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1 / 3)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

【原文】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譯釋】

孔子說:“君子不了解小事卻能擔當大任;小人不能擔當大任卻了解雞毛蒜皮的小事。”

【悟語點撥】

這就說明君子能做大事而從不計較小節,而小人隻計較一些無聊的小事卻不能擔當大任。擔當大任的人曆來都是小事糊塗,而大事不糊塗。

當仁不讓

【原文】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譯釋】

孔子說:“麵臨仁德的時候,不必對老師謙讓。”

【悟語點撥】

別的事情都可以謙讓,但當麵臨仁德的時候,對誰也不必謙讓。不論是對同事、朋友、長輩,還是上級在原則性的問題上都沒有謙讓的必要,因此真理隻有一個。

君子貞而不諒

【原文】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譯釋】

孔子說:“君子堅守信義而不拘泥小節。”

【悟語點撥】

君子對待別人能以誠相待,誠而有信,而並不考慮太小的事情和小節。如果一味斤斤計較,老百考慮一些油鹽醬醋、雞毛蒜皮一類的事情,那麼,他什麼事情也幹不成。

道不同,不相為謀

【原文】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譯釋】

孔子說:“政治見解不同,不用互相商討。”

【悟語點撥】

政治見解不同,即思想觀點不一樣,主張不一樣不是從一個角度看問題,而是從各自利益出發,這樣下去必然會出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所以就沒有必要互相商討了,商討下去也不起任何作用,隻會引起矛盾衝突,最後隻有通過武力才能解決問題。

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原文】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譯釋】

孔子說:“天下政治清明,製作禮樂和出兵征伐等大事都由天子決定;天下政治混亂,製作禮樂和出兵征伐等大事就由諸侯決定。由諸侯專權,很少有傳到十代不倒台的;由大夫專權,很少有傳到五代不倒台的;卿、大夫家臣等掌握國家政權,很少傳到三代不倒台的。天下政治清明,國家的政權不會落在大夫的手中,天下政治清明,老百姓也不會誹議朝廷。”

【悟語點撥】

天下政治清明,一些重大事件則由天子注定,諸侯大臣皆擁護天子,說明此時天下太平,當然老百姓也不會有什麼議論了。如果天下政治混亂,諸侯專權,人心不定,各有所圖,那早晚會出現分崩離析的局麵。

益者三友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譯釋】

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種。正直的朋友、誠實的朋友和見聞廣博的朋友是學識的朋友;諂媚奉承的人、人前恭維人後誹謗的人和誇誇其談而無真才實學的人是有害的朋友。”

【悟語點撥】

結交朋友應當特別慎重,結識一個好朋友可以讓你學到很多有益的東西,結識一個好朋友可能會改變你的人生。結識一個壞的朋友可能毀了你的一生。所以交朋友要有所選擇。

益者三樂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譯釋】

孔子說:“有益的快樂有三種,有害的快樂也有三種。以得到禮樂的調節為快樂,以宣揚他人的長處為快樂,以多交賢良的朋友為快樂,是有益的快樂。以驕奢淫逸為快樂,以遊蕩無度為快樂,以吃喝玩樂為快樂,是有害的快樂。”

【悟語點撥】

人生的快樂有很多種,但作為一個正直的人要選擇有益的快樂,遠離有害的快樂。有益的快樂可以調節人的心情,學到別人的長處,得到賢師益友;而有害的快樂則消磨人的意誌,使人走向隨落。

侍君子三愆

【原文】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兩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譯釋】

孔子說:“侍奉君主切忌三種毛病:不該說話時搶著說叫做急躁,該說話時卻不說或吞吞吐吐這叫隱晦,不先看人家臉色便貿然說話叫盲目。”

【悟語點撥】

一個人的言談舉止反映了一個人的閱曆,許多人因說話不妥而影響自己的聲譽和發展,同樣也有許多人因說話適度而得到提升或委以重任。所以一個人在說話之前,也要根據對方的臉色、心情加以判斷後再出口。

君子三戒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譯釋】

孔子說:“君子有三件應該警戒的事:年少時,血氣不穩定,不要貪戀女色;到了壯年,血氣正旺盛,不要爭強好鬥;到了老年,血氣已經衰微,不要貪得無厭。”

【悟語點撥】

孔子所說的三戒應該成為每個人在人生道路上的座右銘:

戒色、戒鬥、戒貪。少年貪戀女色會使你不思進取,隻想玩樂;壯年爭強好勝,會使你樹敵太多,不利於事來的發展;晚年貪得無厭,就一事無成,還會給子女帶來麻煩。

學而知之者

【原文】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譯釋】

孔子說:“生來就有知識的人,是上等的人;通過學習而獲得知識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難仍然去學習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難還不學習的人,就是下等的愚民。”

【悟語點撥】

隻有“學而知之者”而沒有“生而知之者”。所以說孔子的這種思想帶有一定的片麵性,在困難時候去學習的人,實際上是高尚的人,不屈不撓的人,並非次人一等。

君子九思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譯釋】

孔子說:“君子有九種思慮:看時,想想是否看明白了;聽時,想想是否聽清楚了;想想臉色是否溫和;想想容貌是否端莊;交談時,想想是否誠懇;工作時,想想是否盡力;有疑難時,想想怎樣向別人請教;要發怒時,想想會有什麼後果;遇見有所得,想想是不是份內之物。”

【悟語點撥】

孔子所說的九種思慮,基本上概括了在待人接物,對人對事方麵所必須思考的問題。不僅是古代的君子,而且就是今人也很值得學習思考的。如果你真正掌握了孔子所說的“九思”那麼你就接近完美無缺了,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你就不會出現過錯。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原文】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誌,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譯釋】

孔子說:見到善良的就及時去追求;見到邪惡的要像手碰開水一樣迅速避開。我見過這樣的人,也聽過這樣的話。避世隱居來保全自己的誌向;實行道義來張揚自己的主張。

我聽過這樣的話,卻沒有見過這樣的人。

【悟語點撥】

追求善良的,躲避邪惡的,這比較容易做到。但真正能長期保全自己的誌向,用道義來倡導自己主張的人又太少了。揚善懲惡容易做到,但若實行道義來張揚自己主張確實又太困難了。

民到於今稱之

【原文】

齊景公有馬千,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其斯之謂與?

【譯釋】

齊景公有馬四千匹,死的時候,民眾卻不知道他有什麼德行值得稱讚。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下,民眾至今還在稱頌他們。這是怎麼回事呢?

【悟語點撥】

當正義主張得不到實行,自己的誌向無法實現時,寧可隱居避世,也不願苟且偷生,這樣的人實在是聖賢之中的聖賢。所以人生在世,並不是為了追求財富,好的名聲才是使你留傳後世的法寶。

子亦有異聞乎

【原文】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嚐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譯釋】

陳亢問孔子的兒子伯魚說:“你也許受到過與眾不同的教誨吧?”伯魚回答說:“沒有。有一天我父親獨自站在院子裏,我緊走幾步過去,父親叫住我問:‘學過《詩》沒有?’我說:‘還沒有。’他說:‘不學《詩》,就不知道如何應對。’我回去後學習《詩》。又有一天我父親獨自站在院子裏,我快走幾步過去,父親叫住我問:‘學過禮沒有?’我說:‘還沒有。’他說:‘不學禮,就不能立身處世。’我回去學習禮後。就這兩件事可以算是我受到的特別教誨吧。”陳亢告辭後高興地說:“我問一個問題,卻得到了三個收獲:學《詩》的意義,學禮的意義,還有君子不偏愛自己的兒子。”

【悟語點撥】

一個人不學習就不會有知識,不學習禮,就不懂得如何立身處世,就連孔子這樣的聖人還對兒子嚴格要求、正確引導,那麼我們這些平凡的人還有什麼理由不在孩子身上多花點心思教育他呢?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原文】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途。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譯釋】

陽貨想會見孔子,孔子卻不去見,陽貨就派人給孔子送去蒸熟的乳豬。孔子趁陽貨不在家時去拜謝他。沒想到兩人在路上相遇了,陽貨招呼孔子說:“過來!我有話對你說。”陽貨說:“把自己的本事藏起來而任憑國家混亂。這可以說仁嗎?”孔子說:“不可以。”

又說:“一個人喜歡參與政事而屢次坐失良機,這可以叫做聰明嗎?”孔子說:“不可以。”陽貨說:“歲月流逝,時光不等人啊!”孔子隻好應付說:“是啊,我將要出來任職了。”

【悟語點撥】

人生短暫,人要在有限的時間裏把所學到的知識和才能應用到社會中去,自身的價值才能實現。否則滿腹經綸,任憑時光流逝又有什麼用呢?所以,人生在世,要抓住時機,為國家和人民多做一些有益的事。

性相近,習相遠

【原文】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譯釋】

孔子說:“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但習染就相差太遠了。”

【悟語點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