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維穀徐州城
徐州,地處河南、山東、江蘇和安徽四省交界,乃隴海、津浦兩幹線的十字樞紐,堪稱華東軍事要衝。曆史上,誰占據徐州誰就可向北虎視華北、山東,向南左右江淮河漢。《三國演義》中,劉玄德三讓徐州,曹操、袁紹、劉備、呂布等大戰徐州,都是從文學角度反映出此地乃兵家必奪!而古書則從軍事地理和軍事部署的角度指出,徐州“攻之基而非守之據,江南以江淮為險,故守江莫如守淮。”這道出了徐州是個既重要而又易攻難守的地區。
1948年,國共的中原決戰迫在眉睫,徐州的戰略地位再次突出,南京國防部麵臨一個是堅守徐州還是放棄徐州的戰略選擇。蔣介石喜愛讀書,也鼓勵部下刻苦攻讀,他對徐州的地理特點當然有較深的了解。徐州方圓百裏是一馬平川,向北沒有橫向的山脈丘陵可據守,而東西兩側的水係也多為北南走向,很難借以阻滯北攻之敵。蔣介石想,古人反複強調“守江必守淮”,毛澤東自幼博覽群書,他能忘了古人這些訓誡嗎?肯定不會。這場爭奪中,共軍是攻方,他們的方針已很明顯,就是要與國軍在徐州決戰,打贏了毛澤東好渡過長江,動搖江南根基。徐州確實守不得。況且,當年霸王敗走彭城,曆史教訓不可不忌呀。對,要早日放棄徐州,退守淮河與共軍決戰!
蔣介石的算盤打定,本該立即著手撤退。但是,軍人們的理智總難免被紛亂繁雜的因素所幹擾。如果作戰雙方同讀一部兵書,能得出相同的體會,並以相同的軍事行動去對抗,那麼世界上的戰爭不知會簡明多少倍!戰爭之所以令人眼花繚亂,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作戰雙方“同讀不同悟、同情不同行”,當然,沒有這些複雜現象,戰爭也會變成一個模樣,打得令人乏味。
蔣介石悟出徐州守不得,但在感情上卻舍不得即刻就撤,讓出徐州。他私下對心腹將領透出了這種心情:
“唉,國軍就這麼不戰而轉進淮河,勢必令徐州生靈塗炭,於政治、外交均極為不利,此事尚應再議一下,以權衡長遠。”
就這麼幾句話,活活地把時間拖下來了。老蔣曆來宣傳“讀一書可治天下”,“不讀書尤如瞎子處處走不通”。可如今大戰當前,書也讀了,理也通了,卻礙於情感遲遲不見諸於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