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祥來到馬圈前,要養馬人牽出雪花青鬃馬。
養馬人說:“張將軍,此馬性情太烈。”
張嘉祥讓養馬人閃開,他一個跟頭翻進了圈門。
接下來,張嘉祥的馴馬,向榮的上馬,都表演了精彩罕見的翻撲武功,讓觀眾體會到這匹馬的性子有多烈。
到了鐵金翅營中,雙方沒客氣幾句就翻了臉。張嘉祥舉起桌子扔過去,隨即保護向榮突圍。
於是向榮的侍衛與鐵金翅的部下激戰起來。《鐵公雞》是京劇中第一次以“真刀真槍”為號召的。其實這些兵器並非真能砍殺,隻是使用了金屬刀槍,能夠閃閃發光,相擊有聲。戲劇中的刀槍被稱為“把子”,一般的把子均為木質。說到這裏我想起來,我小時候看見菜場旁有老奶奶免費為人刮帶魚鱗,據說這帶魚鱗是做銀粉漆用的,可以塗到木質的刀槍把子上。不管這種說法是否確實,童年的回憶甚有趣味。
舞台上用木質把子對打,隻是做出漂亮的動作,把子之間不一定碰到。可是“真刀真槍”就不一樣了,為了加強效果,需要兵器的相擊聲,把子和把子一定要觸碰。而且,在“真刀真槍”對打時,鑼鼓的伴奏全部停止,讓觀眾隻聽見金屬的錚錚撞擊。
接下來鐵金翅四麵放火,要燒死向榮,最後向榮被張嘉祥奮勇救出。
舞台上怎樣表現四麵起火呢?現在是由四個太平軍各持一麵寫著“火”字的旗子,圍著向榮舞蹈,向榮就在火旗的圍困中激烈地跌撲,表示燒得夠嗆。這時會敲起一種名叫“亂錘”的鑼鼓,“鏘鏘鏘鏘鏘才鏘,鏘鏘鏘鏘鏘才鏘……”我們曾說過,《穆柯寨》裏的焦讚和孟良就是在亂錘聲中遭遇火燒的。
但過去的京劇裏很少用火旗,更多地使用“撒火彩”。撿場的管道具和布景,也管撒火彩。前麵介紹過,著名武生蓋叫天年少時跟著戲班坐大車趕場子,夜裏被狼群包圍,多虧撿場的用撒火彩嚇退了狼。《火燒向榮》當然離不開撒火彩。操作是這樣的:用火紙疊成折扇形的火折子,底部用線紮好。以食指和中指夾住火折子的底部,在同一隻手的手心捧著細鋸末混合了鬆香末的粉子。如果需要連著撒,另一隻手還得拿個小茶碗,裏麵盛著鬆香末,隨撒隨添。撒火彩之前把折子點著,但別讓它冒火焰,鬆香末一出手就成了火球。不過,撒火彩不是“火球”二字能夠準確形容的,它的花樣太多太多了。我寫《琴》《棋》《書》《畫》時,曾參考過宋朝人著的《東京夢華錄》,書裏羅列了幾十種當時的菜肴,我就從那些菜名中模糊地想象各種美味。現在也是這樣,我沒看過撒火彩,隻能從其中部分名堂裏模糊地揣想:“左右轉火龍”“托塔”“回頭望月”“過梁”“一盆花”“吊雲”“火龍絞柱”“月亮門”“連珠炮”……
共有幾十種火彩,在不同的戲中區別使用。比如《群英會》裏曹操的戰船被燒,用了“過梁”“托塔”“吊雲”等由上而下的弧形火彩,表現黃蓋駕火船衝來的情景。而在《火燒連營》裏,劉備被燒,用的火彩是“連珠炮”和“正反月亮門”。
我們有時候還能看到有穿長袍的人出現在京劇舞台上搬動桌椅,可惜,撿場人容易模仿,撒火彩卻沒法模仿了。我們再沒機會欣賞撒火彩了,我隻能讓讀者知道曾經有過撒火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