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欺也,而犯之(3 / 3)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譯釋】

顏淵問怎樣才能治理好國家,孔子說:“使用夏代的曆法,乘坐殷朝的車子,穿著周朝的禮服,音樂選用《韶》樂和《舞》樂,禁止使用鄭國的樂曲,疏遠奸佞的小人。鄭國的樂曲放蕩,奸佞小人很危險。”

【悟語點撥】

凡事都要親賢臣,遠小人,小人才是最危險的。治國更是如此,除了沿襲上代有用的宗法、禮樂製度外,重在用人。善於使用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君主才是明智的君主。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原文】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譯釋】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打算,就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慮。”

【悟語點撥】

一個人不要計較眼前的得失,鼠目寸光的人隻顧眼前的利益,必然因人小失大,沒有長遠的打算,必有近期的憂慮,往往在遇到棘手的事時搞得手忙腳亂,不知所措。

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

【原文】

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譯釋】

孔子說:“臧文仲大概是個竊取職位的人吧!他明知柳下惠賢良而卻不舉薦他任職。”

【悟語點撥】

不少奸佞小人都是靠玩弄手段竊取職位的,他不僅不舉賢薦能,反而壓製和排擠人才,踩著別人的肩膀向上爬。這種人一般爬得快,跌得也慘。

躬自厚薄責於人,則遠怨

【原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譯釋】

孔子說:“多自責而少責備人,自然可以遠離怨恨了。”

【悟語點撥】

一個人要想真正學會做人,就應該多反省自己,從自己身上打原因,不說別人的壞話,時勇於承擔責任,少責備別人這樣才能贏得眾人的尊敬,避免怨恨。

吾未如之何也

【原文】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譯釋】

孔子說:“遇事不多想幾個‘怎麼辦’的人,我也不知道拿他們怎麼辦了。”

【悟語點撥】

一個人要有自己的主見,遇事要三思而後行,多想幾個“怎麼辦”,也許能夠找到合適的答案和辦法。因為一個人一生遇到的事情太多了,自己不去解決,沒有誰有閑功夫幫你解決的。

言不及義,難矣

【原文】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譯釋】

孔子說:“整天聚在一起閑聊,言談不涉及正理,好賣弄自己的小聰明,這樣的人不會有什麼成就。”

【悟語點撥】

整天同些不明事理的人閑聊,或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瞎扯,那是侃不出什麼道理來的,也成不了大事。所以要想有成就,除了具備淵博的知識外,還要多結識一些有作為的人。

君子義以為質

【原文】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譯釋】

孔子說:“君子把公正當作根本,行為合禮,說話謙遜,態度忠誠,這才是真正的君子。”

【悟語點撥】

真正的君子不僅說話謙虛,態度誠懇,一舉一動合乎禮節,而且無論做人或做事都要剛正不阿,堅持真理,以公正作為立身處世的根本。

君子疾沒有而名不稱焉

【原文】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譯釋】

孔子說:“君子所遺憾的是死後無名。”

【悟語點撥】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真正有作為能成就大事業的人都希望死後其英名能留傳百世。名譽就是人的為人和能力的象征,“榮名以為寶”便是這個道理。

君於求諸己

【原文】

子曰:“君於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譯釋】

孔子說:“君子嚴格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別人苛刻。”

【悟語點撥】

對別人說三道四,過於挑剔的人明顯是小人,因為他自身無能,實際上在嫉妒別人。而君子則不同,不求全責備,處處嚴格要求自己,隻是想在能力上超過別人。

君子不以言舉人

【原文】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譯釋】

孔子說:“君子不因為一個人一句話說得好就舉薦他們,也不因為一個人德行欠缺就否認他說過正確的話。”

【悟語點撥】

看待一個人不能從一句話或一個舉動上去判斷某人怎樣,而要全麵地去看,優點應承認,缺點給以指正。如果以點概麵偏概全都會走向一個極端。

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

【原文】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譯釋】

孔子說:“我對於他人,不輕易詆毀,也不隨便稱譽。如果有所稱譽,那也一定是經過考察證實了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如此,所以一直走在正道上。”

【悟語點撥】

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不隨便責怪他人,也不想輕易稱讚他人,即使稱讚他人,也是通過考察證實了的。而為什麼今人卻往往做不到卻還會求全責備呢?

小不忍,則亂大謀

【原文】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譯釋】

孔子說:“花言巧語的人會敗壞道德。小事上不忍耐就會壞了大事。”

【悟語點撥】

花言巧語的人往往是拔弄是非的人,光說不做反而去鼓動別人幹壞事,事實上這種人是損人利己的思想在作怪,這種人急於求成,結果卻壞了大事。

過而不改,是謂過

【原文】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釋】

孔子說:“有過錯不加以改正,那才真是過錯。”

【悟語點撥】

有了過錯而不加以改正,就等於一錯再錯,有了過錯若能及時得到改正,這就很好。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有錯誤也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你如何看待所犯的錯誤。

不如學也

【原文】

子曰:“吾嚐終曰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譯釋】

孔子說:“我曾經整天廢寢忘食地苦思冥想,結果毫無所獲,不如踏踏實實地學習。”

【悟語點撥】

隻有在學習的基礎上加以思考,才能有所收獲,如果不學而一味地苦思冥想其結果隻能是空想。因此,聰明的人都是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使用的典範,這樣,才能學有所長,學以致用。

君子憂道不憂貧

【原文】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譯釋】

孔子說:“君子謀求大道而不謀求食物,耕田常常餓肚子,學習則能得到官位。所以君子憂慮理想的實現而不憂慮貧窮。”

【悟語點撥】

古人不懼怕貧窮,刻苦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得到高官厚祿。而今人則不同,學習是為了增長知識,求得技能,更好地服務社會,造福人類。當官隻是古代封建社會讀書人狹隘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