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先說主張老子先孔子生的一派話:
孔子世家:“南宮敬叔與孔子俱適周,問禮,蓋見老子雲。”——史記
曾子問“孔子曰:‘昔吾從老聃助葬於巷黨,及棊,日有食之,’”——禮記
莊子“孔子西藏書於周室,往見老聃。”“孔子南之沛,見老聃。”“陽子居南之沛,老聃西遊秦,邀於郊,至於梁而遇老子。”
清人閻若璩,根據“日食”二字,推算魯昭公二十四年夏五月乙末朔,已時、日食;斷定孔子適周,見老子,在昭公二十四年,孔子年三十四歲。但是昭公三十一年,也有一次日食;孔子入周所見的日食,不知是哪一次?
胡適說:“大概孔子見老子在三十四歲——孔子三十四歲。為西曆紀元前五一八年。——與四十一歲之間。——因孔子四十歲,為定公五年,合西曆紀元前五一一年,亦有一次日食。——老子比孔子至多不過大二十歲,老子當生於周靈王初年,當西曆紀元前五七〇年左右。”
經子解題亦說,“今觀老子書,其體甚古。——全體多作三四言韻語,乃未有散文前之韻文。——殷時女權實已不盛,老子全書皆稱頌女權,可見其學必始於殷前。禮記祭法,嚴父配天,實始於禹;則夏時男權已盛,老子之學,必始五帝時矣。蓋舊有此說,至老子乃誦出其文也”。——這番話,把老子的時代愈說愈遠了。但他能從母係製度,看出道家思想創立的最古時代,真見人所不見的地方。老子書中,尚無男女的稱呼,隻有牝牡雌雄母等名稱;如“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而貴食母”,“可以為天下母”,“知其雄,守其雌”,“牝常以靜勝牡”等句。
汪中——清時代人,在以前,研究道家思想的學者,對此老子孔子同時或孔子問禮於老聃的話,很少有人懷疑的。——說:“送葬而遇日食,然且以見星為嫌,止柩以聽變,其謹於禮也如此;至其書,則曰:‘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下殤之葬,稱引周召史逸,其尊信前哲也如是,而其書則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彼此乖違甚矣!”“周室既東,辛有入晉,司馬入秦,史角在魯;王官之族,或流於四方,列國之產,惟晉悼嚐仕於周,其他固無聞焉。況楚之於周,聲教中阻,又非魯鄭之比;且古之典籍舊聞,惟在瞽史。其人並世官宿望,羈旅無所置其身。本傳又雲:‘老子隱君子也。’身為王官,不可謂隱。”
梁啟超亦說“列傳中有老聃老萊子太史儋三個人,究竟誰是老子?列傳敘到年壽,多用‘或’字,究竟有多大高壽,老子究竟是人不是人?列傳說解為膠西王昂太傅,解為老子八代孫,孔安國為孔子十三代孫,又與解同時,一個八代,一個十三代,必須老子生在孔子以後若幹年,才合。又孔子嚐喜稱古之賢人,但論語中獨不見孔子稱美老聃之言。孟子墨子二家,愛攻擊反對派,何以孟墨二家的書上都不曾說及老子?老子說:‘六親不和有孝慈’‘民多利器,國家滋昏’。那樣激烈的話,不合於春秋時代的思潮。老子書中,又有‘偏將軍’‘上將軍’等的名稱,這是孔子以後的官製。又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的話;老子必是經過戰國時期長平之戰的”。——這是記錄大意。
我讀了汪中的話,卻得了與他相反的一種理解:汪中第一段的話,說從老子送葬的行為上看,是很敬天的,很守禮的,但他書上卻十分反對禮教,十分反對聖人。我以為這正是老子精神的實現。老子因為信天道,所以敬天;人與天地,同為道所化生,人是受大自然的支配,這大自然忽然有日食的變象,人將有不測的禍患,——這是天文學未發明以前的天道思想。——怎能不畏?怎能不敬?他所畏敬的,是天的本體,是大自然的原動力,不是人造的禮教;人造的禮教,是人類自私自利主觀思想所產生的。愈講人造的禮教,而離天道卻愈遠,自然的天機愈斫傷;投機弄巧,人情愈薄,世道愈險,所以老子說:“亂之首”。且人既同為天道所化生,一律平等;人既無法救濟人,人亦不能主宰人,所以人類隻須求平等發展,平等享用,而世界便有實現天道的一天,本用不到聖人,且亦無能為聖人的。所謂聖人者,無非是神奸巨憝,投機弄巧而已!是一般忠厚平民的蟊賊!所以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至於他第二段的話,又是把觀察點完全錯誤了。他所說王官,正是一班抱殘守缺,不學無術的胥吏,他如何能當得“哲學家”三個字的尊號?再進一步說,老子的思想,正因這班不學無術的軍閥政客造成了恐怖的環境,逼迫他發生這救濟環境的天道思想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