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容易受傷的孩子
如你所知,孩子是柔弱的。他的骨骼那麼柔韌,他的肌肉還沒長成,他對周圍一切事物充滿了好奇和探究的欲望,卻不知道哪些角落存在著危險。他因無知而無畏,一切行為都以“想要”和“好玩”為出發點。他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所以,他會試圖用手指去阻擋風扇葉片的轉動;會把門簾繞在脖子上當成項鏈;會拿著長長的竹竿相互追趕,因為他覺得這會兒自己變成了“孫悟空”;還會從高高的台階上跳下,以證實自己有多“厲害”。
無論是身體發育,還是生活經驗水平,孩子都不足以應付這個世界。他們缺乏基本的防範能力,對自然環境估計不足,而且沒有足夠的能力對自己行為的後果進行預期。
正因此,孩子的成長需要你我(教師)的關注,需要家長(孩子的法定監護人)的關注!
2.環境巨變,家長監護缺失——流動兒童
(1)從老家到城市,環境巨變
從老家到城市,不論是住房環境、鄰裏關係還是交通狀況、地理條件都有很大差異,直接造成了家長和孩子的生存處境中存在很多安全隱患。
如果你正身處城中村,或是城鄉交界處,請你想一想:我現在居住的環境,和在老家相比,有些什麼樣的變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表列出了一些老家和城市不一樣的地方,你可以參照對比自己所處的環境,有針對性地給家長一些提醒;或者和家長一起討論,共同探討出一些對策。
表1 老家和城市不一樣
續表
想一想:這樣的環境巨變,給我們孩子和家長帶來了哪些安全隱患?對非正規教育組織的教師和家長提出了什麼樣的要求?
·住處空間有限,就要求家長平時注意把刀、碗、電源插座、開水等危險物品放在孩子夠不著的地方,並且告訴孩子不要碰,避免誤拿誤傷。
·屋裏擁擠、工作的地方棱角多,就要求家長平時多囑咐孩子走路看路,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交通環境複雜,車多人多,就要求家長平時多叮囑孩子不要跑遠;不要在施工場地停留嬉戲;不管去哪玩,出門之前一定跟大人打好招呼,說好一會兒就回來;家長隔段時間也找一找孩子在哪兒。
·周圍居民人員複雜,就要求家長之間相互之間打破隔閡,互相幫忙,發現誰家孩子做出危險行為,馬上製止;發現誰家孩子處境危險,馬上搭一把手,形成育兒互助。
……
你還想到哪些環境變化?這給家長提出了什麼樣的要求?給我們教師又提出了什麼樣的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長對孩子延續著老家的“放養”方式
然而,生存環境變了,家長卻沒有意識到生活環境的改變對自己、對孩子意味著什麼,仍然延續著在老家的“放養”模式:平時顧不上孩子,孩子就在住處附近、市場周邊、工地內外自由地奔跑、玩耍;“(孩子)去哪裏玩我也不知道,到吃飯的時間自然就回來了”。家長疏於看護,孩子也沒有建立起行為界限,不知道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能做,在好奇心和未知欲的驅使下,常常讓自己置於險境。
[案例6]危險的“蹺蹺板”
遠遠聽見幾個孩子一陣陣的歡笑聲,原來他們在玩自創的遊戲“三輪車蹺蹺板”。四個孩子坐在三輪車的車鬥後方,然後大家喊口令一起使勁向後方用力壓下去,三輪車的前輪立刻高高翹起,接著大家在向車鬥前方使勁,高起的車輪“哐”地一聲落下,就是這一起一落讓孩子們覺得有趣、刺激。我看到真是驚出一身汗,倘若孩子們使勁過大,三輪車的車鬥倒扣過來,或是孩子失手沒有抓住車鬥,被彈出來,該怎麼辦?
(摘自四環遊戲小組誌願者日誌,2005年4月)
孩子“發明”出如此危險的遊戲,很大一部分是出於好奇無聊、沒人陪著玩、不知道怎麼玩。隻要家長多勻一些時間給孩子,情況就會好轉很多。
麵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怎麼做?
① 提醒家長,平時多囑咐孩子兩句:哪些是可以玩的,哪些遊戲是危險的。
② 告訴孩子:放學後可以玩什麼?可以畫粉筆畫、跟爸爸媽媽一起折紙、用爸爸媽媽做的玩具進行比賽、聽爸爸媽媽講宣傳頁上的故事、玩宣傳頁上的“走迷宮”“找不同”,教爸爸媽媽今天新學的兒歌、早操,等等。
③ 向家長介紹一些簡單易玩的親子小遊戲,比如“折紙遊戲”“翻繩遊戲”“挑棍”撲克牌的簡單玩法、閑時自己動手做個毽子、拚圖等,鼓勵家長平時多分一些時間給孩子,工作或生意稍微閑一些的時候就能玩起來,孩子是非常願意享受這樣難得的親子時光的,自然不會到處亂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