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傳統史詩
《創世紀》
納西族《創世紀》以奇瑰的想象和生動的描寫,藝術地再現了納西族祖先征服自然、創造世界的豐功偉業,表達了人類在童年時期對宇宙萬物的認識和征服自然的願望。全詩結構宏大,共有一千六百多行,分為“開天辟地”、“洪水翻天”、“天上烽火”、“遷徙人間”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講述天地混沌未開之際,東、瑟二神布置萬物,後來產生了善神恩餘恩曼和惡神負金安南,善神恩餘恩曼產下九對白蛋,變成九兄弟和七姐妹以及其他一些神靈,最終在撐住天地之後,人類之蛋孵出了人,從此代代相傳,便有了納西族的英雄祖先從忍利恩。第二部分敘述從忍利恩兄妹十二人自相婚配,勞動時不小心惹惱了天神子勞阿普,天神發洪水懲罰他們,結果除了從忍利恩得到東神和瑟神的指點躲進牛皮囊而得以逃生外,兄弟姐妹們都被淹死了。孤獨的從忍利恩遇到了天神之女襯紅褒白,他們相愛並一起去了天上。第三部分寫天神子勞阿普阻撓從忍利恩和襯紅褒白二人成婚。在襯紅褒白的幫助下,從忍利恩戰勝了子勞阿普的種種刁難和考驗,最終與襯紅褒白結為夫妻。第四部分寫從忍利恩和襯紅褒白婚後返回人間,帶著畜群和穀種曆經艱險來到一個叫“北石塔布當”的太平壩子定居下來。他們生下的三個啞巴兒子,在獲得天神的秘方後開口說話了,長子說的是藏族話,次子說的是納西族話,幼子說的是白族話,他們分別成為這三個民族的祖先。
《創世紀》長期以來一直在納西族人民當中流傳,而且記載在納西東巴教的經書上。1958年,雲南民族民間文學麗江調查隊從東巴經中譯出《創世紀》的六種不同的書麵資料,加上搜集到的各種口述資料,經過整理,於1960年定稿出版。
《苗族古歌》
傳唱“古歌”是黔東南苗族人民回顧民族曆史的首選方式。每十二年、九年或七年舉行一次的祭祀家支宗祖的“吃鼓藏”(吃牯髒)節,每年農曆十月的第一個卯日或亥日過苗年時,都是傳唱古歌的盛大節日。在這樣的演唱場景中,主要由老年人、鬼師(巫師)和歌手們來演唱古歌。這種經過代代口耳相傳的苗族古歌,主要流傳於黔東南地區。
苗族古歌為五言輪回問答歌體。如果加上稱做“花”的輪回重複部分,全歌長達數萬行。古歌可分為四組共十三首:第一組《開天辟地歌》,包括《開天辟地》、《運金運銀》、《打柱撐天》、《鑄日造月》;第二組《楓木歌》,包括《楓香樹種》、《犁東耙西》、《栽楓香樹》、《砍楓香樹》、《妹榜妹留》、《十二個蛋》;第三組《洪水滔天歌》,包括《洪水滔天》、《兄妹結婚》;第四組《跋山涉水歌》僅一首。十三首古史歌,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與史料價值。在第一組古歌裏追述了天地日月的形成及先祖運金銀打造金柱銀柱以撐天,又鑄造金太陽,銀月亮韻神話。第二組古歌講述了萬物及人的來源;種子如何從東方勞公的倉裏飛上天,又如何順著大雨流回地上;勞公因為有了種子,犁遍天涯海角;又播下各種樹種,並移栽楓樹到村寨邊;楓香樹被砍倒,化生萬物及人祖妹榜妹留;妹榜妹留生下十二個蛋;十二個蛋中的薑央被推為大哥。第三組古歌敘述洪水始末和洪水後兄妹結婚繁衍子孫的神話。第四組古歌講述五支奶和六支祖,經曆萬般苦難,為尋找美好生活而遷來西方的故事。
古歌富有一般神話傳說的幻想性特征,意趣盎然,引人遐思,表達了苗族人民積極樂觀的創造精神。古歌詩行之間諧聲而不押韻(即行尾一字的聲母相諧,而不是韻母相押)。
《阿細的先基》
《阿細的先基》流傳於雲南彝族支係阿細人。“先基”,意為“歌”。全詩5千餘行,主要分為兩個部分:“最古的時候”和“男女說合成一家”,另外有“引子”和“尾聲”。創世史詩的風格主要體現在“最古的時候”這一部分長詩中。描寫了天地初分時,天神用金銀銅鐵鑄成撐天的巨柱,用鏈子鎖住托起大地的魚。阿洛等神在天空上安上日月星辰,並鋪好通天的道路。男神阿熱和女神阿咪用黃泥白泥造出人間男女,這些人漸漸學會了狩獵、用火和打鐵。天空七個太陽並出,水牛角濺出大火,黑龍黃龍攪起狂風暴雨,使人們遭到滅頂之災。隻剩下兄妹二人成了夫妻,從一個大瓜中得到人類和動植物的種子,又跟蜜蜂學會種莊稼和從天神那裏要來了糧種。第二部分敘述了一位阿細人的青年,在家鄉之外找到了勤勞、美麗的姑娘,描寫了他們互訴衷腸、建立愛情、結成夫妻並共創家業的經曆。這一部分以其濃鬱的生活氣息與前一部分的神奇內容形成鮮明對照,但在以種莊稼為基本內容的描寫上又互相連貫,表達了通過辛勤勞動而追求幸福的一致性主題。
作家光未然早在1944年就搜集到這一史詩,以《阿細的先基》為書名出版。1958年中國作家協會昆明分會和昆明師範師生再次開展對此長詩的調查,並在1960年出版了新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