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藕塘關》的音配像。
什麼叫“音配像”?就是用過去名演員們的演出錄音,配上現在演員的表演。
我聽到的聲音,正是我小時候在收音機旁聽到的——袁世海演牛皋,高玉倩演戚賽玉。
不過高玉倩後來改行唱老旦了。在現代京劇《紅燈記》裏,高玉倩演李奶奶,袁世海呢,演日本憲兵隊隊長鳩山。
這次我要說什麼呢?就說說改行吧。
不但高玉倩改了行,袁世海也改過行。袁世海是著名花臉演員,人家說他“腳指頭上都有戲”。舞台上能看到腳指頭嗎?能,鳩山設宴時穿著和服與拖鞋,就露出了袁世海的會演戲的腳指頭。但袁世海在科班裏原來是學老生的,學了一年多,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改了行。
那時名醜蕭長華先生擔任富連成科班的總教習,一天他在給幾個學生說《秦淮河》的戲,一眼瞥見正在練功的的10歲的袁世海。
“嘿,這孩子大眼睛,寬腦門,有點兒像郝壽臣的樣兒。亮相虎頭虎腦,有花臉的架子。”郝壽臣是當時的“淨行三傑”之一。
蕭先生就把袁世海叫過去,問他的姓名、學哪一行等,然後說:“你的扮相學老生不合適,願意學花臉嗎?”
袁世海毫不猶豫地回答:“願意!”
蕭先生說:“那你就改學花臉,跟他們一起學張順吧。”《秦淮河》是一出水滸戲,說的是宋江背上長惡瘡,隻有神醫安道全能治,浪裏白條張順便去請安道全。張順是花臉應工。
袁世海就學念戲詞。
念到張順酒醉時,要搖晃頭部,嘴裏發出帶有顫音的嘔吐之聲。對了,牛皋和魔利支對陣時發出的“嗚嚕嚕嚕”就是嘔吐聲。
可是當時袁世海一下子學不會,怎麼也出不來顫音。
蕭先生就耐心地一次次示範:“你的嘴不能僵,要把腮幫放鬆……”
在蕭先生手下,不僅袁世海改行成功,還有從武花臉改成武醜的葉盛章,從青衣花旦改成小生的葉盛蘭,後來都成了本行當無人能比的標杆人物。
許多年後,在拍京劇電影《群英會》時,主角全是從富連成科班出來的,全是蕭老的學生:演諸葛亮的馬連良,演周瑜的葉盛蘭,演魯肅的譚富英,演曹操的袁世海,蕭老甘當配角,演了蔣幹。
在京劇界,改行往往成了順利發展的轉折點。從譚派老生的創始人譚鑫培來說,他在“同光十三絕”畫卷中的形象是演黃天霸的武生,後來才改老生的。蕭長華自己也是先學老旦和老生,15歲才改攻醜行的。
就說我們兒童文學界吧,張秋生老師的《小巴掌童話》長期以來膾炙人口,他就是從寫詩“改行”寫童話的。
我自己在寫童話以前和以後也從事過其他藝術形式的創作。我曾對孩子們說:“文學這個大門裏有不同的小門,我是從成人文學的小門走出,又進了兒童文學的小門。不過在兒童文學這個小門裏還有更小的不同的門,還有兒童詩、兒童散文、兒童小說、童話,這些更小的門我都進去過、出來過,有的是進去、出來、再進去。”
一個人不一定能認識到自己的發展潛力,但他應該勇於嚐試,在“改行”中發現和把握自己的優勢。說自己不是這塊料的人,往往是因為缺乏嚐試的勇氣,不知錯過了多少次能證明自己是哪塊料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