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事後得,非崇德與
【原文】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譯釋】
樊遲陪同老師孔子在祭天台下散步,問:“請問如何提高德行,消除怨恨和辨別是非?”孔子說:“問得好啊!工作在先,享受在後,這不就提高德行了嗎?凡事多進行自我批評,少指責別人,不就可以消除怨恨了嗎?因為一時氣忿,忘記了自身或者自己的父母,這不就是糊塗嗎?”
【悟語點撥】
做人平時確實有許多要學習的東西,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多反省自己,少指責別人,避免做出糊塗的事,這樣就可提高德行,消除怨恨,安心工作。
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原文】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
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譯釋】
樊遲詢問什麼是仁,孔子說:“仁就是愛護別人。”樊遲又問什麼是智?孔子說:“了解別人。”樊遲不能理解,孔子又說:“選用正直的人,打擊邪惡的人。這樣能讓歪風邪氣得到改正。”樊遲出來後見到子夏,說:“我剛才向老師詢問什麼是智,老師說:‘選用正直的人,打擊邪惡的人。這樣能讓歪風邪氣改正’。這是什麼意思?”子夏說:“這句話涵義豐富啊!舜擁有天下,在眾人中選用了皋陶,那些不仁的人隻得遠遠避開了。湯擁有天下,在眾人中選用了伊尹,那些不仁的人隻得遠遠避開了。”
【悟語點撥】
做人要知“仁”、明“智”。“仁”是愛人,“智”是了解人。隻有了解人,才能區別好人與壞人,才能愛憎分明,才能舉正壓邪,扭轉不良的社會風氣,政治清明了,天下就會太平。
毋自辱焉
【原文】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譯釋】
子貢詢問怎樣結交朋友,孔子說:“誠懇地勸告並用好言引導,若聽不進去就算了,不必自取其辱。”
【悟語點撥】
結交朋友,除了平時能與朋友和睦相處外,在朋友困難時,要主動幫助他;在朋友犯錯誤時,要好言相勸並正確引導他,讓他改邪歸正。這樣的人才真正可以稱得上朋友。
君子以文會友
【原文】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譯釋】
曾子說:“君子用文章學問來結交朋友,並靠朋友的幫助培養仁德。”
【悟語點撥】
真正有學問的君子,用交換文章或欣賞對方文章的方式來結交朋友,並學習朋友身上的長處,提高自身的修養。以文交友,一舉兩得,真不失為結交朋友的好辦法。
先之勞之
【原文】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譯釋】
子路詢問政務,孔子說:“以身作則、吃苦耐勞。”子路要求多講一些,孔子說:“做事認真負責,不要懈怠。”
【悟語點撥】
當領導、幹部就要以身作則、吃苦在前,享受在後,辦事認真負責。而有些人當官不是為了為人民辦事,而是為了升官發財。貪圖享樂,到頭來隻能落得個身敗名裂的可恥下場。
赦小過,舉賢才
【原文】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子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譯釋】
仲弓擔任了魯國大夫季氏的家臣,向老師詢問政務,孔子說:“凡事自己要帶頭去做,容忍別人的小過錯,提拔優秀的人才。”仲弓問:“怎樣才能識別優秀人才呢?”孔子說:“提拔你所了解的人;你不了解的人,難道別人會遺棄他們嗎?”
【悟語點撥】
處理政務的人,即是做大事的人,做大事的人就要有寬闊胸懷,能夠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能夠容忍別人的過錯,善於重用有才德的人,勤於政務。
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
【原文】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譯釋】
子路說:“衛國國君等待老師去治理政事,老師您打算先從哪兒著手呢?”孔子說:“先正名分!”子路說:“有必要這樣做嗎?您竟迂腐到這種地步!為什麼一定要正名分呢?”孔子說:“你真魯莽啊。子路!君子對自己不懂的事,就不應該發表意見。名分不正,說話就不能順當;說話不能順當,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禮樂就不能實施;禮樂不能實施,刑罰就不合適;刑罰不合適,民眾就無所適從。因此,君子的正名必須是說得起話,說的話能夠實行,君子對所說的話一點都不得馬虎的。”
【悟語點撥】
真正的君子都是非常重視名譽的,名譽的好壞關係到人生的前途,事業的成敗,君子說話要小心謹慎,不清楚的事不隨便亂說。說了話要算數,辦事要負責。
亦奚以為
【原文】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譯釋】
孔子說:“熟讀《詩經》三百篇的人,讓他處理政務,卻行不通;讓他出使別國,未卻不能獨立應對。讀書雖多,又有什麼用處呢?”
【悟語點撥】
讀書多的人,未必就能做成大事。現在社會上有許多高材生低能兒的現象,這就說明知識不能學得太死,要靈活掌握,學以致用,學用結合才能發揮作用。
其身正,不令而行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譯釋】
孔子說:“執政者自身行為端正,不發號令,老百姓也會跟著去做;執政者自身行為不端正,就是三番五次發號施令,老百姓也不會聽從。”
【悟語點撥】
領導者的自身素質非常重要,俗話說:“己不正,何以正人”,領導者想讓百姓做的事,必須自己先做到,自己都做不到,又怎麼有資格讓別人去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