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苑卷第十九(1 / 3)

說苑卷第十九 修 文

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夫功成製禮,治定作樂。禮樂者,行化之大者也。孔子曰:“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是故聖王修禮文,設庠序,陳錘鼓。天子辟雍,諸侯泮宮,所以行德化。《詩》雲:“鎬京辟雍,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

積恩為愛,積愛為仁,積仁為靈。靈台之所以為靈者,積仁也。神靈者,天地之本,而為萬物之始也。是故文王始接民以仁,而天下莫不仁焉。文德之至也。德不至,則不能文。

商者,常也。常者,質。質主天。夏者,大也。大者,文也。文主地。故王者一商一夏,再而複者也。正色,三而複者也。味尚甘,聲尚宮,一而複者。故三王術如循環。故夏後氏教以忠,而君子忠矣,小人之失野。救野莫如敬,故殷人教以敬,而君子敬矣,小人之失鬼。救鬼莫如文,故周人教以文,而君子文矣,小人之失薄。救薄莫如忠。故聖人之與聖也,如矩之三雜,規之三雜。周則又始,窮則反本也。《詩》曰:“雕琢其章,金玉其相。”言文質美也。

傳曰:“觸情從欲,謂之禽獸。苟可而行,謂之野人。安故重遷,謂之眾庶。辨然否,通古今之道,謂之士。進賢達能,謂之大夫。敬上愛下,謂之諸侯。天覆地載,謂之天子。是故土服黼,大夫黼,諸侯火,天子山龍。德彌盛者文彌縟,中彌理者文彌章也。”

《詩》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傳曰:“君子者,無所不宜也。是故 冕厲戒,立於廟堂之上,有司執事,無不敬者;斬衰裳苴絰杖,立於喪次,賓客吊唁,無不哀者;被甲纓胄,立於桴鼓之間,士卒莫不勇者。故仁足以懷百姓,勇足以安危國,信足以結諸侯,強足以拒患難,威足以率三軍。故曰:為左亦宜,為右亦宜,為君子無不宜者。此之謂也。”

齊景公登射,晏子修禮而待。公曰:“選射之禮,寡人厭之矣。吾欲得天下勇士,與之圖國。”晏子對曰:“君子無禮,是庶人也。庶人無禮,是禽獸也。夫臣勇多則弑其君,子力多則弑其長。然而不敢者,惟禮之謂也。禮者,所以禦民也;轡者,所以禦馬也。無禮而能治國家者,嬰未之聞也。”景公曰:“善。”乃飭射更席,以為上客,終日問禮。

《書》曰:“五事:一曰貌。”貌者,男子之所以恭敬,婦卜之所以姣好也。行步中矩,折旋中規。立則磬折,拱則抱鼓。其以入君朝,尊以嚴;其以入宗廟,敬以忠;其以入鄉曲,和以順;其以入州裏族黨之中,和以親。《詩》曰:“溫溫恭人,惟德之基。”孔子曰:“恭近於禮,遠恥辱也。”

衣服容貌者,所以悅目也。聲音應對者,所以悅耳也。嗜欲好惡者,所以悅心也。君子衣服中,容貌得,則民之目悅矣。言語順,應對給,則民之耳悅矣。就仁去不仁,則民之心悅矣。三者存乎心,暢乎體,形乎動靜,雖不在位,謂之素行。故忠心好善,而曰新之。獨居樂德,內悅而形。《詩》曰:“何其處也?必有與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惟有以者為能長生久視,而無累於物也。

知天道者冠鈢,知地道者履蹺,能治煩決亂者佩觿,能射禦者佩 ,能正三軍者搢笏。衣必荷規而承矩,負繩而準下。故君子衣服中而容貌得,接其服而象其德。故望玉貌而行能有所定矣。《詩》曰:“芄藺之枝,童子佩觿。”說行能者也。

冠者,所以別成人也。修德束躬,以自申飭,所以檢其邪心,守其正意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禮加冠,以厲其心。故君子成人必冠帶以行事,棄幼少嬉戲惰慢之心,而衎衎於進德修業之誌。是故服不成象,而內心不變。內心修德,外被禮文,所以成顯令之名也。是故皮弁素積,百王不易。既以修德,又以正容。孔子曰:“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不亦威而不猛乎?”

成王將冠,周公使祝雍祝王,曰:“達而勿多也。”祝雍曰:“使王近於民,遠於佞,嗇於時,惠於財,任賢使能。於此始成之時,祝辭四加而後退。”

公冠,自以為主,卿為賓,饗之以三獻之禮,公始加玄端與皮弁,皆必朝服玄冕,四加。諸侯太子、庶子冠,公為主,其禮與士同。冠於祖廟,曰:“令月吉日,加子元服,去爾幼誌,順爾成德。”冠禮:十九見正而冠,古之通禮也。

“夏,公如齊逆女。”“何以書?親迎禮也。”其禮奈何?

曰:諸侯以屨二兩加琮,大夫、庶人以屨二兩加束修二。曰:“某國寡小君,使寡人奉不珍之琮,不珍之履,禮夫人貞女。”

夫人曰:“有幽室數辱之產,未諭至傅母之教,得承執衣裳之事,敢不敬拜祝。”祝答拜。夫人受琮,取一兩屨以履女,正笄,衣裳,而命之曰:“往矣,善事爾舅姑,以順為宮室,無二爾心,無敢回也。”女拜,乃親引其手,授夫乎戶。夫引手出戶。夫行,女從,拜辭父於堂,拜諸母於大門。夫先升輿執轡,女乃升輿。轂三轉,然後夫下,先行。

大夫、士、庶人,稱其父,曰:“某之師父,某之友,使某執不珍之屨,不珍之束修,敢不敬禮某氏貞女。”母曰:“有草茅之產,未習於織紡紝績之事,得奉執箕帚之事,敢不敬拜。”

《春秋》曰:“壬申,公薨於高寢。”傳曰:“高寢者何?正寢也。曷為或言高寢,或言路寢?曰:諸侯正寢三:一曰高寢,二曰左路寢,三曰右路寢。高寢者,始封君之寢也。二路寢者,繼體之君寢也。其二何?曰:子不居父之寢,故二寢。繼體君世世不可居高祖之寢,故有高寢。名曰高也。路寢其立奈何?高寢立中,路寢立左右。”《春秋》曰:“天王入於成周。”傳曰:“成周者何?東周也。”然則天子之寢奈何?曰:亦三。承明繼體守文之君之寢,曰左右之路寢。謂之‘承明’何?曰:承乎明堂之後者也。故天子諸侯三寢立而名實正,父子之義章,尊卑之事別,大小之德異矣。

天子以鬯為贄。鬯者,百草之本也。上暢於天,下暢於地,無所不暢,故天子以鬯為贄。

諸侯以圭為贄。圭者,玉也。薄而不撓,廉而不剛。有瑕於中,必見於外。故諸侯以玉為贄。

卿以羔為贄。羔者,羊也。羊群而不黨,故卿以為贄。

大夫以雁為贄。雁者,行列有長幼之禮,故大夫以為贄士以雉為贄。

雉者,不可指食籠狎而服之,故士以雉為贄。

庶人以鶩為贄。鶩者,鶩鶩也。鶩鶩無他心,故庶人以鶩為贄。

贄者,所以質也。

諸侯三年一貢士。士,一適謂之好德,再適謂之尊賢,三適謂之有功。有功者天子一賜以輿服弓矢,再賜以鬯,三賜以虎賁百人,號曰命諸侯。命諸侯者,鄰國有臣弑其君,孽弑其宗,雖不請乎天子,而征之可也。已征而歸其地於天子。

諸侯貢士,一不適謂之過,再不適謂之傲,三不適謂之誣。誣者,天子黜之。一黜以爵,再黜以地,三黜而地畢。

諸侯有不貢士,謂之不率正。不率正者,天了黜之。一黜以爵,再黜以地,三黜而地畢。然後天子比年秩官之無文者而黜之,以諸侯之所貢士代之。《詩》雲:“濟濟多士,文王以寧。”此之謂也。

古者必有命民,命民能敬長憐孤,取舍好讓,居事力者,命於其君。命然後得乘飾輿駢馬。未得命者不得乘,乘者皆有罰。故其民雖有餘財侈物,而無仁義功德,則無所用其餘財侈物。故其民皆興仁義而賤財利。賤財利則不爭;不爭則強不淩弱,眾不暴寡。是唐虞所以興象刑而民莫敢犯法,而亂斯止矣。《詩》雲:“告爾人民,謹爾侯度,用戒不虞。”此之謂也。

天子曰巡狩,諸侯曰述職。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述職者,述其所職也。春省耕,助不給也;秋省斂,助不足也。天子五年一巡狩。歲二月,東巡狩,至於東嶽,柴,而望祀山川,見諸侯,問百年者,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命市納賈以觀民之所好惡,誌淫好僻者。命典禮,考時月,定日,同律禮樂製度衣服,正之。山川神祇有不舉者為不敬,不敬者君黜以爵。宗廟有不順者為不孝,不孝者君削其地。有功澤於民者,然後加地。入其境,土地辟除,敬老尊賢,則有慶,益其地。入其境,土地荒穢,遺老失賢,掊克在位,則有讓,削其地。一不朝者黜其爵,再不朝者黜其地,三不朝者以六師移之。歲五月,南巡狩,至於南嶽,如東巡狩之禮。歲八月,西巡狩,至於西嶽,如南巡狩之禮。歲十一月,北巡狩,至於北嶽,如西巡狩之禮。歸格於祖禰,用特。

《春秋》曰:“正月,公狩於郎。”傳曰:“春曰苗,秋曰蒐,冬曰狩。”苗者奈何?“苗者,毛也。”取之不圍澤,不掩群。取禽不麛卵,不殺孕重者。秋蒐者,不殺小麛及孕重者。冬狩畢取之。百姓皆出,不失其馳,不抵禽,不詭遇,逐不出防,此苗、蒐、狩之義也。故苗、蒐、狩之禮,簡其戎事也。故苗者,毛取之。蒐者,搜索之。狩者,守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