。

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請他們繼續觀察,看看眼下楊樹上有沒有樹葉,是什麼顏色,什麼時候長出葉子的。

① 教師示範用“毛毛蟲”拚簡單的數字、形狀等,大家來辨認;引導孩子思考自己想擺什麼,提示大孩子試著拚擺變換和老師不一樣的圖形。

② 分組遊戲:請孩子發揮想象力,自由拚擺。每組發放一籃子“毛毛蟲”。啟發小孩擺一些簡單的圖形、數字;鼓勵大孩子擺和老師不一樣的、獨特的、複雜的圖形。孩子可以在桌子上隨意擺,教師注意觀察並進行個別引導。大家可以互相顯示自己擺的圖形。每人擺出2~5種圖形。感受自由創造的樂趣。

提示:教育要時刻注意混齡組織的特點,活動時可以大小分組,也可以結對子,大小互助。此次活動由於操作時難度任務不同,因此采取分組的形式,劃分了大小孩子各自的任務難度,教師對不同組提的要求也有所區分。

想一想:什麼時候需要分組?什麼時候可以混齡?考慮一下各自適合的條件吧!靈活分組。

③ 展示成果:每組小朋友擺好了之後和周圍夥伴互相介紹自己擺出了什麼。弟弟妹妹可以說說是誰幫助自己拚擺的。

提示:每次活動之後的展示環節也很重要,如果操作完成時間不一致,可以在放學前統一進行總結;此處是在本活動後總結展示,主要作用是讓孩子看到大家的作品,激發成就感,並為小孩子提供模仿學習的機會。

(4)討論

請幾個小朋友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並講講自己是怎麼拚出來的。建議孩子在戶外自由活動時或回家後還接著玩這個遊戲。

(5)延伸活動

爸爸\/媽媽老師可以做什麼?

①戶外活動時帶領孩子撿拾“毛毛蟲”。

②參與孩子活動,拚擺出不同的圖形,聽聽孩子對作品的介紹。

(6)注意事項

①在孩子自主創造遊戲的時候,教師要有針對性地指導,如多引導年齡小的孩子,可以讓他們照著範例進行拚擺,而對年齡較大的孩子,則鼓勵他們創造比較複雜的形象。

②活動不限於室內開展。

③用“毛毛蟲”開展數學活動,例如,數數,擺出數字1~10,簡單的加減,以及拚擺成三角形、正方形、圓形或其他圖案等,大孩子可以進行圖形的組合。

(7)延伸活動

①戶外延伸:戶外活動的時候讓孩子三三兩兩地邊撿邊拾,直接在地上用“毛毛蟲”拚擺圖形,引導孩子繼續開發想象力,看看毛毛蟲還能拚擺成什麼。

②向家庭的延伸:家長繼續引導孩子在家裏開展創意拚擺的活動,可以親子比賽,看誰拚的花樣多。

三月三 放風箏

(1)目標

①大孩子能夠動手製作簡易的風箏,小孩子在成人或哥哥姐姐的幫助下完成簡單的風箏。

②體驗與同伴共同放風箏遊戲的快樂。

③孩子通過遊戲感受春天的樂趣,同時通過帶動家長參與,激發家長的教育自信。

(2)活動準備

多數孩子見過或玩過風箏。

塑料袋、已經做好的紙風箏,每個孩子一張長方形(A4左右大小)紙,玻璃繩,膠水,剪刀。

(3)步驟

①戶外活動時通過遊戲感知春風

小孩子每人持一個塑料袋(可以用繩係在袋上,提醒孩子塑料袋不能套在頭上,以免發生危險),張開手臂迎風跑,塑料袋兜著風如同風箏。

大孩子每人一個簡單的紙蜻蜓(用一張長條紙,兩端對折,沿折出的痕跡撕到中間處,把兩個小翅分別折向相反的兩邊,即成小蜻蜓。如果下半部分重力不夠,可以在此處別一隻曲別針),從高處拋下,觀察紙蜻蜓會怎樣?

體驗了“放飛風箏”的樂趣之後,請孩子說說:為什麼塑料袋能張開?為什麼紙蜻蜓會在空中飄落?春天有風的時候小朋友還能玩兒什麼?

提示:經驗的鋪墊很重要。學前兒童學習的特點是直觀性、形象性,隻有讓他們直觀感受到、經驗到的內容才可以說出來。因此,此活動剛開始時讓孩子在戶外用塑料袋感受風,給孩子直觀的印象,在活動中有了直觀的體驗,後麵活動時才有興趣製作和玩耍。

②做風箏

請家長老師展示自己做的風箏,並示範兩種不同難度的風箏做法:

小孩子做風箏:在一個塑料袋的兩個把手上係上一根繩,繩的長度適當,一端拉在手上。迎著風跑的時候塑料袋張開,就可以看見“風箏”高飛了。

大孩子做風箏:將一張長方形紙,長邊對長邊對折,中間出現一條“小河”(折痕)——兩個長邊再向中間的“小河”對折——在紙張的中央底部貼上幾張長紙條作尾巴——在“翅膀”(可活動的紙張)的兩側各破一個小洞,用玻璃繩串起來並打結,留一段長度牽在手中,風箏就做好了!

此處教師可以請家長參與進來,發揮家長的資源,教做不同類型的風箏,教師協助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