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梁啟超的話,已有張煦駁他的話。——見梁任公提訴老子時代問題一案判決書中。——他大意說:史記原文因疑惑的口氣,不能決定確是一人,意思甚是明顯,老子之賢,大概因其年高,但至多亦不過百歲左右。因其遺傳性,子孫大都長壽,老子八代孫,與孔子十三代孫同時在世,又屬可能。至論語不見有孔子稱美老子之文,但論語有魯論齊論古論之分;齊論多問王知道二篇,今已失去,安知孔子稱美老子之言,不適在所失之二篇中乎?孔子既問禮於老子,稱老子為“猶龍”,孟子為儒家之嫡係,決不能反對孔子所讚許之人;而墨子之學,又多本於老子。如墨學兼愛,即為老子學之慈;墨學節用,即為老學之儉。墨子在天道範圍以內實行人治,故與老子不衝突;老子非一人之書,“偏將軍”“上將軍”之稱,亦許為後人補入。至於老子經遇長平之戰,更不足為據:春秋之世,何處何地無戰事?何必長平?

總結上麵二說,當以第一說比較為可靠;且依思想範圍發生之次序,天道思想,發生在倫理思想以前,其勢較順。生民之初,隻知有天;他思想的對象,便是天道。梁啟超也說:“吾先民以為宇宙間有自然之大理法,凡為人類所當率循者;而此法理,實天之所命。”這實在是哲學由宗教蛻分的初步發展所必由的途徑。

老子的生死問題,也有兩種說法:一,是說老子長壽;一,是說老子不死。

第一,老子長壽說:

神仙傳:“生而皓首,故稱老子。”

高士傳:“以其年老,故號其書為老子。”

史記:“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者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神仙高士兩傳,都不可靠,因他是脫胎於史記的;而史記卻故意將老子說成長壽,因欲附會說成老子太史儋老萊子三人為一人。實在,老子既以“自隱為務”,在社會上不願表露顯著的事跡,他的年紀,本來不容易考證;但便是這長壽的一念,已足以附會成後世專講修養之道而有餘。

第二,老子不死說,是根據於史記“莫知其所終”一句話。又說老子入關仙去,至今道院中,還掛著老君騎青牛的像。老子思想,自有修煉家的附會,而他的真精神,使永遠不能表現出來。老子的價值,也因之一落千丈!——四庫目錄,道家思想,列入最後。——其實,人無不死,老子也是一個人,如何能不死?莊子養生主篇中,明明說:“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便是這一句,我們已很可以打破老子不死的迷信了。因為莊子這段文字,決非後人所能假托。胡適之也說:“老子即享高壽,至多不過活了九十多歲”。我們不能因老子講天道,便斷定他壽至二百餘歲,或竟說他不死;這都是鄙夫俗子,貪生怕死之徒,曲說誤解成的。其實老子的天道,是純任自然;他非但不要修養修煉,——因為這種都是有為,都是不自然。——老子更要打破生死關頭,是超出乎生死的。——看不破生死的人,才講修煉。——老子說: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他看得生死隻是一種出入,隻是一種天道自然的變化,況且拿死比生,死是永久的,生是暫時的,永久的便是真,暫時的便是假,所以說生的時間,隻占據死的時間的十分之三。不但是這樣,便是人在生存的時候,肉體中也有占十分之三的死機,又因人有欲望,有私心,有長生不老成佛成仙的私欲在內心衝動,因這衝動,便殫心竭慮,勞神費力的去爭求,無形中反而傷害了身心,自尋死地,這是人造的死機,又占據了生命線上十分之三的路程。所以人不但在未生以前,既死以後,被死占據了完全的長時間去,便是為這一刹那肉體生存的時間中,也被天造人造的死機占據了十分之六的時間去。這生存豈不是很暫時而偶然的嗎?人在這暫時的生存時間中,還要犧牲他的生命,在修仙成佛的妄想中,這是生生之念太厚的大病!

你看老子既不讚生生之厚了,他豈肯再講究修煉長生的邪說?後世成仙成佛的話,真是鬼話!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