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秣陁國。東西五六十裏。南北百餘裏。國大都城周十餘裏。西南至胡寔健國。
胡寔健國。東西五百餘裏。南北千餘裏。國大都城周二十餘裏。多山川。出善馬。西北至呾剌健國。
呾剌健國。東西五百餘裏。南北五六十裏。國大都城周十餘裏。西接波剌斯國界。從縛喝國南行百餘裏。至揭職國。
揭職國。東西五百餘裏。南北三百餘裏。國大都城周四五裏。土地磽確。陵阜連屬。少花果。多菽麥。氣序寒烈。風俗剛猛。伽藍十餘所。僧徒三百餘人。並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東南入大雪山。山穀高深。峰岩危險。風雪相繼。盛夏合凍。積雪彌穀。蹊徑難涉。山神鬼魅。暴縱妖祟。群盜橫行。殺害為務。
行六百餘裏出睹貨邏國境。至梵衍那國。
梵衍那國。東西二千餘裏。南北三百餘裏。在雪山之中也。人依山穀。逐勢邑居。國大都城據崖跨穀。長六七裏。北背高岩。有宿麥。少花果。宜畜牧。多羊馬。氣序寒烈。風俗剛獷。多衣皮褐。亦其所宜。文字風教。貨幣之用。同睹貨邏國。語言少異。儀貌大同。淳信之心。特甚鄰國。上自三寶。下至百神。莫不輸誠。竭心宗敬。商估往來者。天神現征祥。示祟變。求福德。伽藍數十所。僧徒數千人。宗學小乘說出世部。
王城東北山阿有石佛立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寶飾煥爛。東有伽藍。此國先王之所建也。伽藍東有鍮石釋迦佛立像。高百餘尺。分身別鑄。總合成立。
城東二三裏伽藍中有佛入涅槃臥像。長千餘尺。其王每此設無遮大會。上自妻子。下至國珍。府庫既傾。複以身施。群官僚佐。就僧酬贖。若此者以為所務矣。
臥像伽藍東南行二百餘裏。度大雪山。東至小川澤。泉池澄鏡。林樹青蔥。有僧伽藍。中有佛齒及劫初時獨覺齒。長餘五寸。廣減四寸。複有金輪王齒。長三寸。廣二寸。商諾迦縛娑(舊曰商那和修。訛也)大阿羅漢所持鐵缽。量可八九升。凡三賢聖遺物。並以黃金緘封。又有商諾迦縛娑九條僧伽胝衣。絳赤色。設諾迦草皮之所績成也。商諾迦縛娑者。阿難弟子也。在先身中。以設諾迦草衣。於解安居日持施眾僧。承茲福力。於五百身中陰。生陰恒服此衣。以最後身。從胎俱出。身既漸長。衣亦隨廣。及阿難之度出家也。其衣變為法服。及受具戒。更變為九條僧伽胝。將證寂滅。入邊際定。發智願力。留此袈裟。盡釋迦遺法。法盡之後。方乃變壞。今已少損。信有征矣。從此東行入雪山。逾越黑嶺。至迦畢試國。
迦畢試國。周四千餘裏。北背雪山。三陲黑嶺。國大都城周十餘裏。宜穀麥。多果木。出善馬。鬱金香。異方奇貨。多聚此國。氣序風寒。人性暴獷。言辭鄙褻。婚姻雜亂。文字大同睹貨邏國。習俗。語言。風教頗異。服用毛氎。衣兼皮褐。貨用金錢。銀錢及小銅鐵。規矩模樣異於諸國。王。剎利種也。有智略。性勇烈。威懾鄰境。統十餘國。愛育百姓。敬崇三寶。歲造丈八尺銀佛像。兼設無遮大會。周給貧窶。惠施鰥寡。伽藍百餘所。僧徒六千餘人。並多習學大乘法教。窣堵波。僧伽藍。崇高弘敞。廣博嚴淨。天祠數十所。異道千餘人。或露形。或塗灰。連絡髑髏。以為冠鬘。
大城東三四裏。北山下有大伽藍。僧徒三百餘人。並學小乘法教。聞諸先誌曰。昔健馱邏國迦膩色迦王。威被鄰國。化洽遠方。治兵廣地。至蔥嶺東。河西蕃維畏威送質。迦膩色迦王既得質子。特加禮命。寒暑改館。冬居印度諸國。夏還迦畢試國。春秋止健馱邏國。故質子三時住處。各建伽藍。今此伽藍。即夏居之所建也。故諸屋壁。圖畫質子。容貌服飾。頗同中夏。其後得還本國。心存故居。雖阻山川。不替供養。故今僧眾每至入安居。解安居。大興法會。為諸質子祈福樹善。相繼不絕。以至於今。
伽藍佛院東門南大神王像右足下。坎地藏寶。質子之所藏也。故其銘曰。伽藍朽壞。取以修治。近有邊王貪婪凶暴。聞此伽藍多藏珍寶。驅逐僧徒。方事發掘。神王冠中鸚鵡鳥像。乃奮羽驚鳴。地為震動。王及軍人僻易僵仆。久而得起。謝咎以歸。
伽藍北嶺上有數石室。質子習定之處也。其中多藏雜寶。其側有銘。藥叉守衛。有欲開發取中寶者。此藥叉神變現異形。或作師子。或作蟒蛇。猛獸。毒蟲。殊形震怒。以故無人敢得攻發。石室西二三裏大山嶺上。有觀自在菩薩像。有人至誠願見者。菩薩從其像中出妙色身。安慰行者。
大城東南三十餘裏。至曷邏怙羅僧伽藍。傍有窣堵波。高百餘尺。或至齋日。時燭光明。覆缽勢上石隙間流出黑香油。靜夜中時聞音樂之聲。聞諸先誌曰。昔此國大臣曷邏怙邏之所建也。功既成已。於夜夢中有人告曰。汝所建立窣堵波。未有舍利。明旦有獻上者。宜從王請。旦入朝進請曰。不量庸昧。敢有願求。王曰。夫何所欲。對曰。今有先獻者。願垂恩賜。王曰。然。曷邏怙羅佇立宮門。瞻望所至。俄有一人持舍利瓶。大臣問曰。欲何獻上。曰。佛舍利。大臣曰。吾為爾守。宜先白王。曷邏怙羅恐王珍貴舍利。追悔前恩。疾往伽藍。登窣堵波。至誠所感。其石覆缽自開。安置舍利。已而疾出。尚拘衣襟。王使逐之。石已掩矣。故其隙間流黑香油。
城南四十餘裏。至霫(胥立反)蔽多伐剌祠城。凡地大震。山崖崩墜。周此城界。無所動搖。霫蔽多伐剌祠城南三十餘裏。至阿路猱(奴高反)山。崖嶺峭峻。岩穀杳冥。其峰每歲增高數百尺。與漕矩吒國(禾芻)(士句反。下同)那呬羅山仿佛相望。便即崩墜。聞諸土俗曰。初。(禾芻)那天神自遠而至。欲止此山。山神震怒。搖蕩溪穀。天神曰。不欲相舍。故此傾動。少垂賓主。當盈財寶。吾今往漕矩吒國(禾芻)那呬羅山。每歲至我受國王大臣祀獻之時。宜相屬望。故阿路猱山增高既已。尋即崩墜。
王城西北二百餘裏至大雪山。山頂有池。請雨祈晴。隨求果願。聞諸先誌曰。昔健馱邏國有阿羅漢。常受此池龍王供養。每至中食。以神通力。並坐繩床。淩虛而往。侍者沙彌密於繩床之下攀援潛隱。而阿羅漢時至便往。至龍宮。乃見沙彌。龍王因請留食。龍王以天甘露飯阿羅漢。以人間味而饌沙彌。阿羅漢飯食已訖。便為龍王說諸法要。沙彌如常為師滌器。器有餘粒。駭其香味。即起惡願。恨師忿龍。願諸福力。於今悉現。斷此龍命。我自為王。沙彌發是願時。龍王已覺頭痛矣。羅漢說法誨喻。龍王謝咎責躬。沙彌懷忿。未從悔謝。既還伽藍。至誠發願。福力所致。是夜命終。為大龍王。威猛奮發。遂來入池。殺龍王。居龍宮。有其部屬。總其統命。以宿願故。興暴風雨。摧拔樹木。欲壞伽藍。時迦膩色迦王怪而發問。其阿羅漢具以白王。王即為龍於雪山下立僧伽藍。建窣堵波。高百餘尺。龍懷宿忿。遂發風雨。王以弘濟為心。龍乘瞋毒作暴。僧伽藍。窣堵波。六壞七成。迦膩色迦王恥功不成。欲填龍池。毀其居室。即興兵眾。至雪山下。時彼龍王深懷震懼。變作老婆羅門。叩王象而諫曰。大王宿植善本。多種勝因。得為人王。無思不服。今日何故與龍交爭。夫龍者畜也。卑下惡類。然有大威。不可力競。乘雲馭風。蹈虛履水。非人力所製。豈王心所怒哉。王今舉國興兵。與一龍鬥。勝則王無服遠之威。敗則王有非敵之恥。為王計者。宜可歸兵。迦膩色迦王未之從也。龍即還池。聲震雷動。暴風拔木。沙石如雨。雲霧晦冥。軍馬驚駭。王乃歸命三寶。請求加護。曰。宿殖多福。得為人王。威懾強敵。統贍部洲。今為龍畜所屈。誠乃我之薄福也。願諸福力。於今現前。即於兩肩起大煙焰。龍退風靜。霧卷雲開。王令軍眾人擔一石。用填龍池。龍王還作婆羅門。重請王曰。我是彼池龍王。懼威歸命。惟王悲湣。赦其前過。王以含育。覆燾生靈。如何於我獨加惡害。王若殺我。我之與王俱墮惡道。王有斷命之罪。我懷怨讎之心。業報皎然。善惡明矣。王遂與龍明設要契。後更有犯。必不相赦。龍曰。我以惡業。受身為龍。龍性猛惡。不能自持。瞋心或起。當忘所製。王今更立伽藍。不敢摧毀。每遣一人候望山嶺。黑雲若起。急擊揵槌。我聞其聲。惡心當息。其王於是更修伽藍。建窣堵波。候望雲氣。於今不絕。聞諸先誌曰。窣堵波中有如來骨肉舍利。可一升餘。神變之事。難以詳述。一時中窣堵波內忽有煙起。少間便出猛焰。時人謂窣堵波已從火燼。瞻仰良久。火滅煙消。乃見舍利如白珠幡。循環表柱。宛轉而上。升高雲際。縈旋而下。
王城西北大河南岸舊王伽藍。內有釋迦菩薩弱齡齔齒。長餘一寸。其伽藍東南有一伽藍。亦名舊王。有如來頂骨一片。麵廣寸餘。其色黃白。發孔分明。又有如來發。發色青紺。螺旋右縈。引長尺餘。卷可半寸。凡此三事。每至六齋。王及大臣散花供養。
頂骨伽藍西南。有舊王妃伽藍。中有金銅窣堵波。高百餘尺。聞諸土俗曰。其窣堵波中有佛舍利升餘。每月十五日。其夜便放圓光。燭耀露盤。聯暉達曙。其光漸斂。入窣堵波。城西南有比羅娑洛山(唐言象堅)。山神作象形。故曰象堅也。昔如來在世。象堅神奉請世尊及千二百大阿羅漢。山巔有大磐石。如來即之。受神供養。其後無憂王即磐石上起窣堵波。高百餘尺。今人謂之象堅窣堵波也。亦雲中有如來舍利。可一升餘。
象堅窣堵波北山岩下有一龍泉。是如來受神飯已。及阿羅漢於中漱口嚼楊枝。因即種根。今為茂林。後人於此建立伽藍。名鞞鐸佉(唐言嚼楊枝)。自此東行六百餘裏。山穀接連。峰岩峭峻。越黑嶺。入北印度境。至濫波國(北印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