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 三

現在再說老子的思想:我們如今研究老子思想的唯一根據,便是所謂道德經。這道德經是否即是史記列傳中所說的“上下篇言道德之意”?我們看他書中辭意,有重複的地方,思想有出入的地方,多少總有經後人改竄補充過的痕跡。且細讀他書中辭句,有“古者”,“昔者”等引伸前人思想語言的辭氣;從這一點看,也許可以說道家的思想發生在老子以前,而由老子集其大成。道德經的體裁頗像宋儒的語錄。今人雖拿他勉強分上下卷,又分八十一章,但有一章中包含著幾個獨立思想的,有數章聯合,成一個思想係統的,這顯然當初是筆記冊子,後人拿他看得過分尊重,硬拿他分成章節,又分成上下卷,又加上道德經的名稱。——這多麼機械!多麼不自然啊!

在漢朝以前,原沒有“經”字的名稱,經子解題說:

“自漢以後,特尊儒學,乃自諸子書中提出儒家之書而稱之曰經”。

後來各尊其所尊,道家因尊老子而尊老子所寫的筆記為道德經;推而至於墨子稱墨經,莊子稱南華經,中古佛學入中國,佛徒尊稱佛家的書為經典。——如金剛經心經等。

道德經,是三五言有韻的文字,——是散文以前的韻文。因此,頗有人疑他與詩經同站在一個時代背景上的。我們讀:

詩經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獾兮?

老子——天之道,損有餘以奉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不狩不獵的人,庭有懸獾,這豈不是奉有餘?坎坎伐檀的人,反置河幹,這豈不是損不足?——即此一點亦可以證明老子確是生在孔子以前時代的人。

老子的思想,主張絕對自然,頗與西方的自然哲學Nature符合。自然哲學,是說明物質存在之總和及根本;老子也要追溯天地萬物的總和及他的根本,所以說“眾妙之門”“天地根”。但自然哲學,每產生於不自然的環境中。老子生在春秋時期,眼看著人欲橫流,天道滅絕。這環境何等的不自然?我們從老子的文字思想中,隨處可以看見時代的罪惡,最大的,便是當時的政府。所以老子說:“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這對於現政府表示反抗的色彩何等濃重?而當時社會所表現的不平等的環境,便也可想而知了。當時政府以人民為魚肉,隻知貪贓枉法,爭城奪地;人民的生命,等於螻蟻,朝不保暮。正如詩經中所說的:“知我如此,不如無生!”

社會因受不良政府的影響,民心日趨於陰惡;隻知取巧圖利,人人都把人道的本義忘了。所以老子說:“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張。盜賊多有。”“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稅重,農商便受困,穀價物價飛漲,人民一方受生活逼迫,一方因生計艱難,便鋌而走險,流為盜賊;一部份人,憑著他的智巧,去造成奇物淫風,求一時的生活。人民風俗,便被他引誘得日趨奢侈,奸詐百出,法令也因之日繁,而犯法的也愈多,成了一個腐爛社會,成了不可收拾的現狀。

這些話,都是老子對於當時政治社會兩方麵的直覺觀念。直覺是不用思想的,所以還不是老子的思想。他生在亂世,深受亂世的痛苦,時時渴望和平無事;一般人心,也都祈求和平。和平,先要人人不貪不爭,要息事,息事才可以寧人。因此,他悟到清靜無為,是政治的極軌。他說:

治大國,若烹小鮮。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聖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他又從政治悟到做人,亦當以清靜無為為人道之極軌。老子說:

大道廢,有仁義;智惠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這還是老子的直覺,這裏麵沒有什麼高深的哲理可說。但老子的哲學思想,也便從這些直覺上產生出來的。胡適之說:“最初的哲學思想,全是當時社會政治的現狀所喚起的反動”,這便對了。

老子被社會政治現狀所喚起的反動是什麼呢?他便是一個“無”字的哲學。他認人類萬物,以及宇宙,都有最大的一個原動力,以及共通的一個本性:是永古不滅的,無微不至的,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可反抗,不可言說,超出於一切有形質無形質有生命無生命以外,而能化生一切有形質無形質有生命無生命的一個總體。宇宙內外,惟無的時間最久,也惟無的形體最大;所以惟無能生有,有仍還於無。無是真的,有是假的;無是主動,有是被動。這個無,便是西方哲學所說的“大自然”——超宇宙體力以外的。——這個無,便是老子的“本體論”。——英文稱Oontology又稱實證論是研究實在的終極本性的一種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