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記卷第二(三國)(2 / 3)

致敬之式。其儀九等。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示敬。三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凡斯九等。極惟一拜。跪而讚德。謂之盡敬。遠則稽顙拜手。近則舐足摩踵。凡其致辭受命。褰裳長跪。尊賢受拜。必有慰辭。或摩其頂。或拊其背。善言誨導。以示親厚。出家沙門。既受敬禮。惟加善願。無止跪拜。隨所宗事。多有旋繞。或唯一周。或複三匝。宿心別請。數則從欲。

凡遭疾病。絕粒七日。期限之中。多有痊愈。必未瘳差。方乃餌藥。藥之性類。名種不同。醫之工伎。占候有異。終沒臨喪。哀號相泣。裂裳拔發。拍額椎胸。服製無間。喪期無數。送終殯葬。其儀有三。一曰火葬。積薪焚燎。二曰水葬。沉流漂散。三曰野葬。棄林飼獸。國王殂落。先立嗣君。以主喪祭。以定上下。生立德號。死無議諡。喪禍之家。人莫就食。殯葬之後。複常無諱。諸有送死。以為不潔。鹹於郭外浴而後入。至於年耆壽耄。死期將至。嬰累沉痾。生涯恐極。厭離塵俗。願棄人間。輕鄙生死。希遠世路。於是親故知友。奏樂餞會。泛舟鼓棹。濟殑伽河。中流自溺。謂得生天。十有其一。未盡鄙見。出家僧眾。製無號哭。父母亡喪。誦念酬恩。追遠慎終。寔資冥福。

政教既寬。機務亦簡。戶不籍書。人無徭課。王田之內。大分為四。一充國用。祭祀粢盛。二以封建輔佐宰臣。三賞聰睿碩學高才。四樹福田。給諸異道。所以賦斂輕薄。徭稅儉省。各安世業。俱佃口分。假種王田。六稅其一。商賈逐利。來往貿遷。津路關防。輕稅後過。國家營建。不虛勞役。據其成功。酬之價直。鎮戍征行。宮廬營衛。量事招募。懸賞待人。宰牧輔臣。庶官僚佐。各有分地。自食封邑。

風壤既別。地利亦殊。花草果木。雜種異名。所謂庵沒羅果。庵弭羅果。末杜迦果。跋達羅果。劫比他果。阿末羅果。鎮杜迦果。烏曇跋羅果。茂遮果。那利薊羅果。般橠娑果。凡厥此類。難以備載。見珍人世者。略舉言焉。至於棗。栗。椑。柿。印度無聞。梨。柰。桃。杏。蒲萄等果。迦濕彌羅國以來。往往間植。石榴。甘橘。諸國皆樹。

墾田農務。稼穡耕耘。播植隨時。各從勞逸。土宜所出。稻麥尤多。

蔬菜則有薑。芥。瓜。瓠。葷陁菜等。蔥蒜雖少。噉食亦希。家有食者。驅令出郭。

至於乳酪。膏酥。粆糖。石蜜。芥子油。諸餅(麥少)。常所膳也。魚。羊。獐。鹿。時薦肴胾。牛。驢。象。馬。豕。犬。狐。狼。師子。猴。猿。凡此毛群。例無味噉。噉者鄙恥。眾所穢惡。屏居郭外。希跡人間。

若其酒醴之差。滋味流別。蒲萄甘蔗。刹帝利飲也。曲蘖醇醪。吠奢等飲也。沙門。婆羅門飲蒲萄。甘蔗漿。非酒醴之謂也。雜姓卑族。無所流別。

然其資用之器。巧質有殊。什物之具。隨時無闕。雖釜鑊斯用。而炊甑莫知。多器坯土。少用赤銅。食以一器。眾味相調。手指斟酌。略無匙箸。至於老病。乃用銅匙。

若其金銀鍮石。白玉火珠。風土所產。彌複盈積。奇珍雜寶.異類殊名。出自海隅。易以求貿。然其貨用。交遷有無。金錢。銀錢。貝珠。小珠。

印度之境。疆界具舉。風壤之差。大略斯在。同條共貫。粗陳梗概。異政殊俗。據國而敘。

濫波國。周千餘裏。北背雪山。三垂黑嶺。國大都城周十餘裏。自數百年。王族絕嗣。豪傑力競。無大君長。近始附屬迦畢試國。宜粳稻。多甘蔗。林樹雖眾。果實乃少。氣序漸溫。微霜無雪。國俗豐樂。人尚歌詠。誌性怯弱。情懷詭詐。更相欺誚。未有推先。體貌卑小。動止輕躁。多衣白氎。所服鮮飾。伽藍十餘所。僧徒寡少。並多習學大乘法教。天祠數十。異道甚多。從此東南行百餘裏。逾大嶺。濟大河。至那揭羅曷國(北印度境)。

那揭羅曷國。東西六百餘裏。南北二百五六十裏。山周四境。懸隔危險。國大都城周二十餘裏。無大君長主令。役屬迦畢試國。豐穀稼。多花果。氣序溫暑。風俗淳質。猛銳驍雄。輕財好學。崇敬佛法。少信異道。伽藍雖多。僧徒寡少。諸窣堵波。荒蕪圮壞。天祠五所。異道百餘人。

城東二裏有窣堵波。高三百餘尺。無憂王之所建也。編石特起。刻雕奇製。釋迦菩薩值然燈佛敷鹿皮衣布發掩泥得受記處。時經劫壞。斯跡無泯。或有齋日。天雨眾花。群黎心競。式修供養。其西伽藍。少有僧徒。次南小窣堵波。是昔掩泥之地。無憂王避大路。遂僻建焉。

城內有大窣堵波故基。聞諸先誌曰。昔有佛齒。高廣嚴麗。今既無齒。唯餘故基。其側有窣堵波。高三十餘尺。彼俗相傳。不知源起。雲從空下。峙基於此。既非人工。寔多靈瑞。

城西南十餘裏有窣堵波。是如來自中印度淩虛遊化。降跡於此。國人感慕。建此靈基。其東不遠有窣堵波。是釋迦菩薩昔值然燈佛於此買花。

城西南二十餘裏至小石嶺。有伽藍。高堂重閣。積石所成。庭宇寂寥。絕無僧侶。中有窣堵波。高二百餘尺。無憂王之所建也。

伽藍西南。深澗峭絕。瀑布飛流。懸崖壁立。東岸石壁有大洞穴。瞿波羅龍之所居也。門徑狹小。窟穴冥闇。崖石津滴。磎徑餘流。昔有佛影。煥若真容。相好具足。儼然如在。近代以來。人不遍睹。縱有所見。仿佛而已。至誠祈請。有冥感者。乃暫明視。尚不能久。昔如來在世之時。此龍為牧牛之士。供王乳酪。進奉失宜。既獲譴責。心懷恚恨。即以金錢買花。供養受記窣堵波。願為惡龍。破國害王。即趣石壁。投身而死。遂居此窟。為大龍王。便欲出穴。成本惡願。適起此心。如來已鑒。湣此國人為龍所害。運神通力。自中印度至。龍見如來。毒心遂止。受不殺戒。願護正法。因請如來。常居此窟。諸聖弟子。恒受我供。如來告曰。吾將寂滅。為汝留影。遣五羅漢。常受汝供。正法隱沒。其事無替。汝若毒心奮怒。當觀吾留影。以慈善故。毒心當止。此賢劫中。當來世尊。亦悲湣汝。皆留影像。影窟門外有二方石。其一石上有如來足蹈之跡。輪相微現。光明時燭。影窟左右多諸石室。皆是如來諸聖弟子入定之處。影窟西北隅有窣堵波。是如來經行之處。其側窣堵波有如來發爪。鄰此不遠有窣堵波。是如來顯暢真宗。說蘊界處之所也。影窟西有大盤石。如來嚐於其上濯浣袈裟。文影微現。

城東南三十餘裏至醯羅城。周四五裏。豎峻險固。花林池沼。光鮮澄鏡。城中居人。淳質正信。複有重閣。畫棟丹楹。第二閣中有七寶小窣堵波。置如來頂骨。骨周一尺二寸。發孔分明。其色黃白。盛以寶函。置窣堵波中。欲知善惡相者。香末和泥。以印頂骨。隨其福感。其文煥然。又有七寶小窣堵波。以貯如來髑髏骨。狀若荷葉。色同頂骨。亦以寶函緘絡而置。又有七寶小窣堵波。有如來眼睛。睛大如柰。光明清徹。曒映中外。又以七寶函緘封而置。如來僧伽胝袈裟。細氎所作。其色黃赤。置寶函中。歲月既遠。微有損壞。如來錫杖。白鐵作鐶。栴檀為笴。寶筒盛之。近有國王。聞此諸物並是如來昔親服用。恃其威力。迫脅而歸。既至本國。置所居宮。曾未浹辰。求之已失。爰更尋訪。已還本處。斯五聖跡。多有靈異。迦畢試王令五淨行給侍香花。觀禮之徒。相繼不絕。諸淨行等欲從虛寂。以為財用人之所重。權立科條。以止喧雜。其大略曰。諸欲見如來頂骨者。稅一金錢。若取印者。稅五金錢。自餘節級。以次科條。科條雖重。觀禮彌眾。

重閣西北有窣堵波。不甚高大。而多靈異。人以指觸。便即搖震。連基傾動。鈴鐸和鳴。

從此東南山穀中行五百餘裏。至健馱邏國(舊曰乾陁衛。訛也。北印度境)。

健馱邏國。東西千餘裏。南北八百餘裏。東臨信度河。國大都城號布路沙布邏。周四十餘裏。王族絕嗣。役屬迦畢試國。邑裏空荒。居人稀少。宮城一隅有千餘戶。穀稼殷盛。花果繁茂。多甘蔗。出石蜜。氣序溫暑。略無霜雪。人性恇怯。好習典藝。多敬異道。少信正法。自古以來。印度之境作論諸師。則有那羅延天。無著菩薩。世親菩薩。法救。如意。脅尊者等。本生處也。僧伽藍十餘所。摧殘荒廢。蕪漫蕭條。諸窣堵波。頗多頹圮。天祠百數。異道雜居。

王城內東北有一故基。昔佛缽之寶台也。如來涅槃之後。缽流此國。經數百年。式遵供養。流轉諸國。在波剌斯。

城外東南八九裏有卑缽羅樹。高百餘尺。枝葉扶疏。蔭影蒙密。過去四佛。已坐其下。今猶現有四佛坐像。賢劫之中。九百九十六佛皆當坐焉。冥祇警衛。靈鑒潛被。釋迦如來於此樹下南麵而坐。告阿難曰。我去世後。當四百年。有王命世。號迦膩色迦。此南不遠起窣堵波。吾身所有骨肉舍利。多集此中。

卑缽羅樹南有窣堵波。迦膩色迦王之所建也。迦膩色迦王以如來涅槃之後第四百年。君臨膺運。統贍部洲。不信罪福。輕毀佛法。畋遊草澤。遇見白兔。王親奔逐。至此忽滅。見有牧牛小豎於林樹間作小窣堵波。其高三尺。王曰。汝何所為。牧豎對曰。昔釋迦佛聖智懸記。當有國王於此勝地建窣堵波。吾身舍利多聚其內。大王聖德宿殖。名符昔記。神功勝福。允屬斯辰。故我今者先相警發。說此語已。忽然不現。王聞是說。嘉慶增懷。自負其名大聖先記。因發正信。深敬佛法。周小窣堵波。更建石窣堵波。欲以功力彌覆其上。隨其數量。恒出三尺。若是增高。逾四百尺。基趾所峙。周一裏半。層基五級。高一百五十尺。方乃得覆小窣堵波。王因嘉慶。複於其上更起二十五層金銅相輪。即以如來舍利一斛而置其中。式修供養。營建才迄。見小窣堵波在大基東南隅下傍出其半。王心不平。便即擲棄。遂住窣堵波第二級下石基中。半現。複於本處更出小窣堵波。王乃退而歎曰。嗟夫。人事易迷。神功難掩。靈聖所扶。憤怒何及。慚懼既已。謝咎而歸。其二窣堵波今猶現在。有嬰疾病欲祈康愈者。塗香散花。至誠歸命。多蒙瘳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