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要說戲外之戲了——也許戲外之戲比戲內之戲更有戲。
《鐵公雞》的前身是《洪楊傳》,是太平天國的隨軍劇團“同春班”陸續編演的大型劇目。“洪楊”就是太平天國的主要首腦——天王洪秀全和九千歲楊秀清。太平軍起兵於廣西桂平縣金田村,兩年後就占領了南京。在南京建立太平天國時,他們把“國”字裏的“或”拿掉,放進一個“王”,這就成了“囯”(跟現在的簡體字差不多了),可見他們多麼躊躇滿誌。
這個同春班由英王陳玉成組建,他請來老孟七等著名藝人,還招收一批健壯少年,讓他們邊習武邊學戲。這些少年也參加出操和戰鬥,所以《洪楊傳》裏有操練的場麵。《洪楊傳》裏的出場人物全都不勾臉,不戴髯口,穿當時的服裝,說京白(等於普通話)。這就算是清朝的“現代戲”了。劇中的人物和事件基本符合當時的史實。向榮是清軍江南大營的統帥,最後他兵敗自殺了。張嘉祥則是同春班的一個武生,他投降了清軍,也真改名叫張國梁。
《洪楊傳》共四十六本,編一本,演一本,演給太平軍戰士和當地百姓看,很受歡迎。最後幾本是太平天國失敗後,同春班在民間演出時編齊的。
此戲“真刀真槍”的武打表演挺有特色,口碑傳揚,最後竟傳到慈禧太後耳朵裏了。老佛爺覺得新鮮,便召同春班進宮演出《洪楊傳》。
這下立刻惹上禍事,有人說這戲是為亂賊張目,會動搖國本,況且這個同春班一定也是長毛餘孽。
同春班已從江南來到北京,眼看大難臨頭。
慈禧愛聽戲(北京從來都是把“看戲”說成“聽戲”的),養著一批“內廷供奉”專為她服務。其中一個叫田際雲的藝人很替同春班擔心,進宮當差時他請大太監李蓮英在慈禧麵前幫忙求個情。
“老佛爺,”李蓮英就找了個閑聊的機會有意無意地說,“您不是要調同春班來演戲嗎,可是有人要抓他們。”
“哦?”老佛爺抬起眼皮,“為什麼?”
“他們說同春班宣揚叛亂,煽惑民心。聽著好像是為國操心,我看不是這麼回事。”
“嗯?”
“同春班是老佛爺您下旨調來的,抓他們是拂您的麵子,給您添堵啊。唱戲的就是為了養家糊口,哪能有別的打算哪?”
慈禧一聽有理,立即傳旨:“叫同春班回去,戲我不聽啦,人不讓他們抓。”
“嗻。”
“戲班裏的所有東西都不讓他們動。”
“嗻!”
總算一場大禍繞開了同春班。
老孟七等人感激田際雲,無以為報,返回南方之前便把四十六本《洪楊傳》總講(劇本)全部送給了田際雲。
田際雲除了在慈禧點戲時必須隨叫隨到,平時也經營一個戲班,叫“玉成班”。拿到總講,田際雲立刻排戲,不過戲名不能叫《洪楊傳》了,改成《鐵公雞》。同春班是在鄉野之間跑碼頭,天高皇帝遠,可以隨便點,但玉成班是在“輦轂之下”(皇帝的車輪下麵)。再說,慈禧一直惦記著要聽這出戲,傳差進宮大有可能,造反的情節怎麼能演呢?於是,四十六本被刪改成二十六本,主題從造反變成鎮壓造反了。
在京劇發展的初期,還沒有武生這個行當,武戲的角色都由老生和小生擔任,所以武打的精彩程度是很不夠的。是《鐵公雞》激發了廣大觀眾看武戲的興趣,從而推動武生行當的形成,並使這個新行當絕技紛呈,人才輩出。
《鐵公雞》裏的觔鬥(跟頭)比任何戲裏的都多。戲班的武行又叫“觔鬥行”,在台上很拚命。你翻得衝,我比你還衝。你翻得高、翻得新,我比你還高、還新。據老演員回憶,演《鐵公雞》裏的《雙奪太平城》這一出,表演翻越城牆的就有五六十人。那時台上的城牆比現在的高,我們就可以想象一下,五六十人翻著不同的跟頭躍過高高的城牆,那是怎樣的盛況!這真有點兒不可思議,武行就有五六十人,一個戲班豈不是有很多演員?然而似乎真是這樣,比如那時演《安天會》,孫悟空需要跟六十多個有名有姓的天神分別交手。你數一下:二郎神、哪吒、巨靈神、紅鸞、天禧、羅睺、計都、六丁六甲、馬趙溫劉四天王、黑玄壇、紅靈官、喪門星、吊客星、雷公、電母、風伯、雨師、東西南北鬥,再加二十八宿,真是六十多個吧?也許有讀者問:“天神中應該還包括托塔李天王吧?”沒錯,托塔天王李靖也出場,但他沒跟孫悟空打,他站在高台上調兵遣將,他唱一段,悟空打一場,所以演《安天會》有“唱死天王累死猴”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