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育家型校長的成長軌跡(2 / 3)

“人和”,就是要把人心凝聚起來。像學校幹部,你不僅要把他們看成自己的助手,更要把他們看作專家,每個條線的負責人都是這個條線的專家。比如,分管德育的同誌,他整天考慮德育方麵的問題,德育方麵的書看得比你多,對德育的理解也比你深一些。校長不可能樣樣都精,你要向他請教。他們寫給你的報告,你要非常仔細地看:“謝謝,你寫得太好了,思考得很到位。隻是有一個地方的提法我跟你商量一下。”他們就會很舒服。如果校長不這樣,說:“怎麼好這樣弄?按我的方案來。”這對他們是個挫傷。他就覺得,我是在幫校長打工,一碰到問題就找你校長,搞砸了反正是你校長定的調子,我不用負責任。做校長,就要善於讓幹部在學校總的規劃中去實施他的工作方案,實現他的價值,以後碰到問題,他就會自己想辦法解決,校長也會很輕鬆。

教師是立校之本。但現在教師的壓力非常大,家庭的、工作的、心理的,校長了解嗎?校長要善待老師,要幫助老師解決所有的壓力,隻給他留下一個工作的壓力。我們都知道,你叫一個老師要有壓力,他是不會有壓力的。但當你幫他解決了工作外的所有壓力後,他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壓力他自己就加上去了。所以我很重視社會資源的積累,老師家裏老人看病、孩子讀書和就業,有問題,就找校長去。我把這些小事情做好後,發現老師都非常努力。學校有位新調來的老師是勞動模範,到了我們學校後,他說:“大家工作太努力了,我是勞動模範,但我看大家都是勞動模範。”你想想,一所學校都是勞動模範在工作,學校質量能不上去嗎?

“人和”還必須善待學生。一切工作的落腳點都應是為了學生的發展。但我們過去很多規章製度都是在壓製學生、限製學生。2001年冬天,一位學生給我寫了封信。他說,學校現在的作息製度有問題。這麼冷的天,6點20分開始跑步,違反科學常識。這位同學還說:“我在科學雜誌上看到,太陽沒升起來,人體劇烈運動是有害的。”我剛看到信時,想他是在挑戰學校製度啊。因為七寶中學從1947年成立的時候就是寄宿製學校,一直以“半軍事化管理”為驕傲的。但現在學生提出來了,我就不能視而不見。我問一位副校長是不是看到過這種報道,他說,有的。於是,我就找學生座談,一開始學生不肯說。我把學生的信讀給他們聽。告訴他們,如果大家都感到有問題,我們可以討論怎樣改變。學生就說:“仇校長,我就盼望著下雨,下雨就可以不出來早鍛煉,我這一天感覺都很好。如果跑了,一天的精神都不好。”一個女孩子說:“我一跑就頭暈,媽媽說這是低血糖,要帶兩塊巧克力。”學生七嘴八舌說完後,我們又在全校發調查問卷,結果73.5%的同學都讚成改變。於是我們決定,每年冬至到第二年的3月1日最冷的時候,不搞集體的戶外劇烈活動。後來在升旗儀式上宣布,幾千名學生經久不息地鼓掌。所以,學校工作的出發點,不是要以校長為主,而是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主。

做好校長,“天時、地利、人和”是最基本的條件。任何人的成長都是從這幾方麵開始的。局長們應該相信校長,把權放給校長,不要把權力都拿在自己手裏,變成一個“大校長”。這樣一來,校長就沒事情好做了,你怎麼說我就怎麼做,結果把自己的特色和創造都弄沒了。教育行政領導一定要理念新,站得高,看得遠,心胸開闊,要允許校長犯錯誤,要保護校長。至於校長本身,要對教育有一個深刻的了解,對我們的國情有一個了解,我們是窮國辦大教育,要學會用有限的資金培養出一流的學生。這是校長的任務,不能像有的學校那樣,一個月隻休息半天,從早到晚“死學”,沒意思。校長要把師生真正地裝在心裏,一切從為老師的發展、學生的發展和幹部的發展去考慮,這樣就具備了成為一名成功校長的基本素質。

現在,很多校長喜歡到別的學校參觀學習,以為學了一套東西後,挪過來就行了。其實不是這樣的。我一直給老師說,我們的核心經驗可以告訴給別人,不要擔心,他們趕上來是好事。但實際上很難趕,很難學。因為天時、地利、人和不是什麼硬性的東西,常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很多製度或事情,在我七寶中學能夠做成,但到別的學校就做不成,它不是你學一個技巧、一種做法就能達到的。天時不是校長可以控製的,但地利與人和,卻是校長可以通過加強自身修養達到的。

三、校長要有自己個性化的辦學思想

從1994年到1996年,我在七寶中學做了三件事:人際環境建設、學術環境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而且現在還在堅持。學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許多調出去的教師也要求回來。

學校有了這樣的精神狀態後,對你校長就是一個考驗了:你選擇把學校帶到什麼方向?如果你想的是在升學率上超過別的學校,那你就可能去動腦筋挖人家的老師,搶人家的生源,或者關起門來補課。但這是沒有出路的。當時上海有“四大名旦”(上海中學、華東師大二附中、複旦附中和上海交大附中),他們有一流的師資和生源,七寶超不過他們。而且如果單純追求升學率,可能會一步步上去,但也有下來的時候,校長就隻能在無窮無盡的煩惱當中,這就叫“苦海無邊”了。我就想,要盡快把學校辦出名氣來,一定不能走這條路。

當時我看上海,隻有建平中學很有聲音,他不是“四大名旦”,但他的聲音蓋過了他們。什麼道理呢?因為他有自己的辦學理念,他提出了與時俱進的、被認為是非常正確的教育觀點,“合格+特長”“規範+選擇”,學校所有的製度、課程、校園文化都按這個理念去改變了,於是辦得非常火,教育行政部門認可、教育專家認可,整個學校的辦學品質也上去了。我就想,找個正確的理念來帶動學校的發展,是一條“大道”。其實當時上海很多學校也有自己的口號,但真正拿出東西來,讓整個學校圍繞理念去改變的,還不多。

那七寶中學應該是什麼理念呢?我提出了“全麵發展,人文見長”。這個理念,不是一下子蹦出來的,是在我對教育和社會長期關注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重理輕文,重智輕德,培養的學生人格不健全;社會上,人文精神的缺失導致了社會道德滑坡。呂型偉先生不是說過嗎:德育如果是莊稼的話,那人文精神就是土壤,你要想莊稼長得健壯一點,就要有肥沃的土壤。

從關注教育和社會的現實,到最後形成“全麵發展,人文見長”這八個字,我用了近三年的時間進行思考,經曆了三次修改。第一次提的是“五育和諧發展,力求人人成才”;第二次提出“給學生創造充分發展機會的學校教育”;第三次才是“全麵發展,人文見長”。理念的形成有一個過程,校長要在實踐中不斷磨合自己的理念。現實是螺旋式發展的,校長的思想和理念,也必須根據實際,第一輪、第二輪不斷地攀升發展。哪怕是同一個理念,它也要螺旋式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