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毛澤東把他先前對中產階級的認識又推進了一步,鮮明地提出了中產階級兩麵性的思想。這一認識,在當時共產黨人中獨具特色,成為中國共產黨日後確立統一戰線中的又聯合又鬥爭方針的重要依據。
對小資產階級的分析,毛澤東的特點在於對小資產階級又作了三個層次的分析。這就把問題的討論引向了深入。毛澤東首先指出,小資產階級包括自耕農、小商人、手工業主、小知識階級,“這一個階級,在人數上,在階級性上,都值得大大注意。”接著,毛澤東從經濟地位出發分析了這個階級的三個不同部分。毛澤東形象地指出,第一部分是有餘錢剩米的。這種人“發財”觀念極重,雖不妄想發大財,卻總想爬上那中產階級地位。他們看見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財東,往往垂著一尺長的涎水。對於趙公元帥禮拜最勤。這種人膽子極小,他們怕官,也有點怕革命。這一小部分人在小資產階級中占少數,是小資產階級的右翼。第二部分是在經濟上大體可以自給的。他們總想發財,可趙公元帥總不讓他們發財。麵對帝國主義軍閥地主的壓迫,他們感到現在的世界已不是從前的世界。他們有點罵人了。罵洋人叫“洋鬼子”,罵軍閥叫“搶錢司令”,罵土豪劣紳叫“為富不仁”。他們對革命取中立的態度,但決不反對革命。這部分人數甚多,大概占小資產階級的一半。第三部分是每年虧本、生活下降的。這些人好些大概原先是所謂殷實人家,生活上的逐年下降,負債漸多,漸次過著淒涼的日子,使他們在精神上感覺的痛苦比一般人大,因而頗有革命的力量,這種人是小資產階級的左翼,人數約占小資產階級的40%。
毛澤東對小資產階級中這樣三個部分的分析,是形象而又深刻的。在當時共產黨人中也具有獨到之處。沒有對農村實際情況的深入了解,是決然不能作出這種具體劃分的。在這種分析基礎上,毛澤東進一步指出,這三部分人對革命的態度平時各不相同,但到革命潮流高漲時,不但左派參加革命,中派亦可以參加革命,即右派分子受了革命大潮的裹挾,也隻得附和革命。
半無產階級包括半自耕農、半益農、貧農、小手工業者、店員、小販等。毛澤東指出,半自耕農、半益農和貧農是農村中數量極大的群眾,“所謂農民問題,一大半就是他們的問題。”毛澤東這裏的半自耕農是指自己有少量土地,然仍須租種別人田地或者作工以資彌補的農民,半益農和貧農都是鄉村的佃農,而又以貧農最為困苦。“貧農既無充足的農具,又無流動的資本,肥料不足,田地歉收,送租之外,所得無幾。荒時暴月,向親友乞哀告憐,借得幾鬥幾升,敷衍三日五日。債務叢雜,如牛負重,乃農民之極艱苦者,極易接受革命的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