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們怎樣寫長沙(1 / 1)

有關長沙的文字我看得多了。一個曆史文化名城,幾千年的故事,當然遍地文章。我本人也寫過一些長沙的街頭巷腦,西園百裏、惜字公莊之類,表達的是我對生長於斯的這個城市的一點情感,一點心境,一點浪漫,或者一點怨其不夠完美的批評。總之是很情緒化個人化的。

近來讀到馮偉林的散文《親近長沙》,近兩萬字一口氣讀完,想到的第一個問題是:我們怎樣寫長沙。

是的,馮偉林的文章讓我把寫長沙看作了一個問題。

也許因為長沙獨特的地理環境,所謂山、水、洲、城,先就使得這地方略顯陰柔,加以多雨,潮濕,四季分明,清秀是有餘的。寫長沙的秀美於是很容易。寫長沙的文章大多如山水小品,給人印象是出自少英雄氣慨且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我們太過於鍾。隋濕瀝瀝的凹凸不平的麻石路,鍾情回響在小巷深處的仿佛也是濕瀝瀝的足音,以為那聲音裏就潛伏了曆史的真相。

馮偉林卻是濃墨重彩,縱橫恣肆畫出的是長沙的另一幅像貌。《親近長沙》極為厚重,很有力量,是別開生麵的寫長沙。

馮偉林的文章把長沙的曆史掂量了一回。幾千年的文治武功,馮偉林所記人物個個都有血性,辛棄疾、李芾、屈原、賈誼、曾國藩、譚嗣同……所述史實,則無不閃耀生命的悲壯的光芒。遺憾的是,有多少今天的長沙人知道李芾這個人物?知道尹穀這個人物?知道沈忠這個人物?有多少今天的長沙人熟悉1275年3000軍民抵禦數萬元軍的長沙保衛戰?李芾說:“吾世受國恩,雖廢棄中,猶思所以報者,今幸用我,我以家許國矣。”大丈夫,言必信,行必果,李芾他們最後都是舉家自盡以身殉國的。馮偉林寫長沙,總是把握那些一定給人震動的人和事,在我看來,這幾乎就是對現代長沙人的一聲猛喝:你們聽著,你們的先輩是出了許多英雄好漢的啊。

如今的長沙人似乎是越來越缺少那種鐵肩擔道義的氣魄了,越來越實際、俗氣和慵懶了。商業化的氛圍正在把長沙人心靈裏那點遺留下來的俠肝義膽悄悄銷蝕掉,而不自知。而反以為得意。當此之時,《親近長沙》因此有了特別的意義,這個特別的聲音,提醒我們反省自己對於長沙的曆史文化的態度,以及身為一個長沙人要如何樣做人的態度。《親近長沙》的大器與力度,是對我們這個城市的精神的一種呼喚。

真的,我們這個城市太需要精神的力量了,我們這個城市裏的人也太需要精神的力量了。一個城市,有不有生命力,有不有像當政者藍圖所言的那種燦爛前景,除開現代化的外殼,更緊要和更困難的是,要有深人人心如鋼筋鐵骨的精神力量。

看得出馮偉林讀了很多的書,文史經略,詩詞歌賦,是他為文的底氣。馮偉林用《親近長沙》給我們長沙人上了一課。我相信任何一個長沙人讀《親近長沙》都會為之動容。《親近長沙》現在已經流傳到海外去了,長沙因為這篇文章而白紙黑字地與世界接軌,許多遠離故鄉的華人將讀到這篇文章,他們一定會為這樣的一個長沙而感到驕傲,同時覺得親切。

顯然馮偉林寫長沙是用了情的,拳拳之心隱藏在文字的背後,毫不張揚誇飾,少的正是一般文人的通病。並且有趣,他的文章的趣味也不在字麵,而是浸潤其間的一種獨特的語言氛圍,大概與他的放達的生活態度有關。有情又有趣的文章,讀起來自然好酒一樣韻味綿長。據說馮偉林的經曆比較豐富。據說他的工作比較繁重。還據說,他在一本接一本地讀書,也一本接一本地寫書。

我忽然覺得,現在的長沙,真正喜歡讀書的人太少了,這是長沙的一大缺點,是我讀《親近長沙》之後的另一種感想。

其實長沙現在喜歡讀書的人不少,而且越來越多。星期六星期天去定王台、圖書城,總是擠得轉身和喘氣都困難。隻是會去讀馮偉林的書的,可能確實沒有什麼。但總會多起來吧。湖南人別的不說,書是讀得最好的,曆代的偉人文人都來證明過了。

(宋可玉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