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何看待孩子的安全問題(2 / 2)

[案例10] T不會走路的孩子

睿睿已經4歲了,身體健康、四肢健全,可走路還經常摔跤,這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我在幼兒園留到了放學,目睹了睿睿爸來接孩子的一幕:隔著老遠,爸爸就打開雙臂,睿睿也特別高興,小臉都笑開了花,但是卻坐在椅子上一動不動,等著爸爸跑到自己跟前,一把抱起。這個過程發生得如此自然,讓我有些目瞪口呆。正常情況下,孩子不都是會自己迫不及待地跑到爸媽身邊嗎?主班劉老師看出我的驚訝,告訴我:“這一幕幾乎每天都會發生,睿睿父母年近40才得這麼個女兒,寵愛得不得了,隻要有大人在,從來都是抱在懷裏,孩子很少有自己下地走路的機會。所以現在睿睿腿部肌肉發展比同齡孩子慢很多,不會走路,在幼兒園裏經常走著走著就摔倒了。老師跟家長提過很多次,但家長就是聽不進去,真為這個孩子發愁啊!”

(摘自誌願者在北京市某幼兒園見習的日誌,2007年11月)

毫無疑問,我們當然不希望孩子變成溫室裏的花朵,禁不起風吹雨打;我們希望他們健康、堅韌、獨立、自強、遇事有主見、行動有魄力。

我們希望孩子學會生存、學會生活、珍愛生命,那麼,不妨就尊重孩子的自由,讓他在健康主動的探索中參與真實生活吧。

2.“給他自由”≠“不管不顧”

與此同時,正如前麵討論過的,孩子畢竟是孩子,是弱小的生命,對身邊的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他們對身邊的危險缺乏基本的防範能力,對周圍的自然環境和社會估計不足,而且沒有足夠的能力對自己行為的後果進行預期。如果把“給他自由”簡單地等同於“不管不顧”,放任孩子而不加以管束,那麼孩子也會時不時發生一些本不該發生的事故,用自己的安全來給我們敲響警鍾。

看過以上案例,你是不是在為小豪和辰辰高興、為睿睿歎息了?每個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不會走路的廢物,每個老師更不希望自己的學生總是受到傷害。那麼,請你問問自己:作為非正規教育機構的教師,我希望我的學生成長為什麼樣的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例11] 下巴磕破了

這天早晨,4歲的田田像往常一樣來到遊戲小組。一進教室,老師就看見田田下巴上包著紗布。問了媽媽才知道,原來田田頭天下午自己爬到三輪車上玩,從車上往下跳時,下嘴唇被豎在一旁的尖頭鐵棍給戳穿了。當時就流了好多血,田田嚇壞了,一動不敢動,站著哭個不停。還好路過的涵涵媽看到,趕緊把她送回攤位。田田媽趕緊帶孩子去醫院,發現整個下嘴唇全被揭翻了,血肉模糊。田田媽心疼得不得了,又生氣又自責:“跟她說了多少次不要爬,她不聽。我本來想過一會兒就來找找她的,攤上忙,走不開……”

(摘自四環遊戲小組誌願者日誌,2009.12.20)

保護和促進發展並不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的。在孩子以活動促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做的很多。包括:幫助孩子發展他對周圍環境的估計能力、幫助他更好地預見自己行為的後果、幫助他發展安全意識、幫助他學會自我保護的技能。在孩子自由探索和其他活動中,老師、家長都在扮演著支持者和安全環境創設者的角色。

也正因此,非正規教育的教師不一定要掌握多麼高深的專業知識,但對孩子的責任心和嗬護心,是最基礎的,也是必須具備的。隻要教師和家長平時多經一點心,提前看到可能性,及時把隱患消除,或是經常對孩子多囑咐一句話,就可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