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寒知鬆柏之後凋(3 / 3)

【悟語點撥】

真正的君子是沒有憂愁,也沒有恐懼的。因為君子心裏坦蕩,真誠待人,時時都會感到心安理得,坦誠無私,時刻都可以做到問心無愧。

四海之內,皆兄弟

【原文】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兄弟也?

【譯釋】

司馬牛憂傷地說:“別人都有兄弟,惟獨我沒有。”子夏勸慰道:“我聽說:‘生死自有命運安排,富貴由上天把握。’君子隻要辦事認真,沒有失誤,對人謙恭而有禮貌,四海之內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擔憂沒有兄弟呢?”

【悟語點撥】

一切要順其自然,不可強求完美。但我們也不可把命運、富貴等寄托於上天,一切全掌握在自己手裏,隻要對人誠實,辦事負責,周圍的人將都會成為你的朋友,你將順利地走向成功。

子張問明

【原文】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譯釋】

子張問怎樣才能算得上明智。孔子說:“不相信讒言,也不害怕誹謗,通曉事理而有遠見,也就算明智了。”

【悟語點撥】

明智的人不輕信別人的話,也不害怕別人的誹謗,明智一下善於察言觀色,洞察人物心理,洞察一切事情的真相。處理事情有自己的主張,從長遠考慮,這是一般人所不容易做到的。

子貢問政

【原文】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譯釋】

子貢詢問政務,孔子說:“使糧食充足,軍備充足,百姓相信政府。”子貢說:“如果迫不得已要放棄一項,這三項中哪一項先放棄?”孔子說:“放棄軍備。”子貢又說:“如果迫不得已還要放棄一樣,在這兩項中該放棄?”孔子說:“放棄糧食。自古以來,人都會死的。如果哪一項失去人民對朝廷的信任,也就失去了立國之本。”

【悟語點撥】

國家不能失去對人民的信任,這是大的方麵。同樣小的方麵,人與人之間也要誠實守信,有時人與人之間失去了信任,不僅失去了友誼,而且雙方的損失也將是很大的。

君子質而已,何以文為

【原文】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猶犬羊之。”

【譯釋】

棘子成說:“君子隻要本質樸實就行了,何必在乎禮儀形式之類的文采?”子貢說:“可惜呀,您這樣談論君子!話一出口就難以收回了。如果文采與質樸相同,質樸與文采一樣,那就好比刮掉皮革上的毛紋,虎豹皮和犬羊皮又有什麼區別。”

【悟語點撥】

真正有氣質的人,不僅知識豐富、心胸寬廣、樸實穩重、大方而有見地,同時衣著整齊、風度非凡、談吐博雅、內外協調。所以,一個人氣質的好壞,不在於一個人的外表,也不在於一個人的內在,而要內外結合,合諧統一。

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原文】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譯釋】

魯哀公問有若:“年收成不好,國家的年度開支不足,應該怎麼辦?”有若說:“為什麼不實行十分抽一的田稅製度?”哀公說:“十分抽二,我還不夠,怎麼能實行十分抽一呢?”

有若回答說:“百姓富有,國君怎麼會不足呢?百姓不足,國君又怎麼會富有呢?”

【悟語點撥】

一個國家的農田賦稅製度應當與老百姓的年收成情況相結合,收成好時可多收一點,年頭不好時也可適當減收,這樣才有利於再生產。如果一味地按摩既定的比例收,有時就會影響老百姓生產的積極性。

子張問崇德辨解

【原文】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徒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誠不以富,亦隻以異’。”

【譯釋】

子張詢問怎樣才能提高道德修養和辨別是非。孔子說:“堅持正義,親近忠信誠實的人,凡事隻要從仁義出發,就能提高道德修養。對於一個人,喜愛時希望他長壽;厭惡時,希望他馬上死去。既要他長壽,又要他短命,這就叫做不辨是非。”

【悟語點撥】

要想辨別是非曲直,就要正確地看待人和事,不能從一點看,要從全方位看。要想提高道德修養,就要多學知識,多接觸誠而有信的人,凡事從仁義出發,客觀地評價人和事。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

【原文】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譯釋】

齊景公問孔子怎樣才能治理好國家,孔子回答說:“國君要像個國君,臣子要像個臣子,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君臣父子要各守其禮。”齊景公說:“對呀!如果國君不像國君,臣子不像臣子,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即使有足夠的糧食,我能吃得到嗎?”

【悟語點撥】

要想治理好一個國家,不是一兩個人的事情,這就要求各級人員,各個層次的人員,各個崗位的人員恪守崗位,各司其職,相互協調,相互配合才行。

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原文】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譯釋】

子張向孔子詢問政務,孔子說:“身居官位從不懈怠,執行政策忠於原樣。”

【悟語點撥】

國家政策多是集思廣益,根據各方麵意見,各地具體情況綜合製定而成的。身居高位的人若能勤於政務,按國家政策辦事,不徇私情,就可以說是盡職盡責了。

君子成人之美

【原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釋】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去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恰恰相反。”

【悟語點撥】

一個人要多做好事,在成全別人的同時也成全了自己,這樣對人對己都有利,而有些小人卻專幹壞事,有的損人利己,壞事幹盡,作惡多端,這樣的人絕不會有好下場。

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原文】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譯釋】

季康子向孔子詢問政務,孔子回答說:“所謂政就是端正。隻要您自己行為端正作表率,誰敢不端正呢?”

【悟語點撥】

隻有自己行為端正的人,才可以參與政事,“己不正,何以正人”此話極有道理。“正可以壓邪”所以在選拔任用幹部的時候要德才兼備。

草上之風,必偃

【原文】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譯釋】

季康子向孔子詢問政務時說:“如果殺死壞人,重用好人這種治理國家的方法,你認為怎麼樣?”孔子說:“治理政事,為什麼非要使用殺戮的手段呢?您想把國家搞好,老百姓也希望國泰民安。執政者好比風,老百姓好比草,草必然要順著風向倒伏。”

【悟語點撥】

治理國家,手段不要太殘酷,太殘酷,老百姓接受不了,就可能會起來造反。老百姓同樣也有愛國的思想,隻要政治清明,正確引導百姓,誰又敢不服從呢?

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原文】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幫必聞,在家必聞。

【譯釋】

子張問:“讀書人怎樣才能稱得上通達呢?”孔子反問:“你所說的通達指的是什麼”?子張回答說:“在國家做官要有名望,在家做事也要有名望。”孔子說:“這叫名望,不是通達。所謂通達是指品質正直,愛好仁德,善於察言觀色,對人謙虛有禮。這種人無論在國家做官或在家裏做事都必定通達。你所說的有名望的人,是表麵上講仁德,行動上違背仁德,以此自居自得其所,這種人不論在國家做官還是在家裏做事隻不過是騙取名望而已。”

【悟語點撥】

有名望的人未必通達,現在有些人不是憑自己的能力,而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混得一官半職,身在其位,不謀其政,貪汙腐化,無惡不作,反而成了腐蝕國家的蛀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