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仁而得仁,又何怨(2 / 3)

【悟語點撥】

古代的泰伯多次把君主的位子讓給弟弟,曆來被人們所稱頌,而想到今天社會上有些人爭權奪利、爾虞我詐實在是令人汗顏。真正品德高尚的人是不看重名和利的。

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原文】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譯釋】

曾子得了重病,把他的學生都召集到床前說:“打開被子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詩經》上說:‘小心翼翼地,如同麵臨深淵,如同在薄冰之上行走。’(我這一生沒有毀傷自己的身體,做到了孝。)從今以後,我知道自己可以免於災難了!你們可要小心呀!”

【悟語點撥】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目夕禍福。”人生在世,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小心謹慎,考慮周到,以預防為主,這樣就可以減少失誤,避免出現意想不到的後果。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

【原文】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譯釋】

曾子患了重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對他說:“鳥快要死的時候,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時候,他說的話是善意的。有地位的人待人接物貴在三個方麵:容貌嚴肅,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懈怠和放肆;神態莊重,說話使人容易相信;說話注意言辭和語氣,就可以避免鄙陋肮髒的錯誤。至於祭祀時陳設禮器之類的事,自有主管人員負責。”

【悟語點撥】

鳥在快死的時候,它的叫聲悲哀;人在快死的時候,他的話是善良的,這是千真萬確的,曾子在死前告誡人們待人接物的三方麵內容:動容貌、正顏色、出辭氣很值得後人學習。

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

【原文】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嚐從事於斯矣。”

【譯釋】

曾子說:敢於向能力比自己差的人請教;向知識不如自己豐富的人學習;滿腹經綸要像沒有學問的人一樣虛心好學;內心充實也要像什麼都不懂的人一樣;就是被冒犯也從不計較。

過去我的一位朋友做到了這些。

【悟語點撥】

人要放下架子,謙虛好學,不僅要向比自己強的人學習,同時要勇於向比自己差的人學習,不僅向比自己年齡大的人學問,同時也敢於向比自己年齡輕的人學習,這樣才會大有進步。

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也

【原文】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譯釋】

曾子說:“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給他,能夠把國家的政務交給他代理,在安危存亡的緊要關頭不動搖屈服。這種人是君子嗎?是君子。”

【悟語點撥】

真正的君子,即今天所說的在大人物對別人的托付認真負責,既能挑重擔,即料理國家大事,又能在危急關頭不動搖,立場堅定,這樣的人才真正可以稱得上是國家的脊梁。

任重而道遠

【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譯釋】

曾子說:讀書人不能不剛強堅毅,因為他們肩負重任而路途遙遠。把“實現仁德於天下”作為自己的職責任務。這擔子還能不算是重嗎?不達目的,至死方休,這路途還不遙遠嗎?”

【悟語點撥】

正直的讀書人,肩負著讓國家興盛的責任,在這條路上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的人就必須具有剛強堅毅的性格。隻有知識,學問極其豐富的人,才能具備肩負國家重任的基礎,他們一生為了追求真理,至死不休。

人而不仁,亂也

【原文】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譯釋】

孔子說:“喜好勇武而又害怕貧困的人,是一種禍害。做人不懂仁德的人,如不能正確因勢利導,也是一種禍害。”

【悟語點撥】

大丈夫應有勇有謀,能伸能屈,做人要學會仁德,這樣才能免於禍害。沒有仁德的人,當遇到貧窮的時候,就會做出違法亂紀的事來,必然帶來禍害。

學不至於官,不易得

【原文】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

【譯釋】

孔子說:“讀書三年卻沒有做官的念頭,這種人很難找到了。”

【悟語點撥】

古代人讀書是為了步入仕途,升官發財;而現代人則要摒棄這種思想,學習知識是為了獲得一技之長,更好地在實踐中發揮作用,服務於社會。如果人人都當官,那麼誰還會創造這個世界。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原文】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譯釋】

孔子說:“一個人要具備堅定的信仰和好學的精神,誓死堅持治國做人的正確原則。不去有危難的國家,不住在發生動亂的國家。天下政治清明就出來當官,政治黑暗就隱居起來。國家政治清明而自己卻貧賤,這是個人的恥辱;國家政治黑暗而自己富貴,也是恥辱。”

【悟語點撥】

一個人隻有勤奮好學,才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才能學會立身處事,才能真正學以效用,立誌為國出力,治理國家,使國家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富裕。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釋】

孔子說:“不在這個職位上,就不去考慮它的政務。”

【悟語點撥】

人要專心幹好自己的工作,不是自己範圍內的事,最好別問,少管閑事,少惹麻煩。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就喜歡吹浮土,我裂縫,結果往往事願違,落得個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下場。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原文】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譯釋】

孔子說:“了不起啊!堯這位君主。天恩浩蕩,隻有堯能效法;堯的恩惠又是那麼的浩蕩,老百姓不知道如何稱頌他;他的功績太大了,他的禮儀製度太美好了。”

【悟語點撥】

真正的明君,心胸是寬廣的,訂立的禮儀法製是合理的,政治是清明的,老百姓是稱頌的。

一個人想名垂青史,他的心中就必須時刻裝著老百姓。

才難,不其然乎

【原文】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譯釋】

舜有五位治世賢臣,天下就太平無事。周武王也說過,“我有十位能治理天下的臣子。”孔子因此說道:“人才難得,不是嗎?唐堯、虞舜之後武王時人才最多了,可是武王所說十位人才中還有一位是他的母親,實際上隻有九人。周文王得到天下三分之二,卻仍然向商紂稱臣,周文王的仁德可以說達到了最高境界。”

【悟語點撥】

一個國君要想治理好一個國家,手下必須要有一批治國賢才,個人的力量必定有限,文武全才、德才兼備的人才是國家的真正棟梁。國君既要善於管理他們,又要讓他們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禹,吾無間然矣

【原文】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

【譯釋】

孔子說:“對於禹,我挑不出他有什麼毛病了。他自己吃得很差,卻把祭品辦得很豐盛;平時穿得很差,卻把祭服做得很華麗;住的也很差,卻把精力完全用在興修水利上。禹是無可挑剔的。”

【悟語點撥】

禹是世人稱頌的君主,他不顧個人的衣食住行,把精力都花費在人民百姓身上,這樣的國君實在是太少見了。今天的一些領導幹部處處為自己著想,結果搞得身敗名裂,是不是太可悲了。

吾何執

【原文】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禦乎?

執射乎?吾執禦矣。

【譯釋】

達巷村的一個人說:“孔子太偉大啦!學問淵博卻沒成為著名的專家?”孔子聽了這話對他的學生們說:“我幹什麼好呢?趕車?做射手?我趕馬車好了。”

【悟語點撥】

聖人大多淡泊名利,不看重地位、權利,隻是想做一些實際的平凡的事情。而今天有些人,不顧自己的能力,卻好高鶩遠,到頭來什麼事情也做不了,後悔也來不及了。

雖違眾,吾從下

【原文】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譯釋】

孔子說:“禮帽原來是用麻料製作的,這是合乎常禮的;如今大家都改用絲料製作,因為這樣儉省,我也讚成大家的做法。臣見君,先在堂下磕頭,在堂上之後再磕頭是合乎禮節的;現在大家直接在堂上磕頭,這是目無尊上,雖然大家都這麼做,但我仍然讚成原來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