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欺也,而犯之(2 / 3)

【譯釋】

孔子在衛國敲磬演習,有一個挑草筐的漢子從門前走過時,說:“敲磬的人好像有很深沉的心思。”聽了一會兒又說:“見識太狹小了吧?他的磬聲好像一直在說沒有人能夠了解自己,隻好獨善其身。實際上就好比過河一樣簡單,水深了就脫下衣服走過去,水淺就把衣服提起來走過去。”孔子聽後說:“這個人說得好幹脆啊!可他哪裏知道我的難處。”

【悟語點撥】

生活中有的人頭腦太簡單,看人隻看外表,不了解其內心,有的人有著遠大的理想卻一時得不到實現,正確的建議得不到執政者的采納,這也是一種痛苦。

子路問君子

【原文】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譯釋】

子路問怎樣才能稱得上是君子,孔子說:“加強自身修養,兢兢業業地工作。”子路問:“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加強自身修養,使親友家人得到安樂。”子路又問:“這樣做真的就夠了嗎?”孔子說:“加強自身修養,使老百姓都得到安樂,這一點連堯、舜都擔憂自己沒有完全做到哩!”

【悟語點撥】

真正的君子除了有仁德、懂禮儀外,就是要踏實地工作,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使老百姓都能得到快樂。如果滿口都是仁義道德,而並不幹實際的事,那麼這樣的人也不能稱得上是君子。

子見原壤

【原文】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譯釋】

孔子去看老朋友原壤,原壤叉開腿坐著接待孔子。孔子說:“你這家夥從小就不知節,長大了無所作為,老了還不去死,白白浪費糧食,真是個禍害!”說著就用拐杖去敲他的小腿。

【悟語點撥】

人常說:“三歲知老,從小看大”雖然這句話不完全正確,但大部分的情形還是相符的。

從小知禮的人,長大了也一定會懂禮;從小不知禮的,長大了也很難知禮和有所作為。

君子固窮

【原文】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譯釋】

孔子周遊到陳國時糧食吃完了,跟隨他的人都餓得動不了身。子路氣憤地去見孔子說:“君子也有窮困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雖遇窮困,卻能安分守己,小人一遇窮困便胡作非為。”

【悟語點撥】

同樣遇到窮困,君子能夠安於困境,而小人則就不行啦,可能會胡作非為,這就說明小人與君子修養不同。一帆風順,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小人與君子完全不同,這就說明君子與小人的修養不同。

一以貫之

【原文】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譯釋】

孔子說:“端木賜啊,你以為我是博學強記的人嗎?”子貢回答說:“是呀!難道不是嗎?”孔子說:“不是這樣的,我是憑借一個基本觀念把學問貫穿起來的。”

【悟語點撥】

學習和掌握知識,不能完全靠死記硬背,機械地學習是沒有多大進步的。而要靈活地掌握,循序漸進,融會貫通才行。聰明的人學習知識都是理解的基礎上再加以記憶的,這樣才能掌握記憶力。

無為而治

【原文】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麵而已矣。”

【譯釋】

孔子說:“一切順其自然而能治理好天下的人,大概隻有舜吧?他做了什麼呢?他隻是謹慎地加強自身的修養,從容地坐在王位上罷了。”

【悟語點撥】

隻要自身修養高,一切治國政策順乎民意,從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出發,你就可以很從容地坐在王位上了。孔子說的所謂順其自然,其實就是為老百姓的疾苦著想,能解決實際問題。

言忠信,行篤敬

【原文】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裏,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譯釋】

子張問怎樣讓自己的主張得以實行,孔子說:“說話忠誠守信,行為忠厚嚴肅,即使在落後的野蠻地區也能實行。言語欺詐無信,行為刻薄輕浮,即使在本鄉本土,能行得通嗎?站著就好像你的準則聳立在麵前,乘車時就好像你的準則攜刻在車橫木上,也就是說隻要你隨時隨地牢記‘忠誠守信,忠厚嚴肅’這幾個字,你的主張就到哪裏都行得通。”於是子張把這幾個字寫在自己的衣帶上。

【悟語點撥】

如果要想使你的主張能夠順利實行,老百姓擁護你,那麼首先你要走得正,行得正,處處以身作則、以誠待人、言而有信、嚴肅認真、謹慎行事,秉公執法才行。

直哉,史魚

【原文】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譯釋】

孔子讚歎說:“史魚真剛直不阿啊!國家政治清明的時候,他像射出的箭一樣正直;國家政治黑暗時,他仍向射出的箭一樣剛直。蘧伯玉真是一位君子啊!國家政治清明時,他就出來做官;國家政治黑暗時,他就辭官回鄉。”

【悟語點撥】

性格、思想正直的人不受時事政治的影響而發生變化。隻是在政治清明時,他才樂意為國家效力,黑暗時,他就明哲保身,有時甚至與邪惡作對。剛正不阿的人永遠會受到人們的尊敬。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原文】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譯釋】

孔子說:“對可以交談的人而不與他交談,是錯失了好人;對不可以交談的人而與之交談,是說錯了話,明智的人既不會失人,也不會失言。”

【悟語點撥】

該說的不說是懦,不該說的說了是錯,所以說,一個人說話做事要因人而異,即不失人,又不失言。“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說的就是要選擇交談對象的重要性。

殺身成仁

【原文】

子曰:“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譯釋】

孔子說:“誌士仁人,不貪生怕死去損害仁德;而是勇於犧牲來成全仁德。”

【悟語點撥】

真正有大誌的仁人,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去追求道理,而不願去損害仁德。清末的譚嗣同便是這種仁人誌士的典範,當代的青年人要勇於學習他那種為真理而獻身的精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原文】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譯釋】

子貢問怎樣才能實行仁德,孔子說:“工匠要想幹好自己的活,一定要先磨利他的工具。住在一個國家,就要為大夫中的賢人做事,結交士人中的仁人。”

【悟語點撥】

幹工作要挑選鋒利的工具;為別人做事要選擇好對象;追隨賢明的人,不僅工作起來心情舒暢,而且無形中受到了影響,可以學到許多道理,鍛煉了自己的能力。結交朋友要選擇仁人誌士。

顏淵問為邦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