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乙式政黨的目的是一黨專政。未取得政權之時,他們不恤用任何方法取得政權;既得政權之後,他們不恤用任何方法鞏固政權,霸主政權。乙式政黨本身是少數黨,但因為組織的嚴密堅強,往往能利用政治的特殊權威,壓服大多數人民,以少數黨統治全國。
(四)乙式政黨絕對不承認,也不容許反對黨的存在。一切反對力量,都是反動,都必須徹底肅清鏟除,才可以鞏固一黨永久專政的權力。
以上列舉的甲乙兩式的政黨的性質,都是很淺近的政治常識,不值得政治學者的一笑。可是這些區別,正因為很淺近,所以往往為一般人所忽略,甚至於為高明的學者所忽略。例如前些日子有人討論美國與蘇俄對峙的兩個世界的區別,曾說:“美國給人民一張選舉票,蘇俄給人民一塊麵包。”這似乎不是公允的比較論。美國人民未嚐沒有麵包,蘇俄人民也未嚐沒有選舉票。但這兩個世界的根本不同,正在那兩張選舉票的使用方式的根本不同。蘇俄因為沒有反對黨故一九三六年新憲法之下的選舉結果總是百分之一百,或是百分之九十九。美國因為容許反對黨自由競爭,所以羅斯福最大的勝利總不過人民投票總數之百分之六十。(此指一九三六年大選的結果。一九三二年他隻得百分之五十七;一九四零年他隻得百分之五十四)。這百分之六十的大勝利,代表自由的政治,代表獨立的思想與行動,代表容忍異黨的雅量。所謂“兩個世界”的劃分正在這自由與不自由,獨立與不獨立,容忍與不容忍的劃分。
中國國民黨的創立者孫中山先生本是愛自由講容忍的政治家。他在革命事業最困難的時期,感覺到一個“有組織,有流量的革命黨”的需要,所以他改組國民黨,從甲式的政黨變成乙式的政黨。但中山先生究竟是愛自由講容忍的人,所以在他的政治理想係統裏,一黨專政不是最後的境界,隻是過渡到憲政的暫時訓政階段。他的最後理想還是那甲式的憲政政治。
近年國民黨準備結束訓政,進行憲政,這個轉變可以說是應付現實局勢的需要,也可以說是孫中山先生的政治綱領的必然趨勢。一個握有政權的政黨自動的讓出一部分政權,請別的政黨來參加,這時近世政治史上希有的事。所以無論黨內或黨外的人,似乎都應該仔細想想這種轉變的意義。依我個人的看法,這個轉變應該是從乙式的政黨政治變到甲式的政黨政治,這裏麵似乎應該包括黨的內容與作風的根本改革,而不僅僅是幾個政黨分配各種選舉名額或分配中央與地方的官職地位。如果訓政的結束能夠引起一個愛自由的,提□獨立思想的,容忍異己的政治新作風,那才可算是中國政治大革新的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