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2 / 3)

“我記下第一手資料,不管將來成功與否,這都是一份珍貴的研究資料,也能為以後的教育教學提供可參考的依據。”吳櫻花笑著說,“其實呀,我也是被逼出來的,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從2002年10月開始,吳櫻花用特殊的方法對這位特殊的學生進行了關注。在3萬多字的記錄中,吳櫻花還原了一個普通教師在工作中的喜、怒、哀、樂,還原了一個瑣碎而真實的學生成長曆程:

“SD,聰明卻個性極強,素以調皮搗蛋出名,而且成績比較好。曾在五年級就公開宣布喜歡某女生,是一個最讓老師頭疼的學生。”

——2002年10月29日

“我對她(SD媽媽)講SD這學期進步很大,是老師的得力助手。……11日晚上和12日早上他非常賣力地勞動,拖地、排位置、搬椅子,他一直衝在前麵。公開課上,他發言異常踴躍,見解也很精辟。

今天,課間他一直沒有走動,默默地做作業。晚自習前一段時間,他跑到我身邊對我說:‘吳老師,我作業都完成了,我幫你批試卷吧!’我告訴他答案的把握尺度,他很靈氣,很快就領會了。於是他乖乖地站在我身邊,一直幫我批完試卷。我望著他想:是否是我在他媽媽麵前誇獎了他,使他更加想做一個好孩子、好學生?

今天,我在他的日記裏寫下批語:老師欣賞你,就像欣賞一部作品!”

——2003年3月13日

偶然的情況下,這位學生從同學那兒知道了吳櫻花為他所做的事。他的感動是吳櫻花沒有預料到的。“看,這是他知道這件事後,寫的一篇日記。”吳櫻花拿出一個筆記本:

“……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回到宿舍,我算了一下,(一篇文章)80多個KB大約相當5000個字吧,當時我真的不敢相信——作為一個老師,您竟然如此關心我!!我實在不知該對您說點什麼,但是一切愛盡在不言中……努力讀書!”

在接近一年的記錄後,吳櫻花把所有文字整理成冊,起名《孩子,我看著你長大》,並把它作為禮物送給了這位學生。“從那以後將近一個學期,他就像變了一個人,成績基本穩定在前三名,更多的是班級第一名。”吳櫻花說,“這件事我還在繼續做,他的表現也有反複,但基本上是穩定的。我計劃把這份檔案整整記錄三年,結果會怎樣,說實話,我自己也不知道,或許隻有時間才能說明一切,但願功夫不負有心人。”

“其實,隻要有行動,就會有收獲。”蘇州新城花園小學的馬彩芳,雖然僅有三年的教齡,但寫教育隨筆的習慣讓她迅速成長起來,被同事們戲稱為一匹“黑馬”。她說,寫教育隨筆後,最讓她高興的是,“孩子們親近我了,家長們信任我了,班級管理和教學能力也有了質的飛躍”。師生關係的和諧,給學生帶來了快樂;而學生的快樂,又給馬彩芳帶來了樂趣和幸福。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看著學生的成長,而教育隨筆則關注著教師的成長”。

三、“校長,您教得比上次好”

蘇州的勝浦鎮,是一座仍保留著水鄉習俗的小鎮。鎮上的金光小學,成立僅五年。在學校的校園網上,我們看到一位老師寫的教育隨筆——《有一種思緒叫懷舊》:

“或許,我還未從學生調研測試慘敗的陰影中走出;又或許,是學校領導對我們語文教學工作的悲觀失望深深感染了我。這學期工作時已明顯少了些往日的激情。以前的我曾一度神采飛揚,對未來充滿無限憧憬。可如今我已變得戰戰兢兢,不敢再有什麼奢望與鬥誌。

但我又清楚地知道這種‘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是絕對要不得的。因為我無法麵對40多雙誠摯的眼睛,我也無法承受自己良心的責備。但我失落的自信我又該如何找回呢?每每思及此,心裏總會湧起一股難以名狀的悲哀。”

校長莊林生告訴記者,金光小學的文科教學不是很好。在不久前的一次測試中,語文測試的成績不很理想。於是,莊林生在校園網上發了一篇教育隨筆,說“學校的語文教學沒有與時俱進”,這位教師的隨筆就是針對他的這篇文章而寫的。

“老師能將這樣的帖子發在校園網,本身就是對學校和校長的一種信任。這說明,她在期待著一種理解,更期盼著一種關愛”。莊林生看到後,在網上又寫了一篇隨筆,真誠地告訴自己的教師:

“作為學校主要負責人,我從來就沒有悲觀過,當然失望是肯定有一些的。但是,做任何事情先要有信心,然後要有思考、要有紮實的行動,最後要有恒心。我的個性就是這樣的,我就不信了,人家行,為什麼我們不行?用3~5年的時間,我就是要使我們的語文教學上一個台階。”

這篇僅千字的隨筆,既表明了校長的態度,又給教師以信心。“但我最看重的,還是通過這種教育隨筆,在校園裏營造出一種全新的氛圍。”莊林生說,“參加‘新教育實驗’後,教師和校長同寫教育隨筆,而且通過隨筆進行交流。過去一些不能當著校長說的話,教師們現在可以用隨筆的形式表達出來。應該說,在某種程度上,教育隨筆幫助金光小學開始形成一種民主、平等的學校文化。”

一些大膽的學生也開始對校長的教育隨筆進行點評,或者在網上發表自己的看法。在校園網上,我們看到一位學生在聽了莊林生的課後,寫道:“校長,您教得比上次好。”

莊林生坦陳,通過教育隨筆實現信息與情感的全溝通,實現校園管理文化的創新,確實是一個“意外的收獲”。“隨筆拉近了校長與教師、學生之間的距離,教師、學生都可以參與到學校的管理中來,對學校的事務發表自己的見解,學校的精神麵貌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莊林生告訴記者,一個學期結束後,學校會將教師們的隨筆集中起來,印製成《金光小學隨筆集》,記錄下教師、學生和學校的成長,“這將成為我們學校的一筆寶貴財富,而學校的文化底蘊也將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積澱”。

四、“讀書是準備,實踐是探索,寫作是反思”

教育隨筆幫助教師與學校成長的“個案”,開始促使一些學校將教育隨筆製度化。

“我們學校采取‘主題性教育隨筆’的方法,即圍繞一個主題,連續撰寫相關教育隨筆。”吳江同裏第二中心小學校長鈕雲華介紹,主題性教育隨筆分為“個體式”和“群體型”兩大類:“個體式”是個人圍繞同一主題連續撰寫教育隨筆;而“群體型”,則是大家圍繞一個主題寫隨筆;學校規定,教師每月要寫兩篇教育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