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周報》第三期“反攻”專欄中,毛澤東發表文章,集中揭露國民黨右派與帝國主義的關係,指出其“替帝國主義做了適合其需要的種種工具”的實質。
在《政治周報》第五期上,毛澤東發表了文章,首先認為,右派的分離“是一種必然的現象,我們雖不必以此為喜,卻斷不是什麼不幸的事。”為什麼?循著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毛澤東提出了許多精彩的思想。
毛澤東首先指出,目前的國民革命既不同於歐美、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也不同於辛亥革命。歐美、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是資產階級一階級的革命,革命對象是國內封建貴族,目的是建立資產階級一階級統治的國家。辛亥革命,雖然其本質應該是反對國際帝國主義,但當時多數黨員還沒有看清這一點,革命的口號變成簡單的“排滿”,革命的隊伍是極其孤弱,因為當時還沒有有組織的工農群眾,還沒有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中國共產黨,中產階級甚至小地主階級成為同盟會的重要成份,現在的國民革命是現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國際上出現了蘇俄和被壓迫階級聯合的第三國際,國內有了共產黨和形成社會力量的工農階級,這種革命的性質是小資產階級、半無產階級、無產階級這三個階級合作的革命。革命的對象是國際帝國主義,革命的目標是建設一個革命民眾合作統治的國家,最終要消滅全世界的帝國主義,達到人類平等大同。這樣,毛澤東正確地指出了中國革命和一般資產階級革命的不同,提出了中國革命的動力、對象和前途。
接著,毛澤東著重分析了中國的資產階級。在這篇文章中,毛澤東把資產階級分為大資產階級和中產階級。這裏的中產階級,相當於他後來所指出的民族資產階級。毛澤東認為,“大資產階級是依附於帝國主義成了反革命勢力,中產階級是介於革命與反革命之間動搖不定。”中產階級中的左冀可以和工農、小資產階級合作革命,但人數很少。作為一個階級來說,中產階級、小地主、小銀行家及錢莊主、國貨商、華資工廠主,其欲望本來是要達到大資產階級的地位,隻是由於“帝國主義買辦階級和大地主官僚軍閥的壓迫使他們不能發展,故需要革命。”但他們的革命是“夢想前代西洋的民主革命”,“夢想由中產階級一階級領導,不要外援,欺抑工農的‘獨立’的革命”,“夢想其自身能夠於革命成功後發展成壯大的資產階級,建設一個階級獨裁的國家。”這樣,“他們革命的出發點,與其餘階級革命出發點完全不同:他們的革命是為了發財,其餘階級的革命是為了救苦。他們的革命是為了準備做新的壓迫階級,其餘階級的革命是為了要得到自己的解放並且使將來永無壓迫自己的人。”由此,毛澤東指出,代表中產階級的國民黨右派的分裂就是必然的了。他們對革命不免發生恐懼,不免如筍脫殼,紛紛分裂。尤其是現在,已經到了短兵相接的時候,一麵是帝國主義和大資產階級結成的反革命聯合戰線,一麵是工農小資產階級的革命聯合戰線。站在中間的中產階級的分裂,正是“基於他們的階級性。是基於現在特殊的時局。”這種假革命派留在國民黨內,不但無益而且有害。他們的分裂,他們的攻擊,“革命派將因此成功一個更大的團結”。這樣,毛澤東通過對國民黨右派的分析,正確地指出了中國資產階級的妥協性和革命的不徹底性。
在分析國民黨右派分裂的原因時,毛澤東還指出,在中國,中產階級想獨立地領導革命是不可能的。毛澤東從階級力量上說明了這個問題,指出,在4億中國人中,大資產階級至多占1\/400,中產階級隻占1\/100,其餘的都是小資產階級、半無產階級、無產階級,占9875%,約有3億九千五百萬。在這種情形下,“他們疑忌工農階級之興起,他們疑忌國內及國際無產階級政黨之援助,他們丟棄了群眾,丟棄了幫手,在20世紀半殖民地內外強力高壓的中國,決沒有做成革命的道理。”在革命和反革命兩大陣線中間,“中間派隻有兩條路走:或者向右跑入反革命派,或者向左跑入革命派,萬萬沒有第三條路。”這裏,毛澤東又進一步提出了資產階級不能擔當革命的領導階級的思想。
毛澤東的這些分析,可謂鞭辟入理,從根本上揭露了國民黨右派的廬山真麵目。曆史說明,毛澤東提出的這些問題,正是關於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