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3 / 3)

鈕雲華拿出厚厚一疊的打印紙,上麵是最新一期的校刊,20多位教師圍繞“家訪”這個主題同寫教育隨筆:《心靈需要溝通》《原來你是那麼出色》《令人擔憂的家庭教育》……“像這種主題性教育隨筆,集中了不同的故事與思考,很容易激起教師的探究性閱讀”。鈕雲華認為,這會給教師帶來思想和行為的雙重衝擊,推動教師的專業發展。

該校的管建剛老師,就是通過寫“個人式”主題性教育隨筆成長起來的典型。

從2002年9月開始,管建剛在“教育在線”上開設了主題性教育隨筆《這一年,我當班主任》。一年的時間,圍繞這一主題,他撰寫了十來萬字的班主任工作隨筆,這些隨筆後來陸續散見於《江蘇教育》《黑龍江教育》《中國教師報》等報刊。

“在撰寫《這一年,我當班主任》的日子中,有一段時間,我都處於思考的焦慮和重複實踐的痛苦之中——因為如果沒有繼續、持續且深入的思考與實踐,勢必就無法繼續這個主題性隨筆,於是逼迫自己要有新思考和新實踐。”管建剛說,正是這“新”字,才讓自己得到迅速的發展。

“寫作教育隨筆,也是一個剖析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蘇州工業園區新城花園小學校長吳雲霞認為教育改革的深入,決定了今天的教師必須是“反思型”的教師,這種反思不僅僅是業務上的,更重要的是對自身修養的反思。

那麼,如何培養教師的反思習慣呢?新城花園小學製訂了“自我發展設計+教育隨筆”的教師發展自我行動計劃。

“自我發展設計”是理性的。在一張設計表上,教師們按照“現狀、問題”“自我剖析”以及“改進措施”三個部分,對自己進行客觀判斷。然後每月進行一次定期對照,讓教師記錄下自己成長的足跡。

“教育隨筆”是感性的,是教育教學的實踐敘說。通過隨筆,教師們記錄生活,記錄工作,記錄學習,記錄人生的精彩。

“在撰寫教育隨筆的過程中,教師們進行著自我反思,體驗著改變自己、改變課堂、改變學生的快樂。”吳雲霞說,很多教師從自我審視開始,通過梳理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進行教育隨筆的寫作。在寫作的過程中,教師們傾聽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他們開始試圖站在不同的角度追問、挖掘自我,努力擺脫“已成的我”。而教育也在這種理性和感性的反思中,從“隨意”走向“有意”。

“事實上,教育隨筆的作用不能單獨來看。要想寫好隨筆,首先要有文化底蘊,要多讀書;寫隨筆,是利用自己的理論知識對教育實踐進行反思;反思後,教師就要在實踐中進行檢驗與新的探索。”在吳雲霞看來,教師的自我發展三者缺一不可:讀書是準備,實踐是探索,寫作是反思。

五、留一隻眼睛給自己

吳江梅堰實驗小學的教師孫惠芳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宮本武藏是日本曆史上一流的劍客,柳生又壽郎拜他為師。學劍前,柳生就如何成為一流劍客請教老師:“以我的資質,練多久才能成為一流劍客呢?”武藏說:“至少10年。”

“我不能等那麼久!”柳生急了:“我願意下任何苦功去達成目的,甚至當你的仆人跟隨你。那需要多久的時間?”“那,也許需要20年。”武藏說。

柳生更著急了:“如果我不惜任何辛苦,夜以繼日地練劍,需要多少時間?”

“如果這樣,你這輩子再沒希望成為一流的劍客了。”

柳生心生疑惑:“為什麼我越努力,成為一流劍客的時間反而越長呢?”

“你的眼睛全都盯著‘一流劍客’,哪裏還有眼睛看你自己呢?”武藏平和地說:“要想成為一流劍客,就必須留一隻眼睛給自己。一個劍客如果隻注視劍道,不知道反觀自我,不斷反省自我,那他就永遠成為不了一流劍客。”

“學劍如此,教學也是如此。”孫惠芳說,如果一位教師隻顧埋頭拉車,默默耕耘,從不抬頭看路,也不反思回顧,那麼,充其量他隻能成為一個地道的教書匠,而永遠無法實現真正的超越和自我發展。

對教師來說,“寫教育隨筆”無疑能讓教師“留一隻眼睛給自己”。

上完一堂課後,靜靜地坐在辦公桌前,從容地整理自己的教學思路,清理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自己的教學得失,捕捉課堂教學時的某個細節,及時記下課堂中的精彩的小插曲或倏忽而至的靈感。

工作之餘,平靜從容地悠遊於書籍之中,寫下自己的讀書感悟。在讀書中反思,在書香中成長,讓教育名著擦亮自己的雙眼,熾熱自己的教育情感,改變自己的教育理念。

麵對紛紜的教育現象,即使別人習以為常,也要問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我和別人有什麼不一樣的看法?我的觀點是否輕易地被別人所左右了?在這問題或現象的背後還隱藏著什麼?順著思,反著思,整體思,局部思,從多個角度或換個角度看問題。

記錄下這些,教師們才不會淹沒在日複一日的教育常規中,才不會被表象所迷惑。

“其實,有時看到別人活得輕鬆瀟灑,我也打過退堂鼓。偶爾看一下書、寫些文章、作些思考並不難,難的是要長期堅持。”寫了近30萬字教育文章的孫惠芳說,她已經和自己的學生訂下“同盟”:師生共同讀書、師生一起寫日記。每次動搖的時候,一想到學生期待的眼神,想到老師該處處率先示範為人師表,她始終沒敢鬆懈偷懶。

“每天睡覺前,我總不忘問問自己——今天你想了些什麼?今天你讀了些什麼?今天你寫了些什麼?”孫惠芳說,“如果沒寫,總覺得心裏空落落的,好像缺了什麼似的。”對孫惠芳而言,教育隨筆已從最初的任務,變成了她生活中快樂的源泉。

“教育隨筆能夠激發教師的職業熱情,讓教師享受到教育的幸福。”朱永新說,現在,已經有遍及2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幾十所學校的教師加入了寫作教育隨筆的隊伍。朱永新希望,寫作教育隨筆能夠激發教師的潛力,讓教師不再是被動地發展。“我們要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