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1 / 3)

���i��青色的薄霧,悄無聲息地浸透了小鎮的夜。

人呼出的氣息,附在窗戶上,朦朧了視線。

“新課程發展,又將尋求新的突破,這就是學校文化的重建。

作為個體的學校文化的重建,是否就真能有效實現整體教育文化的變革?作為個體的學校文化,怎樣才能超越時代的局限,在這負有曆史責任的課程發展中,體現出教育者真正的價值來?

這就需要一種教育的大智慧,需要一種勇氣與責任,需要更多充滿理想、行走在教育理想路上的人們。”

在電腦上敲完這一段字,張向陽揉了揉布滿紅絲的眼,伸了伸腰。這時,桌上的電子鍾顯示,現在已經是2月25日23點14分。

明天還要上課,張向陽走出書房。臥室內,妻子早已沉沉入夢。

一、“做一個有心人”

張向陽,一位普通的小學數學老師,目前在江蘇省蘇州勝浦鎮金光小學任教。他還有另一個特殊的身份:“教育在線網站”小學教育論壇的版主。這個虛擬身份的任務之一,是在論壇上發表教育隨筆,組織網友們的討論。

“可以說,寫教育隨筆是我教師生涯中的一個‘拐點’。”十多年前,剛畢業的張向陽,被分配到鹽城一所小學工作。開始,學數學的張向陽並沒有被安排去教數學,而是去教語文。剛摸到了點門道,領導看他人高馬大,又讓他改教體育。直到學校有了體育專業畢業的青年教師,張向陽才終於教起了數學。此時,他已經30歲。

工作的最初十年,對張向陽來說,“就像是隨手畫出的一個個圓圈,畫了一個便過去一下,很難說得上有些美好的記憶”,是“濕潤而又平靜的”。

一個偶然的機會,張向陽知道了“教育在線網站”。這是一個由朱永新教授創辦的教育網站。“這個網站2002年6月成立,其目的是給普通教師搭建交流與成長的平台。”朱永新說,這個網站也是他所倡導的“新教育實驗”的重要載體;而寫教育隨筆,則是實驗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2年暑假,在教育在線上,張向陽第一次接觸到了教育隨筆。

在嘈雜的網吧中,許多人在聊天、玩遊戲,而張向陽卻靜靜地看著朋友們的隨筆,成了網吧中的異類。張向陽告訴記者,他曾聽到網吧的老板娘悄聲對老板說:“這個人不打遊戲、不聊天,不知在幹什麼,盯著點。”為了看著他,老板娘特地端了張椅子,坐在他身邊“監視”。

看著朋友們在網上的精彩文章,張向陽產生了“說點什麼”的想法。2002年7月20日,他寫出了第一篇隨筆——《在理想的家園中實踐我們的教育理想:放棄霸權》。“這篇文章寫得很笨拙。但萬事開頭難,做了總比不做好。”不久,通過網絡,朱永新教授送給張向陽六個字:“讀書,上網,寫作。”

張向陽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網上,他與朋友開辟了《走進新課程專欄》;生活中,他開始閱讀教育名著和名師們的文章。“那個暑假,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日子。”如今,已經買了電腦的張向陽,回憶起那個嘈雜的網吧、那個警惕的老板娘,臉上依然展現出開心的笑容。

教育隨筆對張向陽個人的提升是顯而易見的。在此之前,這位小學教師從未發表過作品;在此之後,他已經在教育在線上發表了30多萬字的教育隨筆。到2003年,張向陽的教育隨筆已在十餘家省級以上的教育報刊上發表,共50多篇近7萬餘字。

2003年,《人民教育》編輯部組織了《走進新課程》征文活動。張向陽,這位農村小學的數學教師,一人就發表了兩篇關於新課程研究的文章,分獲一、二等獎。同一年,張向陽作為人才被引進勝浦金光小學。

像張向陽一樣,張家港市沙洲小學教師陳惠芳,也通過寫教育隨筆而“搭上了成長的快車道”。作為一名教科室主任,陳惠芳坦率地告訴記者,剛開始寫隨筆時,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每月像記流水賬一樣交上兩篇文章。但是,這位“有心”的教科室主任漸漸發現,寫好教育隨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想寫好教育隨筆,就需要在平時深入了解學生,理解學生,善待學生,對每一個學生給予關注。比方說:在一個星期中,哪些學生寫字進步了,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哪些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了,能在課堂上大膽表現自己……這就需要我多一雙慧眼,不斷進行角色轉換。”陳惠芳說,“教育隨筆的獨到之處,就在於幫助教師成為一位‘有心人’——課堂的有心人、事業的有心人。”

隨著幾十篇教育隨筆頻頻見諸報紙雜誌——《人民教育》《中國教師報》《班主任》《德育報》……陳惠芳還先後獲得了“蘇州市優秀教育工作者”“張家港市十佳師德標兵”等榮譽稱號。

“教育在線網站”創辦後,陳惠芳把自己近年來寫的隨筆編輯成專集《生命裏的那一份份感動》,放到了網站上。在她的帶動下,沙洲小學一大批教師也走進了教育在線,開始了教育隨筆的寫作。

“寫教育隨筆,離不開大量的閱讀和對教育教學的敏感。事實上,我對教育隨筆的最大感受是,不僅能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還能把平時學到的理論運用到實際工作中。”陳惠芳說,沙洲小學的教師們如今已編寫了五本教育隨筆,“沒有對教育隨筆的熱情,我們是無法堅持這麼久的”。

二、“孩子,我看著你長大”

隨著“新教育實驗”的展開,教育隨筆在更大範圍得到實踐。一些教師開始結合實際,對教育隨筆進行了創新。

“我的教育隨筆包括三個方麵:教育教學隨筆、學生檔案記錄和心靈對話書信。”吳櫻花,昆山玉峰實驗學校的語文老師,寫教育隨筆是從學校加入新教育實驗後開始的。

剛開始寫教育隨筆,吳櫻花和其他教師一樣,隻寫兩個方麵的內容:班級管理和語文教學。但一段時間後,吳櫻花發現,一個孩子頻頻出現在自己的隨筆中。“後來,我了解到,這孩子有一個特殊的家庭,造成了他特殊的個性和特殊的行為。我決定調整自己的教育隨筆,增加一個內容——記錄這個孩子的成長。”

吳櫻花告訴記者,自己最初的打算是:通過寫隨筆記錄學生的成長,一方麵督促自己以研究的態度來對待這個學生的轉化工作,一方麵係統地收集自己與這位學生之間所發生的事情,以總結對特殊學生教育與轉化的曆程、做法與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