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寒知鬆柏之後凋(2 / 3)

未知生,焉知死

【原文】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譯釋】

季路問老師侍奉鬼神的方法。孔子對他說:“人還沒有侍奉好,去侍奉鬼神幹什麼!”季路又問:“請問怎樣看待死?”孔子說:“還沒了解生,怎麼了解死?”

【悟語點撥】

人生在世,學習知識和平時做事都要誠實,說話要說有用的話,做事要做實在的事,因為人的生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人不要去學習和追求虛無的東西,虛假的東西既害別人,又達了自己。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原文】

閔子侍側,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譯釋】

閔子騫侍立在孔子身邊時,總是顯得恭敬而正直的樣子,而子路則顯得剛強威;冉有和子貢總是顯得從容快樂。孔子對學生們很滿意,但又說:“像仲由這樣一味逞強好勇,怕死得不得其所呢。”

【悟語點撥】

《三國演義》上說:“柔軟是立身之本,剛強是惹禍之胎”,一味逞能,爭強好勝的人早晚沒有好下場。做人應該學會謙虛,從從容容地做人,快快樂樂地生活。

言必有中

【原文】

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譯釋】

魯國人決定改建國庫,閔子騫說:“舊庫還能使用,為什麼要改建呢?”孔子說:“這人除非不說話,一說就說到點子上。”

【悟語點撥】

平時說話不在於多少,關鍵看你是否能抓住要害,有針對性。對於同樣的問題,有人說了半天卻不如別人的一句話。所以說話做事,都要抓住事物的主要本質,才能有利於問題的解決。

過猶不及

【原文】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譯釋】

子貢問:“孫師(子張)和卜商(子夏),哪個賢能一些?”孔子說:“子張辦事好得過了頭,子夏辦事又達不到要求。”子貢說:“那麼是子張賢能一些了?”孔子說:“其實過了頭和達不到同樣不好。”

【悟語點撥】

謙虛認真顯得有點呆板,讓人為難;辦事達不到要求那是不能勝任工作。凡事都要掌握個“度”,待人接物,說話辦事都要以適度為宜,過謙和過度都會走向極端。

小子鳴鼓而攻之

【原文】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譯釋】

季孫樂的富有超過了周公,可是冉求還繼續幫助他搜刮民財來增加季孫氏的財富。孔子說:“冉求已經不是我的學生了,你們這些人可以站出來公開聲討他都沒有關係。”

【悟語點撥】

這段話說明孔子主張均貧富,反對一部分人暴富,敢於公開聲討用不正當手段致富的人。從這裏可以看出孔子具有讓天下人共同富裕的先進思想。

回也其庶乎,屢空

【原文】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譯釋】

孔子說:“顏回的學問道德都相當不錯,可是他卻窮困潦倒。端木賜不守本分而去經商,卻每每能發財。”

【悟語點撥】

做學問的人往往不如經商的人富得快,尤其在當今商品經濟的大潮中,人不能死學知識,而要學以致用,知識與實踐結合才能創造財富,才能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聞斯行諸

【原文】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譯釋】

子路問:“聞風而動對嗎?”孔子說:“有父兄在的時候,怎麼能夠聞風而動呢?”冉有問:“聞風而動對嗎?”孔子說:“聞風而動,對!”公西華問:仲由問‘聞風而動,對嗎?

您有父兄在世,怎麼能夠聞風而動?冉求問‘聞風而動,對嗎?’您說:‘對。’我搞糊塗了,老師這是怎麼回事?孔子說:“冉求做事經常臨陣脫逃,所以我鼓勵他;仲由做事好勇無畏,所以我想抑製他。”

【悟語點撥】

同一個問題,對於不同的學生提問,孔子卻給出了兩種截然相反的答案,目的都是相同的,是為了改變學生不良的性格特點,懦弱的給以鼓勵,勇猛的加以抑製。孔子的這種“因材施教”的方法今天仍然值得推崇。

亦各言其誌也已矣

【原文】

夫子謂然歎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誌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譯釋】

孔子聽了長歎一聲說:“我讚同曾點的想法啊!”

其他三人退出去後,曾皙後走。曾皙問道:“他們三位的話怎麼樣啊?”孔子說:“不過分別談論自己的誌向罷了。”

曾皙說:“那您為什麼笑仲由呢?”孔子說:“治理國家要講禮讓,可是他卻一點也不謙虛,所以我笑他。”

曾皙又說:“冉求說的就不是一個國家嗎?”孔子說:“怎麼見得幾十平方裏的地方就不是一個國家呢?”

曾皙又說:“公西赤說的就不是一個國家嗎?”孔子說:“宗朝祭祀,諸侯會盟,不是國家大事是什麼?如果公西赤隻能作個小儐相,那麼誰又能做大儐相呢?”

【悟語點撥】

孔子的三位學生在談論自己的誌向後,孔子之所以笑仲由,是因為仲由驕傲自大,口出狂言。人的誌向要遠大,但目標要分解,小事做不好,何以做大事,所以凡事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克己複禮為仁

【原文】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釋】

顏淵詢問什麼是仁,孔子說:“約束自己的言行合於禮就是仁。有朝一日能做到克己複禮,天下就算仁了,成‘仁’在於自己,難道要靠別人嗎?”顏淵又問:請問具體的內容。

孔子說:“不合於禮的東西不看,不合於禮的話不聽,不合於禮的話不說,不合於禮的事不做。”顏淵回答:“我雖然遲鈍,也要聽從您的教誨。”

【悟語點撥】

“仁”除了在言說上要謙虛謹慎之外,在行為上更要合乎情理,說話做事,心中時刻要記住一個“禮”字,不合於禮的話不說,不合於禮的事不做。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原文】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釋】

仲弓詢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出門當官做事要像接待貴賓一樣恭敬認真,役使老百姓如同承當祭典一樣小心謹慎。凡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在朝廷中沒有怨恨,在家庭裏也沒有怨恨。仲弓說:“我雖然遲鈍,也要奉行您的教導。”

【悟語點撥】

“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對“仁”的含義說得非常貼切。即自己不喜歡的,或不願做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讓別人去做。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則要先做到。

調換一個位置想一想,則更有利於人與人之間的理解。

為之難,言之得無

【原文】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良。”曰:“其言也,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乎?”

【譯釋】

司馬牛詢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具備‘仁’的人說話很小心。”司馬牛說:“說話謹慎就能說是仁嗎?”孔子說:“知道做起來不容易的道理,說話能不謹慎嗎?”

【悟語點撥】

有仁德的人說話非常謹慎,說話小心謹慎,基本上保證說到做到,就可以避免做事出錯。說大話的人往往說了不能實行,其實不就等於白說了嗎?

內省不疚

【原文】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譯釋】

司馬牛問什麼樣的人才算得上是君子,孔子說:君子沒有憂愁,沒有恐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就是可以叫做君子嗎?”孔子說:“能做到問心無愧的人,哪還有什麼憂愁和恐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