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欺也,而犯之(1 / 3)

勿欺也,而犯之

【原文】

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譯釋】

子路問怎樣事奉君主,孔子回答說:“不可陽奉陰違,三心二意,敢於以良言進諫。”

【悟語點撥】

古人事奉君主不可陽奉陰違,要當麵規勸,同樣今人對待上級領導也不應三心二意,有什麼意見和要求,要當麵提,但必以努力作為前提。

君子上達

【原文】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譯釋】

孔子說:“君子向上,通情達理;小人向下,追求財利。”

【悟語點撥】

為人要做君子,而不可為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和擁護,而小人則被世人所唾棄。君子以仁德為本,誠實守信、通情達理,而小人則斤斤計較,固執自私、狡猾奸作。

欲寡其過而未能

【原文】

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譯釋】

衛國大夫蘧伯玉派人去拜訪孔子,孔子讓坐後問他:“你家大夫在家做什麼呀?”使者回答說:“他老人家一直想減少自己的過錯,但沒能做到。”那人退出後,孔子連聲說:“好使者、好使者!”

【悟語點撥】

一個人要想超越自己,必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難,但要了能或認識到自身的過錯並改正它就更難了。

恥其言而過其行

【原文】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譯釋】

孔子說:“君子把話說得多而事做得少當作恥辱。”

【悟語點撥】

真正的君子要謹慎說話,認真做事,即少說多做,才被人承任並讚揚。如果光說不做則應作為一種恥辱。如果邊說也做也還說得過去,但光說不做是最令人討厭的。

子貢方人

【原文】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譯釋】

子貢譏笑品評別人的短處,孔子說:“你端木賜就那麼好嗎?我就沒有閑功夫去做這些說三道四的事。”

【悟語點撥】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這句格言曆來被人們所推崇。不要對別人評頭品足,誰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把大好時光浪費在議論別人的長短上,應該覺得慚愧啊!

患其不能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

【譯釋】

孔子說:“不害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沒有真才實學。”

【悟語點撥】

一個人不必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隻要你有真才實學,你的能力立即就會顯現出來,你的價值自然會得到社會的承認,名譽也會隨之而來。如果你沒有真才實學,到關鍵的時候怕你就會原形畢露了。

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原文】

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譯釋】

孔子說:“不揣摸別人是否欺詐,也不猜想別人是否誠實,這一切如果能憑感覺發現,才算得上賢者。”

【悟語點撥】

孔子的話極富道理,隻要是賢者,一切即可憑感覺發現,不用去揣度別人的好壞。但也說明,賢者的知識和經曆一定超過了所判斷的人。否則,是很難達到這種地步的。

非敢為佞也,疾固也

【原文】

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

【譯釋】

微生畝對孔子說:“你為什麼總是東奔西跑地遊說呢?是否為了炫耀你的才能?”孔子說:“不敢炫耀自己的才能,隻是憎惡那些頑固不化的人。”

【悟語點撥】

一個人有時喋喋不休地與人爭論,並不是為了抬高自己,而是為了堅持真理、明辯是非、揚善懲惡罷了。事不說不透,理不辯不明,所以必要的時候,還是需要發揮你的語言表達能力的。

驥稱其德

【原文】

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譯釋】

孔子說:“千裏馬值得稱讚的不是它的能力,而是它的德行。”

【悟語點撥】

千裏馬值得稱讚的是它的德行。同樣,人值得稱讚的也是一種堅韌不拔的毅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而非一時之勇。曆來人們都讚揚那種默默無聞、埋頭苦幹的人。

以德報怨,何如

【原文】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譯釋】

有人對孔子說:“以恩德來回報怨恨,你覺得怎麼樣?”孔子說:“又用什麼來回報恩德呢?應該以正直來對待怨恨,以恩德來回報恩德。”

【悟語點撥】

以恩德來回報怨恨,這樣的做法甚至顯得有點軟弱。應該按孔子說的去做,才算有正義感,以正直來對待怨恨,就可以抑製怨恨,以恩德來回報恩德,就會受人尊敬。

下學而上達

【原文】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譯釋】

孔子說:“沒有人了解我啊!”子貢說:“為什麼沒能有人了解老師呢?”孔子說:“沒有人了解我,我也不報怨上天,不責怪他人。因為我是通過平常的知識悟出了許多根本的道理。所以,了解我的大概隻有上天了!”

【悟語點撥】

孔子說:“沒有人了解我啊!”而實際上當時了解孔子的人已經很多了,這句話說明孔子已經達到很高的思想境界,悟出了很多的道理卻不為人所知。“沒有人了解我啊!”這句話她說明孔子發出了懷才不遇的感歎!

賢者辟世

【原文】

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譯釋】

孔子說:“有才德的人為了躲避罪惡的社會暫時隱居起來,不能隱居的也要選擇地方居住,再則避免看某些人難看的臉色,再則避免聽到一些難聽的話。”孔子又說:“像這樣的人已經有七位了。”

注:他們是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等。

【悟語點撥】

真正有才能的人不願與壞人同流合汙,不願與思想消極的人在一起,避免降低情緒,不希望聽到汙言穢語,時刻保持自己的思想健康向上。情緒汙染給人帶來煩惱,嚴重影響人的積極性。

知其不可而為之

【原文】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譯釋】

子路在石門住宿,早晨進城時,守城門的人問他:“你從哪裏來?”子路說:“從孔子那裏來。”守門人說:“就是那個明明知道行不通卻仍然要去做的人嗎?”

【悟語點撥】

守門人的那句話看起來很簡單,實際上,說明他並不真正了解孔子,但從反麵可以看出孔子的思想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超出了一般人。許多真理和科學上新的發現在開始時都不能為世人所接受。

果哉!未之難矣

【原文】

子擊磬於衛,有荷匱而過也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乎!莫己知也,斯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未之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