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何看待孩子的安全問題(1 / 2)

1.“關注”≠“監禁”

關注孩子的安全,絕不意味著把他們“監禁”起來,因為,他們是那樣的生龍活虎,他們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孩子的成長難免磕碰,他們需要“自由地成長”。但作為成人的我們在相信他們的同時,也需要對還不成熟的他們承擔起責任,同時還要有所教育、提示和引導。

(1)這是一群生龍活虎的孩子

從本手冊的前半部分,你已經了解到:我們所麵對的是一群生龍活虎的孩子,他們個性奔放、無拘無束;父母很少管教,更給了他們自由奔跑的時間和空間。

在這群孩子裏,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景:4歲的小不點兒在攤位間的狹窄通道裏穿梭,冷不丁撞了額頭,停下來自己揉揉,接著往前衝;孩子之間起了衝突,哪怕是小一點的孩子也毫不示弱,一拳頭揮上去,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

正如你所看到的,這是一群個性較強、有點兒“野”,比較“皮實”,但是又很質樸天真、非常熱情的孩子。從他們身上散射出來無窮無盡的活力,嚴絲密縫地契合著他們身處的生存環境,讓他們擁有著小草一樣頑強的生命力和適應力。等他們長大成人之後,這種頑強的生命力會伴隨他們一生,讓他們能夠獨立、麵對困境不盲目自卑、麵對挫折不輕言放棄——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這都是最為寶貴的財富。

(2)孩子的成長難免磕磕碰碰

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些磕磕碰碰在所難免。麵對孩子的磕碰,我們完全不必大驚小怪。畢竟,我們生活的環境不是真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接觸各式各類的事物,沒有所謂的“絕對安全”。活潑好動的孩子更像精靈,他們活力無限,喜歡在跑動中享受和煦的陽光、“啪”地倒在鬆軟的泥土上,大口呼吸帶著花香的微風。他們天生是要“自由地成長”的。初學走路時也許會不小心絆到桌腳,但很快就能學會小心謹慎地看路;和小夥伴爭搶玩具時也許會忍不住大打出手,但慢慢也能學會用分享互助來解決衝突。正是在這些磕磕碰碰的過程當中,我們與周圍的人、事、物發生了互動,逐漸積累起經驗,從懵懂的孩子蛻變成長直至成人。

相反,如果非要以“保護”的名義把孩子禁錮起來,那麼同時也就剝奪了孩子自由成長的權利,相應地,孩子也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因為缺乏鍛煉而免疫力低下、因為吃得太精太細而腸胃不好、因為營養過剩而肥胖、因為事事包辦而膽小怕事、因為缺乏活動而身體動作不協調,活動能力欠缺更不用說自我保護而平地摔跤……相信這是任何一個父母和老師都不願意見到的情形,然而不可否認這恰恰是目前許多城市幼兒園的孩子身上普遍存在的現象。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的孩子具有更為頑強的生命力,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3)孩子有趨利避害的本能

祖先賦予了我們趨利避害的本能,從我們呱呱墜地開始就有所體現。回想你的孩提時代,盡管還不會說話,也知道用哇哇大哭和手腳亂蹬的方式來告訴父母:我餓了、我冷了;蹣跚學步時,就算走得跌跌撞撞,也知道要盡力不讓自己摔倒。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與生俱來的本能更將不斷地為我們所用,伴隨我們一生。看過下麵這個案例之後,你對這一點也許會有更加深刻的體會。

[案例9] 我會蹲一蹲

在幼兒自由活動時,發現小豪、辰辰等幾個男孩子喜歡從斜坡上跳下,但跳下時腿是直著落地,很容易摔倒甚至骨折,老師馬上給以指導,告訴孩子落地時往下蹲一蹲,孩子很快就掌握了。沈國豪更是興奮地跑回斜坡上,玩起了“跳—蹲”的遊戲,動作一次比一次熟練。

(摘自四環遊戲小組誌願者日誌,2008.3.20)

然而,這個趨利避害的本能也是嚴格遵循著“用進廢退”的原則。如果老是不用,也會退化。以下是一個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