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事後得,非崇德與(2 / 3)

既庶矣,又何加焉

【原文】

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譯釋】

孔子來到衛國,冉有跟隨他趕車。孔子說:“衛國的百姓真多呀!”冉有說:“百姓已經有這麼多了,國君還應該做些什麼呢?”孔子說:“使他們富裕起來。”冉有又問:“富裕起來後還應該做些什麼呢?”孔子說:“教育他們。”

【悟語點撥】

要想真正治理好一個國家,就要盡快使老百姓富裕起來,溫飽問題解決了,就要教育他們懂禮貌。讓他們掌握一定的禮儀知識和科學技術知識,然後更好地服務社會。

誠哉是言

【原文】

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譯釋】

孔子說:“有人說:‘善人連續治理國家百年,就可以克服惡行,去除刑戮了。’這話說得很對。”

【悟語點撥】

選拔幹部必須要“德才兼備,”隻有正直的人做事才有可能公正廉明,揚善除惡,天下太平。如果壞人掌權,小人得勢,必然要搞得民怨四起,天下大亂。

近者說,遠者來

【原文】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譯釋】

葉公向孔子詢問政務,孔子說:“讓您管轄範圍內的百姓高興,管轄範圍以外的人紛紛來歸附您。”

【悟語點撥】

政務上有突出成績的就會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管轄範圍內的百姓高興,管轄範圍外的人紛紛歸附。因為百姓富裕了,吃穿都不愁時才會高興,由於政治清明,國家富強了,則人心思歸。

欲速則不達

【原文】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釋】

子夏擔任了莒父的縣官,向孔子詢問政務,孔子說:“做事不要貪圖太快,不要貪圖小利。圖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幹不了大事。”

【悟語點撥】

孔子的話極有道理,做事不要圖快,要圖好,圖快就會出現欲速則不達的情況。做事不能貪圖小利,貪小利就不能秉公執法,貪小利可能就壞了大事。做任何事都要客觀、公正、合理。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原文】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譯釋】

樊遲詢問仁是什麼,孔子回答說:“侍奉父母時態度要恭敬,辦事情時嚴肅認真,對朋友忠誠老實。即使到了邊疆蠻族那兒,也不能背棄這三種品德。”

【悟語點撥】

“仁”是什麼?說到底“仁”就是立身處事的原則。包括兩大方麵的內容:一是對人,一是對事。對人要謙虛、誠實,辦事要認真負責。仁具體現在孝敬父母,對待朋友和辦事的態度上。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原文】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做巫醫。’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譯釋】

孔子說:“南方人說:‘做人如果沒有恒心,就不能擔任巫師和醫生。’說的好啊!《易經》上也說:‘不保持德行,難免會受到羞辱’。”

孔子說:“這是不須占卜的。”

【悟語點撥】

做人要保持德行,就能約束自己行動,避免出錯或招惹麻煩。做人要有恒心,才能循序漸進,才能堅持不懈,才能勝任有耐心的工作,才能順利成功。

君子和而不同

【原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釋】

孔子說:“君子相處和諧而不拉幫結派,小人拉幫結派卻不能和諧相處。”

【悟語點撥】

君子能夠和諧相處而並不搞幫派,相處是為了修身、做事。而小人相處不能和諧隻是為了拉幫結派,結果卻搞得勾心鬥角。所以,真正想有所作為的人就要親賢臣、遠小人。

君子易事難說也

【原文】

子曰:君子易事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

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譯釋】

孔子說:“君子容易事奉而難以使他高興,如果用不正當的手段討他喜歡,他是不會高興的。到了他用人的時候,他是量才錄用。小人難以事奉而容易使他高興,即使用不正當的手段討他喜歡,他也會高興。到了他用人的時候卻還求全責備。”

【悟語點撥】

真正的君子就事論事,而不會感情用事。看待人也是一分為二,好人就是好人,壞人就是壞人,量才使用。而小人無能,卻很容易滿足,對待別人卻還求全責備。

君子泰而驕

【原文】

子曰:“君子泰而驕,小人驕而不泰。”

【譯釋】

孔子說:“君子安祥而不驕橫,小人驕橫而不安祥。”

【悟語點撥】

君子安祥而不驕橫,說明君子心底坦蕩,對人以誠相待,從不蠻橫無理,而小人恰恰相反,心胸狹窄卻又驕橫無比,常常做出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傷天害理的事來。

孔子論“仁”

【原文】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譯釋】

孔子說:“剛強、果敢、樸實、謹慎,具備這四種品德的人差不多就是仁人了。”

【悟語點撥】

仁義的人首先自身端正,性格溫和,說話謙虛,遇事則剛強果斷,敢說敢為,堅持正義,揚善懲惡。仁義的人就沒有做不了的事,仁義的人可以天下無敵。

何如斯可謂之士

【原文】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兄弟怡怡。”

【譯釋】

子路問:“怎樣才能稱之為士呢?”孔子說:“互相勉勵,和睦共處,這樣的人能夠稱作士了。也就是說朋友間互相勉勵,兄弟間和睦共處。”

【悟語點撥】

“士”就是類似君子一類的人,這種人的性格溫和、開朗、正直,與兄弟朋友都能和睦相處,互相幫助。這種人人緣極好,做事情非常順利,極易成就事業。

邦有道,危言危行

【原文】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