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3 / 3)

是可忍,孰不可忍

【原文】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釋】

孔子談到季氏時說:“他竟然跳起天子祭祀時的樂舞,這樣違背禮儀的事他都能做,還有什麼他做不出來的呢?”

【悟語點撥】

古人尚且懂得禮節的大小,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今天的人更應該時時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免出錯。如果古人能做到,而今天我們卻還做不到,那麼曆史就倒退了嗎?

人而不仁,如禮何

【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譯釋】

孔子說:“做人沒有仁愛之心,哪裏還能講什麼禮儀?做人沒有仁愛之心,那還能講什麼音樂?”

【悟語點撥】

人隻有具備仁慈博愛的胸懷,你才能為大多著想,為廣大人民群眾謀福利,即本質上是好的,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去談論禮樂,才有可能成就大事業。

與其奢也,寧儉

【原文】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譯釋】

林放問禮的本質是什麼,孔子對他說:“你提的問題也太大了吧!就一般的禮儀來說,與其鋪張浪費,不如節儉;對於辦喪事來說,與其看儀式是否隆重,不如看內心是否悲痛。”

【悟語點撥】

從孔子的言論來看,禮儀的本質不在於事情的大小上,而關鍵是看你是否有誠意。鋪張浪費,影響是大,但卻又如節儉來得實際;喪事儀式辦得再隆重,如果內心不悲痛,那麼也是虛情假義,並不是真正的孝順。

君子無所爭

【原文】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譯釋】

孔子說:“君子與世無爭。如果有爭鬥那也一定是射箭比賽之類的事吧!即使比賽,也是先謙讓然後再上場,射完箭後又相互敬酒,不失其君子風度。”

【悟語點撥】

君子很少與人發生爭執,即使有了爭鬥,也都是些很輕微的事,爭論結束之後又馬上和好如初。與世無爭的人,才是真正有為之士,不喜歡參與爭鬥失,則是喜歡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人。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

【原文】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譯釋】

子夏向孔子請教說:“‘動人的笑容,美麗的眼睛,好像絢麗的花朵畫在潔白的背景上’,這幾句詩是什麼意思?”孔子說:“繪畫要以白色作底。”子夏說:“這是否可以說明禮儀要在仁義的基礎上才能產生呢?”孔子高興地說:“你能這樣發揮,現在可以和你談論《詩經》了。”

【悟語點撥】

外在的美麗在一時,隻有內心的美,即心靈美才可以久遠,才能真正讓人賞心悅目,心境舒暢。好看的東西都是很短暫的,沒有生命力;而惟有人的內在的美,才可以長久不衰,使人永葆青春。

夏禮,吾能言之

【原文】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譯釋】

孔子曾經說:“夏朝的禮,我能講清楚,但它的後代杞國我就無法引證了;殷朝的禮,我也能講清楚,但它的後代宋國我也是無法引證的。因為杞國和宋國文獻不足的緣故,如果文獻充足,我也是可以引證,可以講清楚了。”

【悟語點撥】

推斷事物,發現事情的本來的麵目要有線索,有根據,因此愛護文物,保護我國古代的文化遺產對於世人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

【原文】

或問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譯釋】

有人問孔子關於祭的理論,孔子說:“我不知道。懂得這種理論學說的人治理起國家來就像翻手掌一樣容易。”說著指了指自己的手掌。

【悟語點撥】

祭的理論是古代君王的最高禮儀方式。掌握了它,君臣、皇宮裏的禮節完全熟悉了,如同今天的法律製度,掌握了就易治理國家了。

每事問是禮也

【原文】

子入太朝,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譯釋】

孔子進入周公廟,遇到不明白的事情就問。有人說:“誰說鄹大夫的兒子懂得禮呢?他進入太廟的時候,每件事都問要別人。”孔子聽說後就說:“不懂就問,這就是禮嘛。”

【悟語點撥】

禮儀的學問太多,人們掌握的都是有限的。社會愈發展,各國間的禮儀愈豐富,所以謙虛地向別人學習,也是禮的一種。許多東西都是在發展中變化的,所以你要想得到新的知識,你就必須要不斷地學習。

射不主皮古之道

【原文】

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譯釋】

孔子說:“射箭不一定非要射穿箭靶子,以中不中作為輸贏,由於各人的力量不一樣,這是古時候的規矩。”

【悟語點撥】

射箭以中不中作為輸贏這個規矩延續到今天的比賽仍然使用,所以古人的許多規矩是合乎情理的,我們就要學習並借鑒它。

我愛其禮

【原文】

子貢欲去告朔這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譯釋】

子貢想免去每月初一祭祖時的活羊,孔子說:“賜啊!你愛惜的是羊,我看重的是禮,還是不免吧!”

【悟語點撥】

古代人就如此重禮,今天的人更應該尊老愛幼,知情達理,曆史在發展,社會的文明程度就越來越高,我們更應該掌握禮節。

君使臣以禮

【原文】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譯釋】

魯定公問:“君主使喚臣子,臣子服侍君主,那將是怎樣的呢?”孔子答道:“君主使喚臣子應該按照禮節,臣子侍奉君主應該忠心耿耿。”

【悟語點撥】

古代君子禮節待臣,臣對君主也絕對效忠。所以今天的人與人之間更應當互相尊重,領導要愛護屬下,下屬對領導也要盡力工作。人與人之間都要多一份真誠和理解,整個社會都會充滿溫暖。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原文】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釋】

孔子說:“《關睢》這首詩,歡快但不放蕩,悲哀卻不痛苦。”

【悟語點撥】

《關睢》這首詩,作為《詩經》的開首篇,確實是寫得太好了,它通過對一個采摘荇菜的女子表情和相思心理描寫,歡樂中夾雜著淡淡的憂愁,曆來為文人墨客所推崇。

既往不咎

【原文】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鬆,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釋】

魯哀公問宰我關於做土地神應該用什麼樹木。宰我回答說:“夏朝用的是鬆木,商朝用的是柏木,周朝用的是栗木,意思是要使百姓戰戰栗栗。”孔子聽了這話後,告誡宰我說:“做過的事情不要再提它,完成了事不必再規勸了,已經過去的事不要再責難了。”

【悟語點撥】

對以前錯誤的做法要放棄,今後要向好的方向發展。對從前的事不要斤斤計較,耿耿於懷,往事不再回首,重新來過。知錯就改,必然是位好同誌。

樂其可知也

【原文】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如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如也,繹如也,以成。”

【譯釋】

孔子告訴魯國樂師演奏音樂的道理時說:“音樂是可以通曉的:開始時合奏;接著奏出和諧明快的曲調,最後在餘音嫋嫋中結束。”

【悟語點撥】

說明演奏音樂是有一定規律的,開始時高昂,中間舒緩和諧、明快,結尾低沉。通過通曉演奏音樂,可以使你學會做人做事的道理,有始有終。

裏仁為美

【原文】

子曰:“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譯釋】

孔子說:“居住的地方要選擇風俗淳美的地方,否則怎麼能算得上是明智的呢?”

【悟語點撥】

住所對人的健康影響極其重要,要選擇山水秀麗,噪音、汙染較輕的地方居住,陽光充足,空氣流通,這樣可以修身養性,保持身心健康。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譯釋】

孔子說:“金錢和地位,這兩樣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如果要用不正當的方法去取得,寧可不要。貧窮和低賤,這是人人都厭惡的,如果要用不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寧願不擺脫。君子在任何時候都不違背仁義,匆忙時必定如此,顛沛時必定如此。”

【悟語點撥】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聰明的人在困難時也不做壞事,總是設法擺脫困境。誰都喜歡金錢和富貴人就容易變得驕橫,沒有人情味。所以其正正直的人要做到富不驕,敗不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