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每一個核心素養都是一個複合的概念,裏麵包含了知識、技能、方法、情感等各個方麵。像批判性思維,就是德育和智育相結合的素養。在德育方麵,它包含了批判的理性精神和品德,包括謙虛、謹慎、客觀、具體、公正、反省、開放等指標;在智育部分,包含了一組辨別、分析、判斷和發展的高階思維技能。
2013年,《中國青年報》曾刊登文章《美國小學生“研究報告”堪比大學生論文》,說的正是如何在語文學科中培養批判性思維這一核心素養的例子:美國小學五年級學生的英語閱讀與寫作課的作業,是寫研究性論文。通過寫論文,學生進行了科學研究和論證文的鍛煉。他們拿出來的論文,“有的已經相當於中國大學生的論文,內容之深入,篇幅之長令人驚歎”,“有不少小學從三年級就開始進行‘勸說類’文章的寫作訓練,學生不僅要有自己獨特的帶有批判意識的思想,而且還要能夠使自己的思想和觀點有理有據地影響他人”。
就是說從小學開始,美國就結合各個學科的本質,培養他們的孩子們要具備的各種核心素養。想想看20年後,經過這樣反複訓練的學生,知道怎麼做研究、怎麼創新、怎麼適應快速變化的時代——這些擁有核心素養的小學生,將是美國保持世界領先的希望。[2]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很多中國人仍然自得於中國中小學生的“基礎好”,證據之一就是我們中小學生在各種國際性的學科競賽中,獲得佳績無數,而且中小學校普遍重視“雙基”。由此,很多人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的基礎教育質量在總體上比美國好。而在現實中,題海戰術、滿堂灌輸、機械訓練仍然在中國教育界占有不低的地位。
核心素養的提出,給我們敲響一記警鍾:學習樣態必須要從單一走向多樣,學習時空也需從狹小的教室延展向多元的時空,學習內容也將從教材走向與社會和世界的交互與聯通。教育,要從單向的“輸入—輸出”,走向複雜情境下的帶有整體性或融合性的“輸入—輸出”。此時,項目學習、主題學習、深度學習、基於實踐的學習、線上與線下的混合學習等,都將在未來的教育中大放異彩。
在北京亦莊實驗小學,開發了“發現春天”的主題課程。校長李振村如此介紹該課程:
這個課程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孩子對大自然的敏感和熱愛。一年級,持續一個月的春天課程中,教室裏始終“盛開”著各種各樣的花:花盆裏的、畫布上的,還有用園藝工人剪下來的樹枝手工粘貼的花枝。15首春天的詩歌、15本春天的繪本、8篇春天的文章、6首春天的歌曲、3個春天的戲劇表演……每周,還有至少3次的到校園裏或者校園外對春天的觀察、記錄,讓春天融化在了孩子的生活裏、生命裏。最終,每個孩子都擁有了一本自己手繪的春天的書,裏麵是孩子們一個月的關於春天的寫繪作品。老師到印刷廠幫孩子們裝訂成冊,教室裏鋪上紅地毯,舉行隆重的春天作品發布儀式。
到二年級,春天課程又有了螺旋式的上升。孩子們模仿法布爾觀察記錄大自然的形式,開始了為期一年的“自然筆記”。和一年級完全不同,孩子們觀察的視角和記錄的方式更深入,也更科學和規範了。比如,孩子們去校園的玉蘭園中觀察玉蘭時,先畫出玉蘭的樣子,再畫一個表格,寫下玉蘭的科屬、花開的時間等,然後寫下一個關於玉蘭的故事。老師和孩子們走出校園,到附近的南海子公園,去北京植物園,去北宮森林公園。隨著記錄和觀察,“自然筆記”成為孩子們走向自然的橋梁。從三月中旬到六月中旬,二年級每個孩子都興致勃勃地完成了至少25篇自然筆記,繪畫越來越有設計感,文字描述從最初的100字,到現在輕鬆寫到300字(優秀的孩子能寫到1000字)——當然字數絕對不是我們刻意追求的,而且孩子們根本就意識不到他們是在寫作文,他們是在像植物學家、動物學家搞研究一樣學習。比這些更重要的,是孩子初步具備了和大自然溝通對話的能力,這是在教室裏無論如何也學習不到的。[3]
亦莊實驗小學的改革,給了我們一個啟示。教育改革,如同徒手攀岩,核心素養就是岩石上的著力點。核心素養體係與課程教學的關係如月映萬川,月亮高掛天空,地上的千河萬川皆有月影。課程的融合也好,創設也罷,不能是“拍腦袋”的行為,應以核心素養為準則;教學方式的改變,也應以核心素養的達成為目標,知識的學習巧妙地融於其中。
核心素養的提出與落實,將成為教育教學改革再深化、再出發的一個裏程碑和轉折點。
[1] 王紅,吳穎民.放慢知識的腳步,回到核心基礎[J].人民教育,2015(7).
[2] 董毓.角逐批判性思維[J].人民教育,2015(9).
[3] 李振村.空間即課程[J].人民教育,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