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完葡萄後,妙兒便招呼巧娘把木盆裏那些破碎得不成樣的葡萄,連汁帶渣的倒進洗幹淨的酒壇子裏。這倒的過程中,妙兒沒忘記反複交代巧娘千萬別把葡萄皮扔掉、一定要把皮一起丟進酒壇裏……
這之所以把碎葡萄連皮一起丟進酒壇裏,一來自然是因為葡萄皮上那層野生酵母菌可以用來自然發酵;二來是葡萄酒需要葡萄皮的顏色,也就是那種漂亮的紫紅色。妙兒心想這北宋一定還沒有顏色為紫紅色的酒,這點在賣的時候也可以弄成一個噱頭。
妙兒和巧娘一點一點的把踩破的葡萄都放進酒壇子裏,並且每個酒壇隻裝到七成滿,把葡萄裝完後他們才動手把酒壇密封起來。
密封的時候妙兒率先做了示範,並反複叮囑巧娘封壇時不要密封得太緊———因為壇子裏的葡萄發酵時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如果酒壇裝得過滿會讓寶貴的葡萄酒汁溢出酒壇,而密封得過緊則可能會讓酒壇子爆炸!最重要的一點是葡萄發酵時也需要微量的氧氣,所以一定不能將酒壇子密封得太緊,否則將會發酵失敗、功虧一簣。
因頭一回試著釀製的葡萄酒不多,全部裝滿密封好後也就隻有八壇,妙兒買的空酒壇子不大、每壇大約能裝一斤酒左右。把那八個酒壇子都一一封上後,妙兒和巧娘一起把它們搬到了陰涼通風處,一個挨一個的排好。
妙兒知道這葡萄裝入酒壇後,大約會在十二個時辰內發生化學反應(發酵),具體表現為葡萄汁中會有較多氣泡產生……
妙兒前世釀製過好幾回葡萄酒了,自然知道這一步是釀造葡萄酒最最關鍵的步驟,於是為了能夠順利的把葡萄酒釀製出來,妙兒把時間掐得十分準確,一滿十二個時辰就挑了一、兩壇酒,揭開蓋子細細的查看……
確定酒壇內已經產生氣泡進行發酵後,妙兒便開始用筷子將葡萄皮壓入酒液中,壓完才重新封上酒壇口,每壇每天壓兩次,目的是想讓那些葡萄渣沉澱在壇底。
妙兒記得發酵產生後一到兩天內,必須往酒裏加白糖促進發酵,於是第二天她便把事先買好的半斤白糖分別加到酒壇子裏。這放糖的分量比例也不難記,大約相當於用來發酵葡萄重量的1/20,例如10斤葡萄按照比例需要放半斤糖……而將糖浸入葡萄汁裏後還要將它們攪拌均勻才行。
巧娘不明白釀酒為何要放糖、以為放了糖後這酒就會變得甜甜的,於是她少不得又好奇的追問妙兒原因,可妙兒卻不能把這些現代人研究出來的原理告訴巧娘,隻能含糊其辭的隨意說了幾句話糊弄她……
其實放糖的作用一是為了促進發酵,二是為了提高酒精度,妙兒記得每升葡萄汁每加入17克糖可提高酒精濃度一度,以此類推。這還要多虧妙兒前世釀酒的次數較多,也把每個環節都查得十分清楚,否則這些數據她穿越後還真不一定全都記住。
當然這些幾分之幾在古代妙兒是計算不出來,她以前釀的少、都是憑著經驗與直覺判斷出每一壇大概放多少糖,這次也則直接把糖分成十分,然後分兩次放到酒壇裏———頭一次是在兩天內,第二次則是在發酵產生後的三到四天內,每次都必須把糖浸入葡萄汁中攪拌均勻,這樣才能讓糖發揮效用。
放完糖後妙兒就暫且不去管那幾壇子酒了,每天該幹啥照舊幹啥,一直到過了大半個月,妙兒覺得時候差不多了、才挑了一壇子葡萄酒打開驗收最後的成果,這驗收成果除了細細觀看酒的成色外,妙兒還要親自品嚐才能判斷出成功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