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豁出血本
南京淪陷後,國民政府雖西遷重慶,但優越的地理條件和工商業基礎使武漢成為實際上的軍事、政治、經濟中心,國民黨最高軍事領導機關,各國使節與外國記者均駐在武漢。而武漢,東去浙贛蘇皖,西控川陝,南聯湘鄂,北通河南,實堪最理想的軍事指揮重地,徐州失守後,日軍打通津浦路,從東北至華南,所有通外港口大都難逃被壓製、封鎖的厄運,隻有香港到廣州和滇緬路尚可進出物資。而武漢正是進出口物資集散地,說它是當時中國的生命線絲毫不為過。日軍占領徐州後,曾以三個師團兵力沿隴海路西進,試圖以主力由豫東平原和皖北地區直壓平漢線,席卷鄭州、開封、南下信陽,與預備使用於長江的一個軍兵力會師武漢,預定秋季結束戰鬥。大本營極其重視這場會戰。遭受一係列打擊之後,不敢再公然叫囂“不以蔣介石政府為對手”,通過大兵團作戰“挫傷敵之戰鬥意誌獲取戰爭結束之局勢”之類的狂言;最高目的是使蔣介石政權降為地方政權。但黃河決堤,阻止了豫東日本軍隊的攻勢,緩解了國民黨軍隊正當吃緊的隴海線防務壓力,武漢防禦陣地自此由對北及東北麵轉為對東正麵,中國方麵一度瀕於危急的戰略態勢漸趨穩定。
6月初,武昌軍事委員會辦公室。
蔣介石終於不必像熱鍋上的螞蟻關在屋子裏焦頭爛額地亂轉。現在他可以坐下來,仔細考慮新的對策方案,他那從千裏外徐州日軍重圍死裏逃生撤出來的部隊,可得幾口喘息機會,稍稍恢複一下戰鬥力,重新調動部署有效地阻止日軍,抓緊時間動員武漢民眾作好後勤保障的儲備,將大武漢的重要物資向大後方疏散,集中在那裏的政府機關、學校、工廠和難民也要迅速向後方搬遷。決不能重蹈南京覆轍。
憑窗而立,長江水在遠處滔滔奔流。蔣介石眯起眼睛,看了很久很久。他的心情依然很沉重。全麵抗戰以來,幾度大會戰,國民政府軍與日軍以10∶1的比例懸殊消耗。從此用於武漢會戰的主力,也是從徐州突圍出來的那50個精銳師。這些部隊經台兒莊會戰及徐州會戰,已十分疲憊,大量減員還沒來得及補充休整,而且追兵緊緊尾隨而來,形勢嚴峻。武漢重鎮日軍誌在必得,而且日軍正當連戰皆捷,所向披靡,風頭正勁。死守,隻能給日軍造成一次聚殲的機會。徐州會戰若非運籌明智,運作迅捷,那50個師必將全軍覆沒於日軍數十萬重兵合圍中。想起來還有些後怕。蔣介石不由得背後一陣發涼。
他離開窗口踱到一排長沙發前讓身體埋進去。武漢之戰必須打、必須守,而且要好好打。但是,此次會戰的最高目的應放在大量殺傷日軍有生力量,大量消耗其戰鬥力上。
1938年6月8日,軍事委員會保衛武漢作戰計劃以最機密第3號文件下達。
總方針既定,蔣介石即以長江為界,將參戰部隊劃分在南北兩大戰場,確定作戰指導要領。
江北戰場:以24個軍為基幹主力,由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主力配置在大別山西北麵的信陽、商城地區及大別山以西長江北岸一線,任務是確保大別山主陣地,積極擊破沿江及豫南進犯之敵。
江南戰場:以26個軍為基幹兵力,由武漢衛戍司令部總司令兼新成立的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陳誠指揮。主力配置在武漢以西長江南岸沿線。第九戰區任務是極力維持現在態勢,並須確保德安、汀泗橋要線,以保證全軍後方及日後作戰,尤其須先行擊破經瑞武路及木石港西進之敵。
武漢衛戍部隊,準備改守沿江要點及核心陣地,應以現有兵力之一部使用於第五戰區,第五十五師使用於第九戰區與敵決戰。最後應固守核心陣地,使兩戰區野戰部隊,得以重新部署向敵夾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