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車師南征北戰(1 / 2)

戰車師南征北戰

當年8月13日,著名的淞滬抗日戰爭爆發,杜聿明親率裝甲兵團出征,配合宋希濂第三十六師攻抵上海彙山碼頭,阻止日軍登陸。戰鬥進行得極為慘烈。21日,先頭攻進敵海軍碼頭的一個排遭敵包圍,被敵人用汽油噴射火攻,全部犧牲;掩護步兵衝鋒的幾輛戰車,被日軍發射的破甲彈擊毀,戰車一連長陣亡。但在軍艦重炮掩護下的日軍登陸部隊,被死死攔阻在碼頭外的海麵上。

此戰,兩連戰車掩護步兵與敵周旋兩個多月,雖然顯示了第一支裝甲部隊的鋒芒,使彙山碼頭保衛戰成為淞滬抗戰中最著名的戰鬥之一,但讓杜聿明感到痛惜的是,丟掉了幾輛剛剛進口不到一年的戰車。要知道,這些嶄新的坦克和裝甲車,可是他杜聿明起家的血本啊!每擊毀一輛,都像從他身上割去了一塊肉。

1937年11月9日,上海抗日陣地全線崩潰。為保護中國軍隊這點機械化的火種,在赴淞滬參戰的兩個連撤回南京的同時,裝甲兵團接到了撤向湖南湘潭的命令。當時日軍已臨南京城下,南京政府的重要機構和軍委會、軍政部的指揮機構,已全都遷往武漢和陪都重慶;圍繞著守不守南京,軍方決策層正發生激烈爭論。從南京現有的防衛力量看,大多數人認為守是守不住的。蔣介石考慮到南京是首都所在地,又有中山先生的陵墓,最後作出了在現有12個防守團的基礎上酌情增加兵力的決定,任命唐生智為衛戍司令長官。

杜聿明雖然不可能知道這決策內幕,但軍事決策集團能讓裝甲兵團先撤出南京,卻讓他頗感欣慰。裝甲兵團羽毛未豐,他實在不忍心讓他那可數的幾十輛坦克和裝甲車,在這場注定要失敗的戰爭中毀於一旦。

三個營的戰車部隊幾乎是在風聲鶴唳中撤出南京的。按照軍政部下達的指令,搜索營和戰防炮營從南京至南昌公路撤退,戰車營搭乘列車先往長沙輸送。但此時南京的指揮機構幾乎已陷入癱瘓狀態,沿公路走的車輛領不到油料,沿鐵路送的戰車沒有平車裝載,就隻好全部停留在南京方山營房待命。直到日軍的炮聲在南京城外炸響時,才終於弄到一點油料,勉強將汽車開走。其餘那些無法用汽車運載的坦克、裝甲車,則隻好將客車篷頂拆毀,強行沿鐵路線運走。最後把戰車第一連、第三連留在了南京。

留下的兩個連,從此成了杜聿明的一塊重重的心病:這兩個連裝備的全是德國坦克,占去裝甲兵團所有坦克的三分之二。對此,他無法不感到惋惜,也無法不痛心疾首。

但命令是軍政部長何應欽親自下達的:

11月20日夜晚10時,一個電話忽然把杜聿明召到了設在三牌樓的軍政部。一見麵,何應欽就對他說:“光亭老弟,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勵精圖治,經過五十年的努力,已發展成為世界上頭等強國,擁有現代化的陸、海、空軍。而我們沒有自己的工業,海軍、空軍都還剛剛起步;就連機槍、大炮,都要從外國進口;國家內部也不統一,民眾又無組訓,怎麼能夠和日本人從事這樣大規模的戰爭呢?如果我們多有幾個裝甲兵團,那麼在長城和上海戰場,也不至於付出這麼大的犧牲。”

杜聿明從何應欽由遠而近的開導裏,聽出他想把戰車部隊留在南京的含意,心裏不禁一跳,口裏囁嚅道:“何長官,那您的意思是……?”

“現在決定唐生智守南京,”何應欽馬上說:“委員長要將德國戰車,全部留在南京抗戰。”

“全部留在南京?”杜聿明如雷貫頂,驚愕地睜大著兩隻眼睛,半天才說出話來:“德國戰車雖然是我們現在最好的戰車,可是有槍無炮,威力不大;而且為數隻有15輛,在南京河流錯綜的江湖地帶作戰,性能也不適宜。不如留下英國的水陸兩用戰車和炮戰車,有槍,有炮,又可水陸兩用,適宜於南京附近作戰。必要時,還可橫渡長江,開往江北……”

杜聿明一口氣說了許多,何應欽看出了他的心思,直截了當地打斷他說:“光亭老弟,你不要想撤退江北,委員長說要死守南京,應照命令把德國戰車留下。”

見何應欽幾次提到委員長的旨意,杜聿明不敢申辯下去了,隻好把一口怨氣憋回胸中。

不出一個月,在12月13日,日軍以絕對優勢攻陷南京,製造了屠殺軍民30多萬人的震驚世界的大血案。裝甲兵團留在南京的兩連戰車,悉數被毀,無一幸免於難。

聽到南京被攻陷的消息,隨最後一批戰車撤到湖南湘潭的杜聿明,隻有仰天長嘯,暗自歎息。他從一撤退就與留在南京的兩個戰車連失去了聯係,心裏始終牽掛著他的那批德國坦克。後來從南京突圍出來的一些官兵,陸續逃回到湘潭新的駐地,他才從這些官兵口裏大致得知那些戰車是如何使用,又是如何被敵人消滅的。

原來,日軍的先頭部隊一攻進南京城裏,衛戍南京的整個指揮係統就陷入一片混亂之中。戰車部隊因無人指揮,隻得各自為戰。有幾輛坦克最後突圍一到下關江邊,卻由於無船運送,最終或被自己炸毀,或被好不容易弄上木船,然後又沉沒在大浪滔滔的長江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