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秦漢統帥(3 / 3)

“平定七王之亂”發生於公元前154年。此時,劉邦分封的劉姓藩王勢力越來越強,並開始割據一方,與中央政權分庭抗禮。漢景帝采納晁錯的建議,實行“削藩”。這對劉姓藩王無疑是當頭一棒。於是,吳王劉濞聯絡楚、趙等六國藩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圖謀反叛。公元前154年1月,劉濞率軍20萬發動武裝叛亂,史稱“七王之亂”。景帝見七王發動武裝叛亂,任命周亞夫為太尉(全國軍政首腦),統率36位將軍抗擊叛軍主力吳楚聯軍。

周亞夫見吳楚叛軍勇猛剽悍,氣焰囂張,正麵迎戰難於取勝,因而提議以梁國軍隊牽製叛軍主力,疲憊消耗敵人,另以輕騎迂回敵後,斷其糧道,待叛軍由強變弱後再與其決戰。這一方略得到景帝同意,周亞夫隨即率部由長安出發,截斷吳楚叛軍的後方糧道,至此,周亞夫初步獲得了戰略主動權。

這時,梁國正遭到叛軍的猛烈進攻,梁士被圍困在睢陽。勢單力薄的梁王數次派人向周亞夫求援。但周亞夫出於戰略上的考慮,堅持“以梁委之,絕其糧道”的方略,未出兵馳救。梁王見求救無效,隻好全力抵禦,殊死作戰。而到吳楚叛軍在睢陽城下久攻不克,試圖尋找漢軍主力決戰時,周亞夫才率軍轉移到下邑(今安徽碭山),與叛軍對陣,待機反攻。

在下邑,周亞夫率軍高築營壘,以逸待勞,任敵挑戰,堅壁不出。一次,吳楚叛軍采取聲東擊西的戰法,企圖攻破下邑,被周亞夫及時識破,挫敗了敵軍的陰謀。這時,吳楚叛軍欲進不得,欲戰不能,糧運不濟,軍心動搖,決定暫且撤離,再作打算。周亞夫認為有利的作戰時機已經到來,趁叛軍後撤時率軍破壘而出,發起全麵反擊。叛軍一觸即潰,楚王劉戌自殺,吳王劉濞落荒而逃(後被捕殺)。七王之亂,曆時3個月被完全平息。

公元前143年,周亞夫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捕下獄,不久絕食而死。

李廣

李廣治軍簡易,行軍沒有嚴格的編製、隊列和陣勢,常找靠近水源的草地駐紮,士兵人人自便,晚上不打更巡邏自衛,軍隊的文書簿籍也一概從簡。但是他也遠遠地布置偵察人員,所以沒遭遇過危險。行軍遇到缺水斷食之時,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邊;士兵不全吃到食,他不嚐飯食。對士兵寬緩不苛,這就使得士兵甘願為他出生入死。匈奴也畏懼李廣的號召力和他的謀略,稱他為“飛將軍”,多年不敢入侵他的戍地。李廣為將廉潔,常把自己的賞賜分給部下,與士兵同吃同飲。他做了40多年俸祿2000石的官,家裏卻沒有多少多餘的財物,更不用談購置家產的事,由此深得官兵的愛戴。

武帝即位後,因李廣是一代名將,所以把他從郡太守調入為掌管宮門屯兵的衛尉。元光二年(前133),武帝采納王恢之計,引誘匈奴單於入塞,然後伏兵襲擊。任命李廣為驍騎將軍,與護軍將軍韓安國等率兵10餘萬埋伏馬邑(今山西朔縣)山穀中,後來單於發覺中計,急忙出塞,李廣等無功而還。

元光六年(前129),匈奴侵擾上穀,殺掠吏民,武帝派遣車騎將軍衛青、騎將軍公孫敖、輕車將軍公孫賀、驍騎將軍李廣各率騎兵萬人反擊匈奴。李廣奉命率領部隊從雁門出擊,遭遇匈奴大軍,在眾寡懸殊情況下,兵敗被虜。匈奴單於知道李廣賢能,命人把李廣押去見他。匈奴士兵因李廣受傷,在兩馬之間套止繩索,令其臥在繩索上。李廣裝著傷重昏厥過去,走了10餘裏,察覺道旁有一騎駿馬的匈奴小兒,趁他不防備,騰身上馬,推小兒下地,奪過他的弓箭,鞭馬疾馳,南行幾十裏,遇見部下殘軍。匈奴派遣數百人追趕,都被李廣及部下射殺。回到長安,朝廷以李廣部隊死傷人馬眾多,自己又被匈奴活捉為由,判決對其斬首,但可用錢贖罪,成為平民。

李廣削職為民後不久,漢武帝的郎中令(掌管宮殿門戶的官)石建死去。皇上就召李廣繼任這個職務。

元狩三年(前120),武帝派李廣率4000騎兵出右北平攻擊匈奴。同時,派博望侯張騫率1萬騎兵隨後接應。按說張騫出使西域剛剛回來,對地形比較熟悉,這次李廣出征取勝應該沒有多大問題。不料,張騫出塞後就走了岔道,與李廣失去了聯係。李廣孤軍深入,被匈奴左賢王的4萬騎兵包圍,官兵於是驚慌不安起來。為了消除士兵的恐懼心理,李廣派自己的兒子李敢一馬當先率少數精騎去衝擊匈奴的圍騎,深入敵陣後左右衝殺,然後回到本陣,向李廣報告說:“匈奴兵沒有什麼戰鬥力,容易對付。”李廣用此一計,消除了士兵的恐慌心理,增強了鬥誌。李廣布成圓形陣勢麵向外抗敵。匈奴猛攻他們,箭如雨下,漢兵死傷過半,箭也快射光了。李廣就命令士兵把弓拉滿,不要發射,他親自拿弓射殺匈奴的副將,一連射殺了好幾個人,匈奴兵才漸漸散開。這時天色已晚,漢官兵都嚇得麵無人色,但李廣卻指揮自如,更加鎮定地整飭軍隊,軍中官兵無不佩服李廣的膽識和謀略。第二天,他繼續率領官兵和敵軍奮力作戰,這時博望侯張騫的救兵才趕到作戰現場。張騫以行軍日期超過規定當斬,贖為庶人。李廣雖然以少敵多,但按照漢法,李廣部下傷亡大致與殺傷敵軍相當,功過相抵,所以未能得到賞賜。

元狩四年(前119),大將軍衛青與驃騎將軍霍去病深入漠北打擊匈奴。李廣多次請求隨軍出征,皇帝認為他年老未答應。許久之後才被任命為前將軍,隨衛青出征。衛青由於出師前夕武帝親自囑咐說李廣年老,運氣也不好,不要讓他率主力,所以隻派李廣充作東路軍配合主力。李廣部隊在行進中,由於沒有向導,迷失道路,落在了大將軍的後麵,沒能與衛青按作戰計劃合擊匈奴,錯失戰機。可是,衛青孤軍作戰打得也很好,大獲全勝,凱旋而歸。班師回來之後,大將軍衛青派長史拿了幹糧酒食送給李廣,順便問起李廣等迷路的情況,李廣不予回答。李廣回到軍部,對他的部下說:“我李廣從年輕時就與匈奴作戰,大小戰役也有70多次了。現在有幸能跟隨大將軍迎戰單於的主力,但大將軍卻故意把我的部隊調開,讓我走那條迂回遙遠的路,軍隊偏又迷了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李廣已60多歲了,絕不再受那些舞弄筆墨的辦案人員的侮辱!”說罷便拔刀自刎了。李廣生前戰功卓越,廉潔奉公,能與士卒同甘共苦,因此他的死,引起了兵士們和百姓們的深切哀悼。

衛青

衛青出身卑微,青少年時,他在家牧羊,受盡他人的嘲笑欺侮,後來在平陽公主家當騎奴。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衛青的姐姐衛子夫被武帝看中,選進宮去,衛青也隨著姐姐來到長安。

衛青之所以能從奴隸到將軍?固然與她姐姐得幸武帝、他本人後來又娶了原主人平陽公主為妻有關,但這也決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在抗擊匈奴的戰爭中,衛青以超凡的軍事才華,為漢王朝建立了赫赫戰功。

衛青一生,先後同匈奴大戰7次,“每出輒有功”,共斬俘匈奴官兵5萬多。

公元前129年,匈奴騎兵大舉進犯。衛青受命與李廣、公孫敖、公孫賀各領1萬人馬,分四路北擊匈奴。這次作戰,李廣被匈奴俘虜,後奪馬逃回;公孫敖陣前失利,折兵7000人;公孫賀無功而返;惟有資曆最淺的衛青率軍直搗匈奴祭祖聖地——龍城,斬獲匈奴700多人,勝利而歸。衛青首戰告捷,被封為關內侯。

公元前128年秋,匈奴從東麵入侵,武帝命衛青率3萬騎兵出雁門,將軍李息出兵代郡配合衛青反擊匈奴,又斬獲匈奴數千人。

公元前127年春,匈奴集結大量騎兵進犯上穀、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衛青率兵馬4萬,采用迂回側擊,斷敵退路的戰法,經過千餘裏的戰役機動,出其不意地出現在匈奴大軍的側後方,一舉殲敵數千人,繳獲牛羊百餘萬頭,全部收複了衛青墓被匈奴占領的河南地區,而他所率領的部隊“全甲兵而還”。此次作戰,衛青以靈活的戰略戰術克敵製勝,收回了大片土地,解除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功勞巨大,被封為長平侯。

然而,匈奴貴族並不甘心在河南的失敗,多次對邊郡地區進行瘋狂的報複性進攻,尤以失去河南地區的右賢王最為凶悍。公元前124年春,漢武帝決定再次發兵,集中打擊右賢王。當時,右賢王的王庭設在距離高闕很遠的地方。右賢王驕傲輕狂,認為漢軍遙遠,一時不能到達,便照常飲酒作樂。衛青催兵疾進,馬不停蹄,連續行軍六七百裏,於深夜突然包圍了右賢王王庭,大敗右賢王軍隊,俘獲敵軍官兵15萬餘人,牲畜百萬餘頭,僅右賢王和他的愛妾逃脫。這一戰,大大削弱了匈奴右賢王的力量,鞏固了新設置的朔方郡,同時隔斷了匈奴中、西兩部的聯係,為後來各個擊破匈奴軍打下了勝利的基礎。

公元前123年春、夏,衛青又兩次率六將軍、10多萬兵馬出定襄,尋找匈奴王單於的主力作戰,殲敵近2萬多人。

衛青以上六次在河套地區反擊匈奴作戰,史稱“河南漠南之戰”。

“河南漠南之戰”的勝利,迫使匈奴把王庭及主力部隊移至漠北(大漠以北)。為防止匈奴的卷土重來,漢武帝於公元前119年毅然決定出兵漠北,主動尋敵主力作戰,徹底打敗匈奴。這次戰役,史稱“漠北之戰”。漢武帝令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精銳騎兵5萬,分兩路出擊。為保障戰役的順利進行,漢軍還組織了數十萬步兵和14萬匹騾馬轉運輜重。衛青率兵經過1000多裏的長途行軍,穿過大沙漠,進抵趙信城附近時,與單於的主力相遇了,按原計劃,這次戰役,衛青的主要任務是配合霍去病作戰,因此攜帶的輜重物資較多,所率的部隊也不如東路霍軍整齊精幹。麵對突如其來的情況,衛青毫不畏懼,沉著指揮,鑒於漢軍長途行軍,將士疲憊等情況,衛青沒有馬上率大軍投入作戰,而是先令兵士以“武剛車”(四周及頂用皮作防護的兵車)環列為營,然後派出5000騎兵前去誘敵。匈奴不知是計,立即出兵萬騎迎擊漢軍。戰到黃昏,突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兩軍對麵不能相見。衛青乘機派出兩支精銳部隊,從左右兩翼迂回,包圍了匈奴主力。接著,他又率軍奮力衝殺,斬俘敵軍1萬多人。匈奴單於見漢軍來勢凶猛,自料不敵,率親隨數百人乘夜突圍而逃。漠北大戰後,一時間“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衛青和霍去病同被封為大司馬。當時衛青僅37歲。

衛青十年七戰,戡定邊陲。自漠北之戰後,衛青再沒有出征作戰。公元前106年,這位名震千古的戰將與世長辭,時年50歲左右。

霍去病

霍去病,是西漢大將軍衛青的外甥,衛青的姐姐衛少兒之子,少年時和衛青一樣在平陽公主家為奴。後來他母親衛子夫被漢武帝召選入宮,霍去病也跟著來到京城,結束了奴隸生活,並從此開始了他傳奇而輝煌的軍事生涯。他18歲時被封為冠軍侯,20歲時被升為驃騎將軍,22歲時又被拜為大司馬,其官位僅次於大將軍衛青。

霍去病在短短的軍事生涯中,先後6次率兵出擊匈奴,“每戰皆勝”,共斬俘匈奴軍10餘萬人。

公元前123年,漢武帝任命18歲的霍去病為驃姚校尉,隨衛青參加河南之戰。在這次作戰中,他獨自率800輕騎,遠離主力幾百裏尋殲匈奴軍隊,斬俘敵軍2000多人,並殺死匈奴單於的叔祖父,生擒單於的叔父及匈奴貴族多名。武帝破格封他為冠軍侯,以褒獎他“功冠全軍”的戰績。

河南之戰結束後,漢武帝決定派軍進擊河西一帶,以打通聯絡西域各國的商路,解除長安左翼的軍事威脅,鞏固已收複的河南地區。漢武帝經過慎重考慮,將這一重要任務交給年僅20歲的霍去病。

公元前121年春,霍去病率領萬餘騎兵進軍河西,開始了第一次收複河西之戰。他率軍越過烏鞘嶺,跨過狐奴河,一路猛衝猛打,勢如破竹,6天掃蕩了5個部落;接著又馬不停蹄,大膽深入,越過焉支山(今甘肅山丹東南),向前挺進千餘裏,殺死匈奴盧胡王、折蘭王,俘虜王子及相國、都尉等顯貴,共殲敵9000多人。

為了進一步擴大戰果,徹底消滅河西匈奴軍,這年夏天,漢武霍去病帝又派霍去病和合騎侯公孫敖率騎兵數萬從西北方出擊河西匈奴軍,另派張騫、李廣率騎兵萬餘人從東北方攻擊匈奴左賢王,策應霍去病的河西之戰。這樣,又揭開了第二次河西之戰的帷幕。在這次作戰中,為了避免敵人潰逃,霍去病改變了前次作戰正麵進攻的戰法,而改取側後襲擊的方略,他命公孫敖率兵一部,正麵進攻,以吸引和牽製敵軍,自己率兵采取迂回戰術,由北向南卷擊敵軍,與公孫敖合擊匈奴軍於祁連山地區。不料,李廣的部隊被左賢王4萬騎兵包圍,傷亡慘重;公孫敖又迷了路,未能到達指定地點。在這種情況下,霍去病並未動搖進軍計劃,他率軍繼續挺進,經過輾轉跋涉,在黑河流域同敵軍展開激戰,大獲全勝,共殲敵3萬多,俘虜了王子、相國、將軍等近百人,單桓王、酋塗王等2500餘人投降。這次作戰,在無後方支援和其他部隊配合的情況下,霍去病創造了中國古代騎兵集體遠程奔襲作戰的典型戰例。

河西的匈奴,經過霍去病兩次出兵,損失慘重,無力再戰。河西匈奴軍首領渾邪王懼怕單於問罪,勸說副將休屠王共同降漢。武帝令霍去病率1萬精兵前往河西受降。霍去病還沒到達河西,休屠王突然反悔,被渾邪王刺殺,並收編了他的部隊。霍去病率軍渡過黃河,列陣前進,渾邪王的大軍也列陣等候,兩軍遙遙相望。匈奴軍見漢軍陣容齊整,心存疑懼。為防敵嘩變,霍去病當機立斷,率領精銳馳入匈奴營中,先控製住渾邪王,同時殺死想要逃走的匈奴士卒8000人,迫使渾邪王以下4萬匈奴軍拱手歸降。一場緊張的受降場麵就這樣迅速結束了。自此,匈奴主力完全退出河西走廊,出現了“金城(今甘肅蘭州西北)、河西至鹽澤(今新疆羅布泊)空無匈奴”的局麵。

渾邪王歸降後,單於王庭失去右翼屏障。但單於不甘心失敗,仍頻頻發起進攻,同時又采用漢朝降將趙信之計,把王庭和主力遠移漠北,企圖伺機卷土重來。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毅然發起漠北之戰,決心徹底打敗匈奴。這次作戰,漢武帝以霍去病為右翼主將,率領5萬精銳部隊,尋殲匈奴單於部隊,另以衛青為左翼主將,也率兵馬5萬,配合霍去病作戰。霍去病根據遠距離大縱深沙漠作戰的特點,首先精心選擇了向導、確定了隱秘行軍的路線,然後率領大軍穿過大漠,北進2000餘裏,未發現單於,卻抓到了單於近臣章渠,並與左賢王的軍隊相遇。霍去病率兵迅即擊敗該軍,然後又繼續向北深入,越過難候山,渡過弓盧水(今蒙古克魯倫河),一路斬殺,所向披靡,銳不可擋,一直推進到狼居胥山(今蒙古烏蘭巴紮東)、瀚海(俄羅斯貝加爾湖),俘獲匈奴屯頭王以下共7萬餘人,匈奴左賢五部幾乎全軍覆沒。大軍歸來後,漢武帝加封這位年僅22歲的戰將為大司馬(衛青同被封為大司馬)。不久,漢武帝又為他建造了一座華麗的住宅,他辭謝說:“匈奴不滅,無以家為也。”

公元前117年,霍去病不幸病逝,年僅24歲。漢武帝失去愛將,十分悲痛,特在茂陵墓地,為霍去病建造了一座形似祁連山的墳墓,以表彰這位年輕統帥的赫赫戰功。

劉秀

劉秀,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

23年正月,漢軍在水與王莽的將領甄阜、梁丘賜作戰,漢軍獲勝,甄率、梁丘賜被斬首。接著王莽的納言將軍嚴尤、秩宗將軍陳茂在陽(今河南白河南)與漢軍交鋒,也被劉秀打得大敗。

這年二月,更始政權建立,更始帝劉玄任命劉為大司徒,以劉秀為太常偏將軍。

三月,劉秀與諸將分兵而進,一舉拿下昆陽(今河南葉縣)、定陵(今河南郾城西北)和郾城(今河南葉縣),漢軍繳獲牛馬等許多財物,僅糧食一項就有幾十萬斛,漢軍得到補給,士氣大振,更加銳不可擋。

為了鎮壓農民起義軍,王莽招募大批猛士,經過嚴格訓練,把他們編入軍隊。王莽軍中還豢養了虎、豹、犀牛、大象等猛獸,以助軍威。遠遠望去,王莽大軍浩浩蕩蕩,旌旗蔽天,輜重武器千裏不絕,當時固守昆陽的劉秀起義軍隻有八九千人。

昆陽的局勢非常嚴峻,起義軍中有些人動搖了。他們主張放棄昆陽,分兵撤退。這時劉秀挺身而出,主張堅守昆陽,決心與王莽軍隊決一死戰。

王莽大軍把昆陽層層包圍起來,每天用撞車攻城,或者向城裏挖掘地道,但是都沒有成功,他們還占據城外的有利地勢,樹起雲梯,日夜向城裏射箭,積弩亂發,矢下如雨,城裏的軍民無法活動,就是他們到井邊打水,也要背上一塊厚厚的門板。敵人的凶狠,更加激起了起義軍的憤恨,起義軍將士毫不畏懼,拚命堅守城池。劉秀對氣勢洶洶的敵軍,決定采取先讓一步的策略,由王鳳、王常率軍守衛昆陽,劉秀和驃騎大將軍宋佻、武威大將軍李軼等13人深夜突出圍城,到堰城、定陵一帶調集起義軍諸營兵來昆陽增援。

六月,劉秀率軍增援昆陽,他帶領步騎兵1000多人,在離王莽軍四五裏的地方紮營。昆陽城外的敵軍聞訊後,王尋、王邑派數千人前來交戰。劉秀身先士卒,率軍攻大敵陣,殺死王莽軍兵上千人,首戰大捷。這時昆陽內外的起義軍對王莽軍形成夾擊合圍之勢,起義軍愈戰愈勇,無不以一當百,拚命砍殺敵人,劉秀率領300敢死隊,猛攻王邑中軍大營。王莽軍隊都是被脅迫來的農民,不願為王莽賣命,陣勢頓時大亂,混戰中,王尋被亂軍殺死。城中的起義軍趁勢殺出,內外合擊,呼聲震天,王莽大軍全線崩潰,倉皇逃命。

昆陽大捷,王莽的主力被消滅了。起義軍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由於劉秀在昆陽之戰中立了大功,劉又奪取了宛城,大大提高了劉秀在起義軍中的地位,於是新市、平林農民軍將領勸更始帝劉玄殺掉劉。劉秀聞訊後立即趕赴宛城謝罪,以此取得農民軍的信任。更始帝封他為武信侯破虜大將軍。同年九月,從關中傳來一個好消息,長安被起義軍一舉攻克。王莽也被殺死了,新朝的統治結束。更始帝命劉秀前往洛陽修整宮室,更始帝北都洛陽後,劉秀又行大司馬事。不久,劉秀被派到河北地區鎮撫州郡。

劉秀一到河北,就宣布廢除王莽時的一切苛政,河北地區的豪強地主率宗族子弟賓客都歸附劉秀,成為他的有力支柱。

這時,更始帝在長安肆意排擠農民起義軍將領,甚至殺害申屠建、成丹、陳牧等人,後又逼走王匡。赤眉軍在樊崇率領下,打進函穀關,討伐更始帝,更始帝戰敗投降,後被縊死。劉秀聞訊,立即派鄧禹領兵西進,待機而動。又命馮異堅守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以牽製原先追隨更始帝的朱鮪的力量。

建武元年(25年),劉秀手下的諸將馬武、耿純等都向他勸進,希望他趕快恢複劉氏王朝。六月,劉秀在這裏正式繼位,重新建立漢政權,不久定都洛陽,史稱東漢。這一年,他才31歲。

東漢王朝建立的第三年,劉秀打敗了赤眉農民軍,控製了整個黃河中下遊地區,隨即於建武五年起先後削平了盤踞漁陽郡的彭寵,南郡的秦豐和齊地的張步,次年又翦除了盤踞江淮的李憲、董憲和龐萌,統一了關東。後又用籠絡的手段,使關西竇融歸附。建武九年和十二年又先後平定和消滅了天水的隗囂,巴蜀的公孫述,割據安定的盧芳也於建武十六年歸附。這樣,經過12年時間,劉秀終於完成了統一事業。

劉秀統一全國後,極力加強皇權,強化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度。在軍事製度上,劉秀取消地方軍隊,逐步擴大中央軍隊,更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製。

由於當時社會經曆了長期戰亂,導致生產遭受嚴重破壞,人口銳減,社會經濟凋敝。劉秀建立政權以後,采取措施,恢複生產,安定社會。

中元二年(57年),一代雄主劉秀在洛陽南宮逝世,終年6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