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仁而得仁,又何怨(3 / 3)

【悟語點撥】

該節省的就節省,不該省略的就要按原有的禮節從事。這就要求我們大家做事要繁簡得當,恰如其分。做任何事都要合情合理,心中要有準則,不能人出亦雲。

子絕四

【原文】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譯釋】

孔子有四項戒絕:不隨便揣測,不專斷肯定,不固執己見,不自高自大。

【悟語點撥】

獨斷專行,固執己見,懷疑別人,目空一切,這樣的人最容易犯錯誤,結果會招來眾人的反對,導致身敗名裂。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一分為二,實地考察,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匡人其如予何

【原文】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譯釋】

孔子被匡地群眾由於誤會而拘禁,他說:周文王死了以後,難道不是我繼承了古代文化嗎?如果天意要消滅這種文化,我也就不會知道這種文化了;如果天意要保留這種文化,那匡人又拿我有什麼辦法呢?

【悟語點撥】

隻要你心中無私,心底坦蕩,沒有幹什麼壞事,就不怕別人誤會,也不害怕別人對你怎麼樣。世間的事情,有許多都是曆史的必然,不是一兩個人的力量隨便就能改變的。

何其多能也

【原文】

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譯釋】

太宰問子貢:“孔老先生是不是聖人?為什麼有如此多才能呢?”子貢回答說:“這是天意讓他成為聖人,又讓他多才多藝。”孔子聽到這些話後說:“太宰了解我嗎?我小的時候家裏很窮,為了謀生,所以我學會了很多簡單的技藝。真正的君子需要這樣多的技藝嗎?不需要的。”

【悟語點撥】

孔子的技藝比君子多,說明孔子的思想和能力已經超過君子,所以稱之為聖人。孔子之所以多才多藝,是因為小時候家境貧困的緣故,所以貧窮可以激發人的鬥誌,逆境造就人才,苦難是最好的老師。

吾有知乎哉

【原文】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譯釋】

孔子說:“我算有知識嗎?其實沒有。有個農夫問我問題,我卻回答不上來。我前後反複思考後盡我所能回答他。”

【悟語點撥】

連孔子這樣多才多藝的人都如此謙虛,說自己沒有知識。想到如今有些人稍微學點知識,便狂妄自大,目中無人,是不是應該慚愧呢?因為世間的一切事物都在變化發展,所以知識也是無止境的,人是學不完的。

循循然善誘人

【原文】

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己。”

【譯釋】

顏回感歎地說:“老師的道德學問,仰望它覺得崇高,鑽研它覺得深厚,觀望時覺得難以測量。但他善於啟發誘導我步步深入,用各種文獻豐富我的知識,用禮節約束我的行為舉止,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了。我雖然盡力學習了,卻仍然不能攀上頂峰。”

【悟語點撥】

學習是無止境的,愈學習會愈感到自己知識的不足個人的渺小,尤其在當今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更新速度快得出人意料,稍微不努力,就會落伍。

何陋之有

【原文】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譯釋】

孔子想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說:“九夷那兒偏僻,怎麼在那兒住呢?”孔子說:“君子住在那裏,怎麼還會偏僻呢?”

【悟語點撥】

人住在哪兒都無所謂,隻要你有德性、知禮儀,你的性格、你的思想自然都會影響周圍的人,你住哪兒,哪兒都是好地方。不是環境能夠改變人,而是人可以改變的環境。

何有於我哉

【原文】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譯釋】

孔子說:“在朝廷做事待奉公卿大臣,在家裏服侍父母兄弟,辦喪事不敢不盡力,不因為飲酒而誤事,這些我都做到了嗎?”

【悟語點撥】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認認真真、竭盡全力,不要因為飲酒等一些小事而耽誤了大事。平時生活中因飲酒而誤了大事的例子還少嗎?我們應當引以為戒。

逝者如斯夫

【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釋】

孔子站在河邊感歎說:“過去的時光就如同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地向東流去。”

【悟語點撥】

年輕人應該珍惜時光,趁年齡小的時候多學點知識,如果到使用的時候再去學習恐怕就來不及了。人要不斷學習,充實自己不要落個“老大徒傷悲”的下場。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

【原文】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譯釋】

孔子說:“好比用土堆山,隻差一筐土就可以堆成了,如果停下來,山就堆不出來了。又好比用土去填坑,雖然剛倒一筐土,隻要堅持幹下去,平地就填出來了。”

【悟語點撥】

做任何事情,如果沒有恒心,就可能會半途而廢。隻要堅持不懈、腳踏實地去做,最後就一定會成功的。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和一往無前的勇氣。

苗而不秀者有矣

【原文】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譯釋】

孔子說:“有的人就如同一些莊稼苗一樣,有的雖發芽卻不揚花,有的雖揚花卻不結實。”

【悟語點撥】

人不要追求外表的華麗,華而不實的東西就如同曇花一現,還是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為好,人看重的是事情的結果,而不是事情的過程,有付出就一定會有收獲。

後生可畏

【原文】

子曰:“後生可畏,焉如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譯釋】

孔子說:“年輕人是大有作為的,誰能斷定他們將來不如我們這一代呢?如果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還沒有名聲,也就不會有什麼作為了。”

【悟語點撥】

人在年輕時候要多學點東西,其中有書本知識,也有社會知識,到了而立之年就可以大幹一場了。如果你什麼也不懂,結果隻能是碌碌無為,虛度此生了。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

【原文】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譯釋】

孔子說:正確的意見,能不聽嗎?能夠改正其中錯誤才可貴。聽了順耳的話,能不高興嗎?

能夠分析鑒別才可貴。喜歡聽順耳的話卻不對這些話進行分析鑒別,聽正確的意見卻不改正其中錯誤,這樣的人我沒有辦法教他。

【悟語點撥】

人無完人,每個人不可能都十全十美,要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並勇於改正自身的錯誤,這樣的人才能進步。如果一味喜歡聽好聽的話,聽不進別人的忠告,必然會導致失敗的下場。

過則所勿憚改

【原文】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譯釋】

孔子說:“要重道德,講信用,要與比自己強的人交朋友;有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悟語點撥】

人除了講道理,守信用之外,還要善於改正自身的錯誤,多與能力比自己強的人交往,這樣的人一定會有所作為。如果思想保守,固步自封,那就會停留在一個水平上,止步不前。

匹夫不可奪誌

【原文】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譯釋】

孔子說:“軍隊可以喪失主帥,一個人不可以沒有誌向。”

【悟語點撥】

軍隊原先的主帥失去了,可以重新再選一個,軍隊未必就失去了戰鬥力。但一個人如果喪夫了誌向,就如同遠航的輪船在大海上失去了目標,迷失了方向,注定他要失敗,碌碌無為,枉此一生。

是道也,何足以臧

【原文】

子曰:“衣敝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譯釋】

孔子說:“穿著破舊衣服和穿著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丟人的人,恐怕隻有仲由吧!《詩經》上說:‘不嫉妒,不貪求,有什麼不好呢!’”子路終身都在念這兩句詩。孔子又說:“僅僅做到這樣就滿足了嗎?”

【悟語點撥】

貧窮並不可怕,就怕你自慚形穢、不思進取,一直貧窮下去,那樣就糟糕了。隻要你大膽開拓、勇於進取,無為貧窮所困,就一定會改變貧窮的麵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