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80年代,我看過天津京劇三團演出的《鐵公雞》,張幼麟飾向榮,胡小毛飾張嘉祥,他們的武功十分出色。最近又看了上海京劇院奚中路等的演出視頻,跟天津的演出相比,除了劇情線索基本一致,整個表演完全不同。上海借鑒了過去的演法,幾對武生高手同台獻藝。

20世紀40年代,出現了《雙雙鐵公雞》,即由兩個演員扮演向榮,兩個演員扮演張嘉祥,這樣的雙份陣容造成爭強鬥勝的熱烈氣氛。

很快的又有了《四四鐵公雞》《六六鐵公雞》……

最後,上海天蟾舞台邀請各路武生名角,組織了一次“武生大會”,貼出《十十鐵公雞》,十個向榮,十個張嘉祥!

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武生們使出渾身解數,各種新、奇、巧的跟頭令觀眾目不暇接……

過去京劇界有個競爭性很強的詞兒叫“刨活兒”,就是在即興發揮的情況下,先上場的演員表演難度較高的動作,使後上場的演員沒法提高難度,因此失了光彩。武戲《四傑村》就是這樣,每個好漢進村都要翻跟頭,前三位演員完成“自選動作”後,會給最後出場的演餘千的演員造成壓力。

前九對演員龍騰虎躍地表演著,第十對演員在幕後旁觀,他們就是紅遍大江南北的李萬春和李少春。

我們在介紹《十八羅漢鬥悟空》時說過“二李之爭”,但這時他們已和好。因為觀眾對他們的期望值最高,所以他們被安排在最後出場。

李少春對李萬春說:“姐夫,前頭幾對把跟頭都翻絕了,咱們能不能來個出奇製勝?”

李萬春想了想,說:“好,咱倆換換吧。”說著將鼻卡遞給小舅子。鼻卡就是夾在鼻子下麵的小胡子,我們前麵說過。

也就是說,原定李萬春扮演向榮,李少春扮演張嘉祥。李萬春竟然臨時推翻既定的演法,要靠即興的安排挑戰前麵那些高手,這就是“藝高人膽大”。

“台台台台台台台台……”場上敲起“緩鑼”。

李萬春和李少春臨時互換裝束,需要時間。

全體觀眾麵對空空的舞台,好奇又耐心地等待著。

忽然響起“急急風”!

二李來到台前,首先讓大家一愣——怎麼從來不翻大跟鬥的李萬春扮了張嘉祥?

他倆稍一停頓,轉身回至上場門,二人旱地拔蔥般騰空躍起,“啪”的一個飛腳——注意,是“一個”,如果是“啪啪”兩聲就不夠整齊劃一了。緊接著輕盈地落下,順勢旋轉,在大鑼聲中二人幹淨利落地亮成高矮相。

彩聲衝天。

雙人趟馬,勇猛中又搖曳生姿。馬夫鬆開韁繩後,李萬春左腿下蹲,右腿畫圓,一排掃堂腿,非常漂亮的鳳凰單展翅……

也許有人會問:“就算《鐵公雞》對京劇的發展有貢獻,它對觀眾和讀者的教育意義在哪兒呢?”

有一出名劇叫《豔陽樓》,主角高登是個惡霸,演員通過身段和動作恰如其分地表現此人的傲慢和滿不在乎,讓我們得到美的感受。你會懷疑我的說法。那我問你,一個孕婦皺著眉,摸著自己的大肚子,這動作美嗎?這動作被融化到《白蛇傳》裏,美得讓人落淚。這就是藝術。《鐵公雞》也是這樣,我們從常人難及的矯健身手中欣賞美,欣賞創意,讀到昂揚的生命力,呼吸和血液裏就會注入一些積極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