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文舉媳婦抱回三弟,就悄悄把他撫養了起來。那時,她已有了包勉,於是,一隻奶給三弟吃,一隻奶給兒子吃。後來婆婆因扔了三兒子,丈夫遭了匪盜,夾氣帶嚇得病死了,包文舉媳婦就一直把包拯撫養成人。所以,包拯稱大嫂叫“嫂娘”,“長嫂頂母”、“長兄如父”,也是從這兒叫起的。
黃道婆的故事
距離現在約摸七百年前,上海春申江(即黃浦江)附近,烏泥涇(現華涇)村子裏,有一個童養媳,姓黃,因為從小死去爹娘,沒有名字,村上人都叫她黃小姑。
講起黃小姑做童養媳,生活可實在苦嗬!春天,小姑一時未能早起,婆阿媽就扯耳揪頭發。夏天,小姑想去樹陰下透口氣,婆阿媽一棒頭把她趕下水田裏。秋天,小姑想把單衣翻成夾衣,婆阿媽卻把一捆稻草塞到她手裏,惡狠狠地說:“先搓繩,慢翻衣,等到落雪來得及。”冬天,下雪了,小姑見婆阿媽穿起了新棉衣,也想把自己夾衣翻棉衣,婆阿媽卻拿出幾籮筐棉花對她說:“落雪還是烊雪冷,先剝棉花再翻衣。”過了幾天,雪烊了,小姑想,那麼總可翻棉衣了。誰知婆阿媽臉一板,眼一彈:“口害?烊雪勿是出太陽,再翻棉衣無用場。”黃小姑隻好挨凍受餓剝棉籽,十隻手指凍得紅腫發紫,凍瘡爛得像胡蜂窩。一年做到頭,說人不像人,說鬼像三分。
可是,事情還不這樣簡單,這時正遇上朝廷招雇官妓,地保見小姑已經長大成人,便同她婆阿媽商定身價,不日就要拐騙小姑送官。這消息被隔壁三嬸嬸聽得,偷偷地指點小姑,還是早想出路為好。
一天,小姑趁著婆阿媽外出未歸,就逃離虎口,來到了江邊。隻見江潮翻滾,白浪滔天,北風呼嘯,天色就要黑下來了。可是,眼前沒有擺渡船,害怕後麵有人追來,怎麼辦?這時,幸虧開來一艘過路客船,幫她擺渡到了江對岸。
天黑下來了。小姑心想,到啥地方去過夜呢?忽然,聽得附近傳來叮——篤、叮——篤的聲音。她就順著聲音尋過去,見有一所道院,山門還半掩著。小姑擠了進去,走到佛殿大門口,見裏麵有一位老師太在敲磬誦經。她不敢驚動老師太,輕腳輕手地走到佛像前供桌邊坐了下來。老師太念完經,回到佛像前跪拜祈禱時,突然看見困著一個人,嚇了一跳,想啥人膽敢在黃昏黑夜闖進道院!再仔細一看,像是個小姑娘,老師太這才定了定心,輕輕把她叫醒。老師太是個好人,非常同情小姑娘的遭遇,就把她收留下來。從此,這道院裏多了一位道女,大家叫她黃道姑。
冬去春來,一年很快過去了。黃道姑的心總不能平靜下來。她想,離婆家雖有一江之隔,但天長日久,萬一給婆家曉得了,非但自己又要吃苦,還要連累人家,怎麼辦?
瓶口好封,人口難封。黃小姑落庵做尼姑的事,終於給她婆阿媽知道了。婆阿媽幾次上門尋找,多虧老師太幫忙,把黃道姑關在禪房內,拒絕了她婆阿媽的搜尋。
一天,道院裏來了一位四十來歲的婦女。黃道姑又匆匆躲進了禪房。可是不到半指香的工夫,老師太叫人把黃道姑從禪房領到住院,要道姑拜見新來的這位師父,還要道姑叫她師姨。黃道姑這時才知道,這位師姨是從海南島出發,千裏雲遊,到此探親的。黃道姑聽師姨談論海南風光,聽出了神。她想,原來我們國家還有這麼好的地方?特別聽到海南島盛產棉花、棉布,又看見師姨穿的一身衣服,的確同本地棉花不同。她想到自己在婆家用手剝棉花,剝得指甲脫離的痛苦情景,很想親自去看一看海南島百姓是怎樣種棉織布的。她想:要是我能去海南島,即可避開婆阿媽的追查,又能學到種棉織布的本領,那該有多好啊!她把這個想法向師太、師姨提了出來,得到了她倆的同意。於是,揀了個好日子,黃道姑就跟師姨,到海南島去了。
黃道姑來到海南島就以師姨的道觀為家,很快就和當地黎家姐妹結下了深厚的友情。黃道姑和她們朝夕相處,形影不離,和她們一起種棉、摘棉、軋棉、紡紗、染色、織布。黎家姐妹織出的五彩繽紛的“黎錦”花被,她更是愛不釋手。黃道婆認真學習,刻苦鑽研,後來還同黎家姐妹們共同研究改進紡織技術……
黃道婆在海南島定居下來,一住就住了三十多年。她也從一個小姑娘,變成了老婆婆了。
一年春天,她和姐妹們一起在地裏種棉花,突然,一個小姐妹叫了聲:“黃道婆,你看呀,天上那些鳥兒飛得多整齊呀!”黃道婆抬頭一看,原來是一群鴻雁結伴北歸,頓時勾起了她思鄉之情。她一麵隨口回答了一聲這是“雁鵝北歸”,一麵想起了自己的遭遇,可恨南宋朝廷,腐敗無能,兵荒馬亂,逼女為娼,弄得我遠離鄉井,幸虧黎家姐妹幫助,學了點手藝……唉,樹高千丈,葉落歸根!現在我該回去看看家鄉的變化,把我學得的這點織棉本領向鄉鄰親友傳授傳授,也算我一點借花獻佛的心意吧!她主意打定,就告別了黎家姐妹,回故鄉上海烏泥涇來了。
黃道婆千裏迢迢,餐風飲露,半路上得知元朝統一了中國,元世祖設立了“江南木棉提舉司”征收棉布,家鄉鬆江一帶已廣種棉花的事,心裏非常高興。黃道婆回到烏泥涇,還認得幾條老路,幸喜隔壁三嬸嬸還在。不過人們已叫她“三阿婆”、她的老男人也叫三公公了。三阿婆見黃道婆回來,免不了要暢敘舊情,從小姑出逃講起,講到官府限令一年要向朝廷交納十萬匹棉布和逼租催稅的悲慘情景,三阿婆說:“小姑啊!你想想,老百姓起早落夜連用手剝棉去籽都來不及,怎麼能織得出那麼多布嗬!……”黃道婆聽到這裏,不覺歎了一口氣,問道:“怎麼,日子還是那樣難過?”三阿婆說:“有啥辦法呢?官府隻知道要布收稅,勿管百姓死活。”黃道婆聽了三阿婆講的一番苦情,就同她這樣長、那樣短地商量如何改革軋棉紡紗的事情來了。黃道婆要改革紡織技術的消息,很快便傳到四鄰八舍,鄉親們也都來向她求教。
三阿婆的老男人是個老木匠,聽得黃道婆有一手紡織本領,心裏很高興,主動來幫助。黃道婆見有老木匠來協助自己,就決定先從改進軋棉籽這道工序著手。她根據海南島用兩根細長鐵棍轉動,軋去棉籽的方法,同老木匠一起商量,畫出了圖樣。老木匠看了十分佩服:一個沒讀書、不識字的孤女,在外頭走了幾十年,居然會設計畫圖!他對黃道婆講:“黃婆婆,你真是木匠師傅的墨鬥線——班母。”黃道婆搖搖手說:“咳,我不過是班門弄斧,隻是急鄉親們所急罷了。”老木匠按照圖紙加工製造,黃道婆又忙著去串鄰走鄉了。
三天以後,黃道婆又來到了老木匠家,見木製手搖軋棉車已經做好,兩人手搖,一人下籽棉,功效既高,剝得又幹淨,又省力。黃道婆很高興,向老木匠拱手作揖,表示感謝;急得老木匠連喊“不敢,不敢”。這時門外匆匆走來一個壯年男子,手裏拿著一張四尺多長的木製彈弓,看見黃道婆,就連聲呼喚:“黃婆婆,你教我製造的彈棉繩弦大弓做好了,一天能彈十多斤棉花。你看!……”
原來,黃道婆一麵叫老木匠改製軋棉車,一麵又開動腦筋。她想如果軋棉車改製成功,那麼再用原來一尺來長的小竹弓來彈棉花,仍舊是老牛拖車,步子緩慢。所以她趁老木匠製造軋棉車時,又去找彈棉的師傅,商量改革彈棉工具了。
老木匠接過四尺多長的木製繩弦大弓,看了又看,壯年人站在軋棉車前,也用手摸了又摸,兩個人異口同聲地說:“黃道婆,你的本事真高嗬!”兩人抬頭一看,麵前站著的勿是黃道婆,而是三阿婆。後來,黃道婆又把海南島人民的紡織技術加以改進,織出“錯紗”、“配色”、“提花”等五光十色的棉布,很快傳遍了鬆江府一帶。
“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兩隻筒子兩匹布。”這個民間歌謠,也跟著流傳開來了。
戚家軍——飛毛腿
民謠:
“戚家軍,展神威,
人人都是飛毛腿,
日行三千,夜八百,
殺寇靖邊陲。”
原來戚家軍平時操練時,不論官、兵人人腿上綁著鉛甲碼,甲碼從少到多,天天增加,練到雙腿綁著十來斤甲碼行走起來跟平常人一般。一旦行軍打仗,把腿上甲碼解下,走起路來個個身輕如燕步履快捷如飛。
倭寇本是些烏合之眾,無賴之徒,打得贏就搶,打不贏就跑。打也打得猛,跑也跑得快,誰知戚家軍追得更快,往往是跑不了多遠就讓戚家軍截殺無遺。
有一次倭寇洗劫大泥一帶,戚家軍聞訊及時趕到。一場激烈的搏殺拚鬥,戚家軍為了保衛百姓,人人奮勇個個爭先。寇酋眼看占不了便宜呼哨一聲,這些倭寇,立即四散潰逃,特別狡詐的是他們紛紛衝下海灘爛泥塘裏逃命。本想戚家軍不敢下海灘裏來,即使敢下,在爛泥上也跑不快,不如倭寇天天在爛泥裏練出的快速。
誰知戚家軍早就防備了,他們人人背上有二片一掌寬,半人高的薄竹片,中間裝有鐵環,拿在手上可以當武器,乘船時可以當槳劃,追倭寇下海灘時,套在腳上,就像北方人的雪橇,快捷如閃電。
戚家軍一見倭寇逃落海灘,就人人套上夾板,如流星閃電在爛泥塘上馳騁截殺。倭寇哪能跑得贏,隻落得陳屍海灘,無一幸免。
後來,倭寇中傳說戚家軍個個會念符咒,行走如飛,是天兵天將,是飛毛腿,惹不得。打仗時,一聽是戚家軍來了,早就嚇掉了魂!掉回頭沒命跑。
自此,戚家軍威名振四方,倭寇聞風喪膽。
康熙王和黑驢子
相傳在清朝年間,康熙王經常裝扮成一個商人,微服私訪。有一天他走得很累,就到一戶人家歇腳。
這家人養著一頭驢,前些日子剛下了一頭驢駒子,相貌長得很難看,尤其是那驢駒子的兩個前膝蓋,長著兩個大包,走起路來七扭八拐的。就是這樣的一頭驢駒子卻被那個商人看中了。他問主人:“你這個驢駒子賣嗎?”主人回答說:“莊戶人家養一頭牲口要犁地、推磨、幹雜活兒,我的這個驢駒子長得難看不說,如今連路都走不動,你要它幹啥?”商人說:“你要願賣的話我要。”主人說:“既然你要就隨便給上點銀子吧,便宜點賣了,省得我再喂養它。”商人說:“我給你二百兩銀子,把這個驢駒子賣給我。不過我現在還有些事情需要去做,驢駒子暫時不能帶走,請你給我喂好,每天多加一點料,一百天以後,我就回來拉它。”這家主人自然很樂意。
第二天一早,商人走了。主人由於得了商人的重金,就精心地喂養著驢駒子,那驢駒子長得膘肥體壯。剛好一百天,商人回來了,他一見驢駒子長得這樣壯,很是高興,當即又給了主人二百兩銀子,並對他說:“這點錢是你給我喂養驢子的辛苦費。”說完,把自己所帶的東西都馱在驢背上。等一切收拾妥當後,隻見那商人從腰間抽出一把刀子割開了驢駒子前腿上的兩個大包,從兩個大包裏麵伸展出了兩個翅膀,商人急忙跳上驢背,閃眼工夫,那驢駒子就騰空而起,馱著那商人飛走了。
後來,那家主人才知商人是康熙王,那驢駒子就是後來傳說中康熙王的黑驢子,據說它能日行千裏,夜走八百。
從此,康熙騎上黑驢子周遊天下,查看民情,精心地治理著國家。
天地和三江
相傳,女媧補天,用的是五色神石,不小心落在地上,變成了一座石峰,漸漸地升高長大,成了遠近聞名的關東大山——長白山。
這一天,王母娘娘的七個女兒,腳踩祥雲來到了人間,落在長白山上。她們遊山逛景,天快黑才走了。姐妹七人回到天宮,向王母稟報了人間情景。第二天,王母擺駕來到南天門,往下一看,果然美景如畫,她笑著對女兒們說:“你們看,那群峰環抱,形狀像銀盆的地方,倒是個洗澡淨身的好地方。”大女兒說:“可惜沒有水啊!”王母一笑說:“這山穀是個寶地,要能引來天上的水,這池水就能與天同壽,與地同存了。”說完,她拔下金簪,隻輕輕地一撥,天河的水便滾滾流下來,不一會兒,就灌滿了深穀,出現了天池。從這時起,天池成了仙女們淨身戲耍的地方。
有一天,七位仙女又來到天池洗澡。正好,行雲布雨的黑龍和白龍路過這裏,它們看見仙女們在天池裏洗澡,看入了迷,竟忘了按時返回天宮交旨。玉皇大帝怪罪下來,派降龍大將,來抓黑白二龍問罪。黑白二龍隻好如實招認。玉帝一聽,喚回女兒,再也不準女兒們去天池洗澡,又把黑白二龍貶下凡間,鎖在天池裏,讓它們苦度饑寒。不知過了多少年,一天,棒槌仙子手捧金缽,缽裏裝著人參籽,來到長白山播籽種參。她把參粒撒在長白山上,一群棒槌鳥含著參籽飛向四麵八方。
從這兒,長白山有了棒槌鳥,人參也在山上紮了根。棒槌仙子撒完參籽路過天池,就聽黑白二龍連聲歎息,她急忙落下彩雲,問二龍為何長歎。二龍告訴她,它倆是因違犯天條被貶下凡,“好心的仙子,你替我們在玉帝麵前說個情,放我們回天宮吧。”
棒槌仙子回到天宮,奏請玉帝。玉帝掐指一算,已過八千個年頭,照一萬年還少兩千年。太白金星在一旁奏道:“長白山上種下寶參,何不讓黑白二龍去侍弄。”玉皇大帝聽太白金星說得有理,就立刻命令黑白二龍,在長白山下各豁出一條大江,以養育山上的人參。
黑白二龍領命,就在長白山下噴雲吐霧,開山掘嶺。它們整整幹了三年,黑龍豁出兩條江,一條圖們江,一條鴨綠江;白龍豁出一條彎彎曲曲、溝汊縱橫的鬆花江。這鬆花江兩岸全是黃色石頭,江底是一色的黑石鋪底,結結實實,老百姓都說它是“銅幫鐵底”鬆花江。
鑄鍾娘娘的傳說
很久以前,有個鑄鍾老爹,專門鑄鍾。哪裏修廟,鑄鍾都離不開他。他有一個閨女,聰明伶俐,長得也很漂亮。閨女從小跟著他。去年,閨女十八歲,已經和通州一家鑄鍾人家訂了親,打算今年辦喜事。
誰知,這年皇帝在北京要修一座又高又大的鍾樓,鑄鍾老爹被召了去,當了工匠頭,這婚事就給耽誤了。
北京那時,先修了鼓樓,定更打鼓,全城人都憑這鼓聲知道是什麼時辰。有了鼓樓,還得要鍾樓來配。為了鍾鼓齊鳴,皇帝又下令修這個鍾樓,要鑄一口一萬多斤的大鍾。於是,召集了全國鑄鍾匠人,通州那家小夥子也被召來了。為了這鍾,還專門在鼓樓西邊設了一個鑄鍾廠。幾百號人在這鑄鍾廠裏,沒日沒夜地幹。
鑄鍾老爹,天天去操持。自從老爹擔負了這份皇差,閨女老是不放心,一回到家,總要問他爹鍾鑄成沒有?
有一天,鑄鍾老爹愁眉苦臉地回來了。閨女一看她爹悶悶不樂的樣子,心也沉重起來,她趕忙問:
“爹,遇著啥難事啦?”
鑄鍾老爹咳了一聲,也沒言語。
閨女又問:
“爹,有啥不順心的,你跟女兒說說吧。”
鑄鍾老爹滿心是火,覺著這事和閨女說了也是白說,她一個女孩子家,能管了啥事?可是又一想,身邊就這麼一個親人,不跟她說,跟誰說呢?這樣,他就把事情說了。
原來,他們鑄的這口鍾,滿以為到期能交工,誰知鑄了好幾次,都沒成功,急得大家沒有辦法。每次鑄,都是鐵水澆不成,勉強澆鑄上了,也出不來音。最後,他們把鐵料換成銅料,把鐵爐換成銅爐,修出沙模,再澆鑄的時候,還是凝不上。鑄鍾老爹為了這,吃不下,睡不好。眼看工期就到了,皇上要問罪,大家的命都在這一口鍾上呢!
閨女聽了,心也像秤砣一樣,坐立不安了。心想,如果真的完不成皇差,不僅爹的命保不住,就是我那將來的丈夫,不也活不成了?怎麼辦呢?她也一時想不出辦法,就隻好安慰她爹說:
“您老人家別著急,總會想出辦法來的。”
鑄鍾老爹唉了一聲,飯也沒吃,倒頭便躺在床上。
這天,工期到了最末一天了。鑄鍾老爹心裏像滾油澆,早早就上鑄鍾廠了。閨女也沉不住氣了,她也急急忙忙奔到鑄鍾廠。到那兒一看,火光連天,工匠們各個滿頭大汗,忙得團團轉。鑄鍾老爹在火光煙色之中,正在招呼著最後的澆鑄。姑娘瞪大兩隻眼睛看著,隻見那翻滾的銅汁,一罐接一罐地倒入像小山一樣的沙模中。可是澆鑄了半天,還是沒鑄上,銅汁根本不凝,這下大夥都急得說不出話了。
正在這時,閨女急了,大叫一聲:“爹,我來了!”猛地一竄,一下跳進了化銅的鍋裏,立時銅漿飛濺,放出一股青藍色的彩光,大家都愣住了。
鑄鍾老爹忽然聽到閨女的叫聲,急忙跑上前去,已經晚了,隻在爐邊上揀到一隻繡花鞋。
從此,大鍾便鑄起來了。這口鍾掛上以後,聲音清脆悠遠,幾十裏地都聽得清清楚楚。每次打鍾都是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起音是“當——當——”,落音是“鞋——鞋——”,人們說這是閨女在要她的鞋呢!
從這以後,人們都管這閨女叫鑄鍾娘娘。鑄鍾娘娘的故事,也在人們中流傳開了,但那口大銅鍾卻不知到哪裏去了。
人參
在長白山下的一個小村子裏,住著一對年輕的夫妻,男的叫趙生,女的叫秀花。小兩口兒恩恩愛愛,過得很美滿。
秀花生得漂亮,心靈手巧。村子裏姓劉的財主早就想討她做小,趙生他倆成親後,財主恨得直咬牙根兒。
這年,秀花生了個大胖小子,小兩口兒樂壞了。一天,趙生挑著穀子去財主家交租,快到大門口,狗腿子張三“哐當”一聲把大門關上了。“東家開門,我交租子。”張三拉開一條門縫兒衝著趙生哼了一聲:“東家說,從現在起,晚交的罰一年租。你來晚了,等著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