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何頓與《眺望人生》(1 / 1)

《眺望人生》是何頓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裏的人物是1S年由長沙下到江永縣的知青,總共6000多人。較之1968年底開始的全國範圍大規模上山下鄉運動,這批人當稱先驅。他們與後來知青的最大不同之處,恐怕是因為他們的下鄉,大多由於父輩甚至祖輩的緣故一比如祖父有若幹資產,或者父親是國民黨的將軍,諸如此類。出身不好,成為他們共同的背景。有關江永知青的故事,多年來在長沙人中間四處流傳,幾乎可以說,一般長沙人對江永那個僻遠地方的了解,主要就來源於這批知青。

他們其實在長沙一直有廣泛的影響。

所以,《眺望人生》一經問世便廣受關注。6000多如今年過半百的江永知青需要回首眺望自己的人生,長沙城裏數以十萬計的從前的知識青年也需要回首眺望自己的人生,事實上,有整整的一代人,都需要回首眺望走過的漫漫長路。我甚至在購買《眺望人生》的人群裏看見了二十來歲的衣著新潮的年輕人。他們對上一代人充滿了迷惑、好奇與隔膜。這是完全不同的兩代人。我猜想,他們可能知道我們的祖先元謀人生活在距今一百七十萬年前,甚至背得出陳勝吳廣發動起義的具體年份,但我差不多可以肯定,他們對自己父輩的生活曆程,對發生在僅僅幾十年前的事情,一定知之甚少。

這是一個已經不讓我們覺得驚訝的事實。

所以,我們實在需要《眺望人生》這樣的作品,世紀之交,我們或許真的應該好好審究從前,珍視現在,並由此瞻望未來。

《眺望人生》是寫實的。何頓為此采訪了近百名當事者,人物故事,絕不憑空而來,又直追九十年代這批人的生存狀態,其間的苦難曲折,興敗榮辱,命運對這些人的近乎玩笑式的懲罰,不難勾起許多人對往事的追憶。你如果有類似的經曆,更是不難激起對那段日子的特殊感情。尤其是,小說裏寫到的江永知青在極其困苦的條件下所堅持的讓人敬佩的理想主義,和自覺的革命的英雄主義,一比如關於創辦共產主義小農場的實驗,現在看來雖有愚昧之嫌,但同時也表達出一種與今不同的為人之道,一種現今商業社會最為缺乏的道德和精神力量。

如果說,作為小說,《眺望人生》在寫作技巧上與何頓以前的作品並無大的和新的突破,那麼,這本書所表現的強烈的思想傾向,尤其是近於浪漫的理想主義的色彩,則明顯與何頓前期小說中反映的三教九流的鄙俗同麻木,形成鮮明的反差。我不是說何頓有意要為江永這批人抹上亮色,我想說的是,任何一位作家,隻要他試圖去表現和反映江永知青,則他必定不能無視深深植根於這批人身上的理想主義。這種理想主義的東西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於我們今天隻要和這批人小有接觸,就不難察覺到那種源於理想主義的對人對事的負責任的態度,和始終一貫的追求某種信念的執著精神,以及敢於麵對艱難困苦同時又十分務實的生存能力。他們身上,明顯地留有文革前十七年教育的烙印。

何頓當然對這批人的生活事實作了取舍,所謂張冠李戴,移花接木,情節的虛構是必然的。使我稍感意外的是,一些生活當中的真實,一些確實發生在江永知青身上的令人感歎不已的故事,何頓卻沒有采用,椐我所知,那都是些實實在在的足以催人淚下的故事。我設想,何頓也許是有意為之,那個時代的一些真實的人和事,比如有關愛情,有關舍已為人,有關人與人之間的信用等等方麵的故事,在今天的很多人看來,可能會認為是天方夜譚。何頓如果真實地記錄下來,說不定反而會被人認為不真實。他隻是取了一些平常的故事,他在努力保持一個作家的冷靜敷觀的態度,這當然也是對的,而且這樣的故事也足以使很多人感慨萬千。江永知青是一個太特殊的群體,考慮到這批人中的相當一部分都是當時長沙各重點中學的優秀學生,他們終於要成就一番事業,從中湧現若幹風雲人物,實在就毫不奇怪了。

就像我們需要眺望自己的人生一樣,我們恐怕更需要那樣一種勇於追求的精神,這種精神就藏在《眺望人生》裏麵,藏在眾多至今還在為我們這個社會默默勞作的江永知青身上。

相比在此之前已經出版的大量知青小說,《眺望人生》以江永知青的特殊背景、特殊命運,創設了濃厚的曆史氛圍,江永知青的命運與我們民族的命運始終如一地共同沉浮,構成了小說鮮明的時代特色。在展現過關於北大荒、內蒙古大草原、雲南西雙版納的知青生活之後,《眺望人生》將江永知青部落引上舞台,從而給中國知青這一特殊群體的全貌增添了斑斕的一筆。

何頓叔叔生得很威猛,不像文人,但他寫了很多小說。他的小說很有讀者,我經常逛圖書城,看到不少人買他的小說。我爸爸的書很少人買,有回在學校邊上的書店裏看到爸爸的小說,。鍾錢是五折。(宋可玉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