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吾聞夫子之三言,未之能行也。夫子見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夫子見人有善,若己有之,是夫子之不爭也。聞善必躬親行之,然後道之,是夫子之能勞也。夫子之能勞也,夫子之不爭也,夫子之易事也,吾學夫子之三言而未能行。”
孔子曰:“回,若有君子之道四:強於行己,弱於受諫,怵於得祿,慎於持身。”
仲尼曰:“史魷有君子之道三,不仕而敬上,不祀而敬鬼,直能曲於人。”
孔子曰:“丘死之後,商也日益,賜也日損。商也好與賢已者處,賜也好說不如己者。”
孔子將行,無蓋。弟子曰:“子夏有蓋,可以行。”孔子曰:“商之為人也,甚短於財。吾聞與人交者推其長者,違其短者,故能久長矣。”
子路行,辭於仲尼,曰:“敢問新交取親若何?言寡可行若河?長為善士而無犯若何?”仲尼曰:“新交取親,其忠乎?言寡可行,其信乎?長為善士而無犯,其禮乎?”
子路將行,辭於仲尼,曰:“贈汝以車乎?以言乎?”子路曰:“請以言。”仲尼曰:“不強不遠,不勞無功,不忠無親,不信無複,不恭無禮。慎此五者,可以長久矣。”
曾子從孔子於齊,齊景公以下卿禮聘曾子,曾子固辭。將行,晏子送之,曰:“吾聞君子贈人以財,不若以言。今乎蘭本三年,湛之以鹿醢,既成,則易以匹馬。非蘭本美也,願子詳其所湛,既得所湛,亦求所湛。吾聞君子居必擇處,遊必擇士。居必擇處,所以求士也。遊必擇士,所以修道也。吾聞反常移性者欲也,故不可不慎也。”
孔子曰:“中人之情,有餘則侈,不足則儉,無禁則淫,無度則失,縱欲則敗。飲食有量,衣服有節,宮室有度,畜聚有數,車器有限,以防亂之源也。故夫度量不可不明也,善欲不可不聽也。”
孔子曰:“巧而好度必工,勇而好同必勝,知而好謀必成。愚者反是。夫處重擅寵,專事妬賢,愚者之情也。誌驕傲而輕舊怨。是以尊位則必危,任重則必崩,擅寵則必辱。”
孔子曰:“鞭樸之子,不從父之教;刑戮之民,不從君之政。言疾之難行。故君子不急斷,不意使,以為亂源。”
孔子曰:“終日言,不遺己之憂,終日行,不遺己之患,唯智者有之。故恐懼所以除患也,恭敬所以越難也。終身為之,一言敗之,可不慎乎?”
孔子曰:“以富貴為人下者,何人不與。以富貴敬愛人者,何人不親。眾言不逆,可謂知言矣。眾響之,可謂知時矣。”
孔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貧而不可得也。貴而能貴人者,欲賤而不可得也。達而能達人者,欲窮而不可得也。”
促尼曰:“非其地而樹之,不生也;非其人而語之,弗聽也。得其人,如聚沙而雨之;非其人,如聚聾而鼓之。”
孔子曰:“船非水不可行。水入船中,則其沒也。故曰君子不可不嚴也,小人不可不閑也。”
孔子曰:“依賢固不困,依富固不窮,馬趼折而複行者何?以輔足眾也。”
孔子曰:“不知其子,視其所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又曰:“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故曰丹之所藏者赤,烏之所藏者黑。君子慎其藏。”
子貢問曰:“君子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與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義;淺者流行,深者不測,似智;其赴百仞之穀不疑,似勇;綽弱而微達,似察;受惡不讓,似貞;包蒙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主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萬折必東,似意;是以君子見大水觀焉爾也。”
夫智者何以樂水也?曰:“泉源潰潰,不釋晝夜,其似力者。循理而行,不遺小間,其似持平者。動而下之,其似有禮者。赴千仞之壑而不疑,其似勇者。障防而清,其似知命者。不清以入,鮮潔而出,其似善化者。眾人取乎品類,以正萬物,得之則生,失之則死,其似有德者。淑淑淵淵,深不可測,其似聖者。通潤天地之間,國家以成。是知之所以樂水也。”《詩》雲:“思樂泮水,薄采其茆。魯侯戾止,在泮飲酒。”樂水之謂也。
夫仁者何以樂山也?曰:“夫山巃嵸 ,萬民之所觀仰。草木生焉,眾物立焉,飛禽萃焉,走獸休焉,寶藏殖焉,奇夫息焉,育群物而不倦焉,四方並取而不限焉。出雲風,通氣於天地之間,國家以成。是仁者之所以樂山也。”《詩》曰:“太山岩岩,魯侯是瞻。”樂山之謂矣。
玉有六美,君子貴之。望之溫潤,近之栗理,聲近徐而聞遠,折而不撓,闕而不荏,廉而不劌,有瑕必示之於外,是以貴之。望之溫潤者,君子比德焉;近之栗理者,君子比智焉;聲近徐而聞遠者,君子比義焉;折而不撓,闕而不荏者,君子比勇焉;廉而不劌者,君子比仁焉;有瑕必見之於外者,君子比情焉。
道吾問之夫子:“多所知無所知,其身孰善者乎?”對曰:“無知者死人屬也,雖不死,累人者必眾甚矣。然多所知者,好其用心也,多所知者出於利人即善矣,出於害人即不善也。”道吾曰:“善哉!”
越石父曰:“不肖人自賢也,愚者自多也。佞人者皆莫能相其心,口以出之,又謂人勿言也。譬之猶渴而穿井,臨難而後鑄兵,雖疾從而不及也。”
夫臨財忘貧,臨生忘死,可以遠罪矣。夫君子愛口,孔雀愛羽,虎豹愛爪,此皆所以治身法也。上交者不失其祿,下交者不離於患。是以君子擇人與交,農人擇田而田。君子樹人,農夫樹田。田者擇種而種之,豐年必得粟;士擇人而樹之,豐時必得祿矣。
天下失道,而後仁義生焉;國家不治,而後孝子生焉;民爭不分,而後慈惠生焉;道逆時反,而反權謀生焉。
凡善之生也,皆學之所由。一室之中,必有主道焉,父母之謂也。故君正則百姓治,父母正則子孫孝慈。是以孔子家兒不知罵,曾子家兒不知路。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
夫仁者好合人,不仁者好離人。故君子居人間則治,小人居人間則亂。君子欲和人,譬猶水火不相能然也,而鼎在其間,水火不亂,乃和百味。是以君子不可不慎擇人在其間。
齊景公問晏子曰:“寡人自以坐地,二三子皆坐地,吾子獨搴草而坐之,何也?”晏子對曰:“嬰聞之,唯喪與獄坐於地。今不敢以喪獄之事侍於君矣。”
齊高廷問於孔子曰:“廷不曠山,不直地,衣蓑,提執,精氣以問事君之道,願夫子告之。”孔子曰:“貞以幹之,敬以輔之。待人無倦。見君子則舉之,見小人則退之。去爾惡心,而忠與之。敏其行,修其禮,千裏之外,親如兄弟;若行不敏,禮不合,對門不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