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拉鋸戰鬥
黎明,鳥的叫聲喚來了山區又一個早晨,濕漉漉的空氣裏彌漫著嗆人的火藥味,這使人們能強烈地感受到這裏就在昨天夜裏或者此刻正爆發著戰爭的煙塵。
張自忠率領隊伍在這個早晨來到了罐子口附近。部隊在路邊隱蔽處稍作休息,等待偵察敵情的消息。
偵察兵帶回了情報:少部分日軍留在罐子口,大部分則向西南方向開拔了。
張自忠將隊伍一分為二,一部向罐子口守敵發起進攻,另一部尾追南竄之敵。
南竄的日軍發覺了這條“尾巴”,十分惱火。他們決心要鏟除這“尾巴”,便調過頭來,並糾集周圍的援軍,餓狼撲食般的撲了過來。張自忠的隊伍當然不會等待死亡,他們以比敵人更狠猛的勢頭進行反擊。一張拉滿弦的弓,一下子把兩支敵對的隊伍送到了勢不兩立的、一觸即發的前沿上。
你反撲一次,他擊退一回;你再次逼對方到崖邊,他躍過死亡之穀一個回馬槍又幾乎置對方於死地……
15日這一天,從日出到日落,罐子口的槍炮聲不絕於耳,分不清此長彼短,看不出誰勝誰負,隻知道兩家都在苦攻,也看到兩家都有退卻,苦戰中的獲勝是短暫的,退卻後又轉守為攻……
典型的拉鋸戰。
在這種形勢下,各種各樣的意見、建議都灌進了張自忠的耳裏。一種為:一八O師沒有按原計劃趕到方家集,使既定的設想落空。眼下,在罐子口的兵力單薄,不可久陷於此,應帶七十四師、騎九師回到襄河西岸,沿河把守;另一種是:將新街方麵的三十八師和一七九師調至罐子口,痛殲守在這裏的日軍。還有……
總司令的頭腦十分清醒,一點也沒有因為自己身陷困境而輕易地采納任何看來似乎有利於為自己解圍的建議。他自己分析了整個戰局形勢後得出了結論,並用此作為支撐自己全部言行的主心骨。他沒有按第一種建議辦,毅然決定留在河東與敵周旋,理由是:留在河東牽住敵人就是最好的防守,敵一日不把河東部隊吃掉,它便一日不敢貿然渡河。敵若渡河襲擊大本營,就可趁勢截斷其後路,反而有利。他說:“襄河屏障鄂西,河防有誤則荊襄不保,而川漢勢必危險。影響戰局莫此為甚。我在河東雖處於明顯劣勢,但拚得一分,敵力則減少一分,削其銳氣,鈍其行動,以便鞏固我兩道防線。犧牲代價雖然很大,但盡我軍人天職,保我光榮戰跡,大義所在,不計成敗利鈍!”對於第二種建議他就更不會采納了,作為總司令應從作戰全局考慮,這是起碼的職責,如為了使自己擺脫困境,而將別處擔負作戰任務的部隊調來,這是對國家和民眾的犯罪。
這樣,罐子口雙方兵力眾寡懸殊的狀況沒有改變。張自忠帶領部隊頑強地戰鬥著,堅持著。
大約中午時分,他感到把敵人拖得也夠勁了,同時他的部隊也被拖得精疲力盡了,便命令騎九師繼續在罐子口以南山地監視敵人,隨時準備襲擊敵人的突然攻擊。他則率領總部離開罐子口,向南瓜店挺進。離開罐子口時,總覺得心好像被一根看不見的繩子牽著,好疼好疼!是難分難離還落在敵手中的罐子口,還是對即將到達南瓜店前途難辨難測?說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