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設新疆,民族團結(1 / 3)

三、建設新疆,民族團結

毛澤東說:要和維族建立兄弟般關係

解放新疆取得節節勝利,新疆各族人民都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但如何在解放後建設一個嶄新的新疆,已經擺在了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的麵前。

到底該怎樣領導新疆各族人民建設新新疆呢?毛澤東主席仰躺在椅子上,看著窗外那一片藍藍的天空,深深地思考著。

因為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區,在166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聚居著維吾爾、漢、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等47個民族。解放前,由於反動統治階級長期推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帝國主義列強為了侵略分裂中國,竭力挑撥新疆各民族之間關係,製造民族糾紛,造成新疆民族關係複雜,民族矛盾嚴重。

在那個時候,新疆人民生活在暗無天日的世界裏,他們時刻都期待著光明、期待著解放。所以解放後的新疆麵臨著很多艱巨的任務,新疆百業凋蔽,百廢待興,許多問題都亟待解決!

但不管怎麼樣,新中國和新疆駐軍不可以走以前的老路子,既然要建設一個新中國,就要走出和從前不同的新路子來。

但目前階段和解放後解決新疆問題的關鍵在哪裏呢?毛澤東主席關切新疆人民的命運,所以這些問題始終在他的腦海裏縈繞著,使他憂慮萬分。

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在研究分析後,決定:“解決新疆問題的關鍵是我黨和維族的緊密合作。”這就對解放新疆和建設新疆有了初步的指導性思想。

1949年10月23日,毛澤東起草的《中央關於新疆問題給彭德懷的電報》中再次強調說:人民解放軍隻有和維吾爾族(以及其他民族)建立兄弟般的關係,才有可能建設人民民主的新新疆。

事實上,新疆不是漢人為主的地方,那裏大部分都是少數民族,而維吾爾族則是新疆的主要民族,所以,搞好民族團結顯得十分必要,這也是進行各項工作的前提和基本保證。

果然,隨之而來的是:和平起義取得成功;人民解放軍勝利進軍新疆,新疆全境獲得解放;新疆的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之下,執行共同綱領的民族平等團結政策,根本上改變了民族關係,實行了民族平等、團結,建立了各族人民友愛合作的新關係。

這在新疆是開天辟地的大事,新時代的民族關係得到了全體新疆人民的盛讚,也得到了國際友人的美譽,而新疆人民更是堅決擁護中共中央的領導,為國家的繁榮發展一起努力著。

毛澤東又告誡全黨和全軍:“徹底解決民族問題,就要完全孤立民族反動派,沒有大批少數民族出身的共產主義幹部,是不可能的。”

在新疆少數民族中,由於受到蘇聯的長期影響,一些人到蘇聯學習,在新疆又經過一定時期的鬥爭,所以在少數民族中已有一些先進的共產主義分子,他們以前組織過共產主義者同盟,後又成立保衛和平民主同盟,因此,在新疆少數民族中建立共產黨的組織已有相當的基礎。

1949年10月15日,賽福鼎在北京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時,向中共中央寫了入黨申請書,並轉達其他同誌請求入黨的強烈願望。

1949年12月下旬,經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決定並報中央批準,首先吸收了賽福鼎·艾則孜(維吾爾族)等15名黨員。這15名黨員,包括7個民族,少數民族14人,其中維吾爾族8名。從1950年初開始,迪化市委和各區黨委、地委開始直接吸收黨員,截至1950年11月底,共發展黨員995名,其中絕大多數是“三區”革命的骨幹和進步組織的負責人。

為了培養少數民族幹部,毛澤東當時要求青海、甘肅、新疆、寧夏、陝西各省省委及一切有少數民族存在地方的地委,都應開辦少數民族幹部訓練班,要求新疆在三年內要培養出1萬名左右懂得政策又能聯係群眾的、忠實於人民利益的民族幹部。

根據毛澤東的這個要求,新疆分局立即著手開辦地方民族幹部訓練班,分局辦的第一期地方民族幹部訓練班於1950年4月初開學。王震在開學典禮上把地方民族幹部訓練班比喻為“製造人民幹部的工廠”。

地方民族幹部訓練班不僅新疆分局辦,區黨委、地委、縣委也辦。地方民族幹部訓練班的學員畢業後,參加各種社會改革實踐,在實踐中鍛煉,增長才幹,表現好的則吸收入黨入團。

新疆培養的第一代少數民族幹部很快成長起來,成為各級領導班子的骨幹。據1950年10月統計,全疆正副專員、縣長165人中,少數民族幹部為107人。

要解決民族問題,搞好民族團結,就必須為各族人民多辦好事。駐疆人民解放軍遵照毛主席關於你們到新疆去的主要任務是為各族人民多辦好事,發揚人民解放軍既是戰鬥隊,又是工作隊、生產隊的優良傳統,勝利地進行了剿匪平叛鬥爭,保護了人民生命財產,穩定了社會秩序;參加地方建黨、建政工作,結束了各族人民被壓迫被奴役的曆史,使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國家和社會的主人。

特別是駐疆人民解放軍,在王震領導下,響應毛澤東關於軍隊參加生產的號召,弘揚延安精神,開展大生產運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王震明確指出:我們不是與民爭食,相反地要助民求食,我們要以集體勞動、集體經濟的優越性,示範於新疆人民。王震從長遠的觀點出發,把軍隊屯墾看成建設邊疆,減輕新疆各族人民負擔,加強民族團結,鞏固西北邊疆的戰略措施。

部隊參加生產,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按1950年1月計算,要解決部隊19.3萬人全年的糧食問題,除本省調運2萬噸外,尚需從蘇聯進口2萬噸,每噸3000盧布,糧價和運費至少需要人民幣1620億元(舊幣)。由於部隊生產,6、7月間糧食開始自己供應,沒有再進口,為國家節省了一大筆錢。

同時省內調運糧食也減少了,減輕了各族人民的負擔。在國民黨統治時期,農民交的田賦和附加負擔是70餘萬石糧食,更沉重的負擔是還要出“公差”,南疆的群眾用小毛驢把軍隊的給養運到迪化,運到北疆,往返一次,少則一兩個月,多則要半年,因此,老百姓把出“公差”看成畏途。

到新疆解放後,由於部隊生產自給,1950年農民隻交了44萬石糧食,“公差”也免除了。這就是說,新疆的部隊增加了一倍,而群眾的負擔卻減少了將近一半。

駐新疆的人民解放軍,在新疆所做出的努力,讓新疆人民感覺到了新中國民族政策的優越性,而這和國民黨軍隊壓迫、掠奪人民是完全不同的。對此,毛澤東曾經高度評價說:我王震部入疆,尚且先用全力注意精打細算,自力更生,生產自給。現在他們已站穩腳跟,取得少數民族熱烈擁護。

為使少數民族真正當家做主,調動各少數民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進一步加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中央政府和新疆駐軍在堅持“慎重穩進”的方針下推行了民族區域自治。

1955年10月1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標誌著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係在新疆完全確立。

新疆五名政協代表不幸遇難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會議在北京成功召開。

當時由於南方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還沒有獲得解放,出席這次會議的少數民族代表團隻有兩個:一個是來自已經解放的內蒙古自治區的區政府代表團,一個是新疆“三區”革命政府代表團。

而新疆代表團的到來,卻遭遇了很多困難,甚至新疆五名政協代表不幸遇難。

1949年7月,有情報秘密傳到中共中央說,外國敵對勢力正在策劃讓新疆脫離中國版圖,獨立成為一個所謂的“東土耳其斯坦共和國”。

他們的具體步驟是:讓國民黨西北軍政長官公署長官馬步芳,副長官馬鴻逵、馬鴻賓,青海兵團司令馬繼援,寧夏兵團司令馬敦靜,合成一股,全部退至新疆,不再與解放軍爭奪西北其他城市,到新疆後與新疆獨立勢力合流,宣布獨立建國。

鑒於此,中共中央決定提前進軍新疆,同時,準備邀請新疆“三區”革命政府作為尚未解放的新疆全體人民的代表,參加全國政協會議,共商國是,讓外國勢力的陰謀不能得逞。

新疆“三區”是指新疆北部的伊犁、塔城、阿山三個地區。

早在1944年9月,這三個地區就通過武裝起義,擺脫了國民黨的統治,成立了革命臨時政府,建立了自己的軍隊——民族軍。

1945年9月,這三個地區完全處在革命臨時政府的控製之下,成為新疆省的解放區,區領導人是阿合買提江。

阿合買提江是新疆“三區”革命主要領導人之一。伊寧人,維吾爾族。

1936年考入莫斯科東方社會主義勞動大學。

1942年回國,因宣傳革命被捕入獄。

1945年10月作為“三區”臨時政府主要代表赴迪化(今烏魯木齊)與國民黨政府談判,簽訂《十一項和平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