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出戲的配圖參考了著名女老生王珮瑜的劇照。
我們就來說說女老生。
王珮瑜被譽為“小冬皇”“小孟小冬”,那我們就不得不先介紹一下孟小冬本人。我們的書裏提到《鐵公雞》,編演此戲的幾位名角中便有孟小冬的祖父老孟七。於是孟家子弟傳承演藝事業,孟小冬小小年紀就在上海初露頭角,又去北京求深造。
孟小冬冰雪聰明,嗓音和扮相俱臻絕佳,進京不久就能和有“伶王”之稱的梅蘭芳同台獻藝了。那時的演出雖然是男女分班,但大戶人家的堂會卻不受這種限製,他們可以聚集各班名角。比如,在《遊龍戲鳳》裏,他們會讓孟小冬扮演正德皇帝,讓梅蘭芳扮演李鳳姐;在《四郎探母》裏,讓孟小冬扮演楊四郎,讓梅蘭芳扮演鐵鏡公主。這樣,男扮女,女扮男,一對最紅坤生乾旦的精彩合作,令觀眾如癡如醉,孟小冬的“冬皇”美號就此流傳開來。
但孟小冬並沒沾沾自喜,她始終懷揣著一個夢想,希望拜著名老生餘叔岩為師。她認為餘叔岩的唱念做表細膩深刻,特別是餘派唱腔藏險妙於平淡,更為她所愛。餘叔岩不隨便收徒,孟小冬就拜別的通曉餘腔的名師,如陳秀華。她還聘請了孫佐臣當琴師,因為孫佐臣曾給餘叔岩拉過琴。她甚至還向票友學習,隻要那人對餘腔確有研究。可是直到孟小冬已成為公認的除餘叔岩本人外的第一餘派老生,餘叔岩還是沒有鬆口收徒,盡管他對孟小冬已十分欣賞。
機會出現在1938年10月19日。那天,李少春的父親李桂春拜托了餘叔岩一批重量級的朋友,終於說服餘叔岩收李少春為徒。孟小冬聞聽餘先生開了山門(開始收徒了),趁熱打鐵立即行動。好在她和餘叔岩這些重量級的朋友也都是熟人,就馬不停蹄地跑了一遍,這些朋友再馬不停蹄地跑去餘家。隻隔了一天,10月21日,孟小冬得償所願,在泰豐樓拜餘叔岩為師。
收了兩位高徒,餘叔岩因材施教,給武功根底好的李少春傳授了《戰太平》。演出那天觀眾滿坑滿穀,餘叔岩將自己用的槍交給愛徒使用,而且親臨“把場”(坐在上場門為徒弟助威)。可是教《洗浮山》時隻細說了前半出,對《打漁殺家》和《定軍山》隻是略加指點,此外李少春就再沒從餘叔岩那兒學到什麼了。可是孟小冬呢,她的武功差,五年間卻學到三十幾出以唱做為主的正宗餘派劇目。
為什麼孟小冬的收獲比李少春多多了?兩人情況不同。李少春要養二十幾口一大家子,不演出不行。餘叔岩要李少春不再演猴戲,說這會影響老生的身段,李少春實行了一陣,為了生活沒能堅持下去。那麼,不聽老師的話,老師就不往下教了。而孟小冬孤身一人,可以靠積蓄生活,為了專心學習不惜停止演戲。如果不是餘叔岩因病去世,孟小冬會一直學下去,不知還能多學多少戲。話又說回來,孟小冬向餘叔岩學的這些戲,大多是她演出過的,有些還灌了唱片,但她就是願意精益求精,不取到真經不罷休。她晚年在香港和台灣教過票友,學生請她教《法場換子》,她總是不答應。因為老師說過,學習結束後須經他驗收,未被他認可是不能公之於世的。孟小冬學完《法場換子》後,老師沒來得及驗收就去世了,小冬就終身遵照老師的要求,如此虔誠,如此一絲不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