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原文】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
曰:“古人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譯釋】
冉由問子貢:“老師會為衛君做事嗎?”子貢說:“好吧,我去問問他。”子貢進去問孔子:“伯夷、叔齊是怎樣的人?”孔子說:“古代的賢人。”子貢又問:“他們之間互相怨恨嗎?”孔子說:“他們隻是想得到仁德,而又都得到了,還有什麼可怨恨的呢?”子貢出來對冉有說:“老師不會為衛君做事的。”
【悟語點撥】
古代的賢人選擇有仁德的君主共事,《三國演義》上說:“良禽摘木而棲,賢臣摘主而事”
這說明人人都願意為賢明的君主效力。今人同樣也喜歡為寬厚,平易近人的領導出力。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服雲
【原文】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服雲。”
【譯釋】
孔子說:“粗茶淡飯,隨地而臥,其中也有樂趣。用不正當的途徑得來的富貴,對我來說就如同浮雲一樣。”
【悟語點撥】
寧可受窮,也不願得到不義之財。雖然貧窮,但心裏過得坦然,沒有過高的企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充分享受著大自然的樂趣。如果欺壓百姓或巧取豪奪得到富貴,那種富貴就如浮雲一樣,飄忽不定,轉瞬即逝。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原文】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譯釋】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的為人,子路不知怎樣回答。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什麼不說,他的為人,發奮起來就忘記了吃飯,快樂起來就忘記了憂愁,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如此而已。”
【悟語點撥】
要想學會為人,必先發奮讀書,知識掌握多了,世間的為人處事的道理就明白了,許多事情自然就可以想通了。在認真的時候忘記了吃飯,在高興的時候忘記了憂愁,春去秋來,人將老矣。
人非生而知之者
【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譯釋】
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因為愛好古代文化,勤奮好學而敏捷地去求得知識的人。”
【悟語點撥】
沒有一個人是天生就有知識的,都是通過後天學習才獲得的。因此,凡是知識豐富,技能多樣的人,都是勤奮好學,刻苦鑽研的人,他們聰慧、敏捷,能做到舉一反三。
三人行,必有我師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釋】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走路,其中定有值得我學習的人。我選擇那些優點去學習,發現那些缺點去改正。”
【悟語點撥】
人生在世,個人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是有限的,大部分知識還要在人的社會交往中獲得,人生處處皆學問,在我們周圍的人身上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所以,一個人要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並去學習發現別人的缺點去改正它。
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
【原文】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譯釋】
孔子說:“你們這些學生以為我教導你們會有所保留嗎?我不會對你們有所保留的。我沒有什麼不能告訴你們的,這就是我孔丘的為人。”
【悟語點撥】
老師教育學生,要把自己的知識毫不保留地傳授給學生,這樣的人才真正可以稱得上為人師表。你對學生盡全力,學習也不會忘記你。當你的學生功成名就的時候,他們一定會報答你的恩德。
吾不見聖人而得見君子
【原文】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譯釋】
孔子說:“聖人,我不指望看見了;能看見君子,也就可以了。”又說:“善人,我不指望看見了;能看見保持操守的人,也就可以了。本來沒有而假裝有,本來空虛卻假裝充實,本來窮困假裝富有,這樣的人,恐怕連操守也沒有了。”
【悟語點撥】
雖然人無完人,但還是誠實一點為好,虛假的東西長久不了,早晚會被人識破的。我們不要把自己看得過高,要謙虛、要樸實,懂的就說懂,不懂的就說不懂;有的就說有,沒有的就說沒有,做實實在在的人,幹實實在在的事。
擇其善者而從之
【原文】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譯釋】
孔子說:“不懂裝懂的毛病我從來沒有,我主張多聽聽各種意見,選擇其中好的來學習;多看看各種事情,使自己認識廣泛。而先知是次要的。”
【悟語點撥】
要實事求是,不要不懂裝懂,要多聽別人的意見,從各種事情中總結經驗,這才是最重要的。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見多識廣,自然會通曉事理。
苟有過,人必知之
【原文】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子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譯釋】
陳司敗問孔子:“魯昭公懂禮嗎?”孔子說:“懂禮。”孔子出去以後,陳司敗請巫馬期來到自己身邊,說:“我聽說君子無所偏袒,難道君子也偏袒嗎?魯昭公從吳國娶了一位夫人,魯和吳是同姓,按禮說是不能通婚的,所以稱為吳孟子。如果魯昭公算懂禮的,還有誰不懂禮呢?”巫馬期把這話又轉告了孔子。孔子說:“我很幸運,如果有錯誤,別人一定指出來。”
【悟語點撥】
別人指出孔子的過錯,孔子認為是好事,而現在有些人有錯卻害怕別人給指出來,甚至忌恨人家,這都是要不得的。難道你比聖人的德行完美嗎?
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原文】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譯釋】
孔子說:“書本上的文化知識,我已經學得差不多了。但要做一個身體力行的君子,我還沒有完全做到。”
【悟語點撥】
書本上的知識即使學得再多,但如果不付諸行動,親自去做,那麼也是起不了多少作用。隻有把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產和社會實踐中去,才能真正發揮效力。
為之不厭,誨人不倦
【原文】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譯釋】
孔子說:“如果說我是聖人和仁人,我哪裏敢當!我隻不過是不懈地學習和工作,教誨別人不知疲倦,隻不過就這樣罷了。”公西華說:“這正是我們學不到的。”
【悟語點撥】
聖人之所以不同於一般的人,除了他不停地學習之外,就是還能把所學的知識不知疲倦地教給別人,在工作中能夠學以致用,這不是一般人所能夠做到的。
子路請禱
【原文】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祗。
’子曰:“丘之禱久矣。”
【譯釋】
孔子病得很厲害,子路請求向鬼神祈禱。孔子問:“是不是有這樣的事?”子路回答說:
有的,《誄》文上說:‘為你向天神地祗祈禱。’孔子說:“那我早已就禱告過了。”
【悟語點撥】
這則對話說明,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就不相信鬼神,反對迷信。而在今天,仍然有許多人執迷於鬼神、邪教類的東西而不能自拔,嚴重的甚至家破人亡,這不是太可笑了嗎?
與其不孫也,寧固
【原文】
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譯釋】
孔子說:“奢侈豪華就會不謙虛,儉省節約就顯得簡陋。與其不謙,寧可簡陋。”
【悟語點撥】
有人富有了就顯得驕傲自大,目空一切,有人貧窮卻顯得非常和氣大方,這樣的富人,其實不如貧窮的人。富貴不驕,貧窮不餒這才是做人最需要的。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原文】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譯釋】
孔子說:“君子心中坦坦蕩蕩,小人時常憂慮萬分。”
【悟語點撥】
做人要誠實,對人要以誠相待,這樣心裏才踏實,否則老是懷疑別人、嫉妒別人,這樣必定搞得自己憂心忡忡,到頭來隻能是害了自己,招惹是非,給自己帶來煩惱和麻煩。
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稱焉
【原文】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譯釋】
孔子說:“泰伯,他可以說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他多次把君王的位子讓給弟弟季曆,老百姓幾乎沒有辦法來稱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