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大師自撰八不道人傳,及成時續傳錄寫。複檢宗論中諸文增改,並參考別行諸疏序跋補訂焉。己未,居錢塘,初稿。辛酉,掩室永嘉,改纂。乙亥,住溫陵月台再治。老病纏綿,精力頹弊,未能詳密校理,殊自恧也。
年譜諸文,雖有撮略,或加潤飾,但悉有所據。若述私意,則寫雙行小字,上冠案字,以區別也。
明萬曆二十七年己亥 一歲
是年五月三日亥時,大師生。
俗姓鍾,名際明。又名聲,字振之。先世汴梁人,始祖南渡,在古吳木瀆。父名之鳳,字岐仲。母金氏,名大蓮。以父持白衣大悲咒十年,夢大士送子而生。時父母皆年四十。
庚子 二歲
辛醜 三歲
壬寅 四歲
癸卯 五歲
甲辰 六歲
乙巳 七歲
始茹素。己巳,大師禮大悲銅殿偈,有雲:“我幼持齋甚嚴肅,夢感大士曾相召。”
丙午 八歲
丁未 九歲
戊申 十歲
己酉 十一歲
庚戌 十二歲
就外傅,聞聖學,即以千古道脈為任,囂囂自得。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於居敬慎獨之功,致知格物之要,深究之。開腪酒,作論數十篇,辟異端,夢與孔顏晤言。
辛亥 十三歲
壬子 十四歲
癸醜 十五歲
甲寅 十六歲
乙卯 十七歲
閱《自知錄序》,及《竹窗隨筆》,乃不謗佛。取所著辟佛論焚之。
丙辰 十八歲
丁巳 十九歲
戊午 二十歲
詮論語顏淵問仁章,竊疑天下歸仁語。苦參力討,廢寢忘餐者三晝夜,忽然大悟,頓見孔顏心學。
冬十一月初五日喪父,享年五十九。聞地藏本願,發出世心。庚午,大師《結壇水齋持大悲咒願文》,有雲:“七歲斷肉,未知出世正因。十二學儒,乃造謗法重業。賴善根未絕,每潛轉默移。一觸念於自知之序,次旋意於寂感之譚。禮藥師妙典,知佛與神殊。聞地藏昔因,知道從孝積。既懷喪父之哀,複切延慈之想。書慈悲懺法,矢誌屍羅,聽大佛頂經,決思離俗。”
己未 二十一歲
至星家問母壽,言六十二三必有節限。遂於佛前立深誓。唯願減我算,薄我功名,必冀母臻上壽。
庚申 二十二歲
專誌念佛,盡焚窗稿二千餘篇。
天啟元年辛酉 二十三歲
聽大佛頂經,謂“世界在空,空生大覺”。遂疑何故有此大覺,致為空界張本,悶絕無措。但昏散最重,功夫不能成片。因決意出家,體究大事。七月三十日,撰《四十八願願文》。時名《大朗優婆塞》。
壬戌 二十四歲
夢禮憨山大師,哭恨緣慳,相見太晚。師雲:“此是苦果,應知苦因。”語未竟,遽請曰:“弟子誌求上乘,不願聞四諦法。”師雲:“且喜居士有向上誌,雖然不能如黃檗臨濟,但可如岩頭德山。”心又未足。擬再問,觸聲而醒。因思古人安有高下,夢想妄分別耳。
一月中,三夢憨師。師往曹溪,不能遠從。乃從雪嶺峻師剃度,命名智旭。雪師憨翁門人也。
案:大師字蕅益,又字素華,當時諸緇素撰述中,多稱素華也。將出家,先發三願,一、未證無生法忍,不收徒眾。二、不登高座。三、寧凍餓死,不誦經禮懺及化緣,以資身口。又發三拌:拌得餓死,拌得凍死,拌得與人欺死。
將出家,與叔言別詩雲:“世變不可測,此心千古然,無限他山意,丁寧不在言。”
大師出家時,母舅謂曰:“法師世諦流布,吾甥決不屑為,將必為善知識乎。”大師曰:“佛且不為,況其他也。”舅曰:“既爾,何用出家?”大師曰:“隻要複我本來麵目。”舅乃歎善。夏、秋作務雲棲,聞古德法師講唯識論,一聽了了,疑與佛頂宗旨矛盾。請問。師雲:“性相二宗,不許和會。”甚怪之,佛法豈有二歧耶?一日,問古師雲:“不怕念起,隻怕覺遲,且如中陰入胎,念起受生,縱令速覺,如何得脫?”師雲:“汝今入胎也未?”大師微笑。師雲:“入胎了也。”大師無語。師雲:“汝謂隻今此身果從受胎時得來者耶?”大師流汗浹背,不能分曉。竟往徑山坐禪。始受一食法。
此時即與新伊法主相識,爾後為忘年交,幾三十年,自庚午歲始,每一聚首,輒曉夜盤桓佛法弗置。學人從大師遊者,皆令稟沙彌戒於法主。
初出家時,剃度師令作務三年,其時急要工夫成片,不曾依訓。始意工夫成片,仍可作務,後以聲譽日隆,竟無處討得務單。
癸亥 二十五歲
是春拜見幽溪尊者,時正墮禪病,未領片益。
大師坐禪徑山。至夏,逼拶功極,身心世界忽皆消殞。因知此身從無始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但是堅固妄想所現之影。刹那刹那,念念不住,的確非從父母生也。從此性相二宗,一齊透徹。知其本無矛盾,但是交光邪說大誤人耳。是時一切經論,一切公案無不現前。旋自覺悟,解發非為聖證,故絕不語一人。久之,則胸次空空,不複留一字腳矣。
秋,住靜天台。臘月初八日,從天台躡冰冒雪,至杭州雲棲。苦到懇古德賢法師為阿闍梨,向蓮池和尚像前,頂受四分戒本。
甲子 二十六歲
正月三日,於三寶前,燃香刺血,寄母書。勸母勿事勞心,惟努力念佛,求出輪回。
十二月廿一日,重到雲棲,受菩薩戒。後一日,撰《受菩薩戒誓文》。
大師甫受菩薩戒,發心看律藏。闍梨古德師試曰:“汝已受大,何更習小?”對曰:“重樓四級,上級既造,下級可廢耶?”師曰:“身既到上層,目豈緣下級?”對曰:“雖升他化,佛元不離寂場。”
乙醜 二十七歲
是春,就古吳閱律藏一遍,方知舉世積訛。四旬餘,錄出《毗尼事義要略》一本。僅百餘紙。此後仍一心究宗乘。
同二三法友結夏。
寄剃度師雪嶺及闍梨古德師書。痛陳像季正法衰替,戒律不明。詞至懇切。
乙醜、丙寅兩夏,為二三友人逼演大佛項要義二遍。實多會心,願事闡發,以誌在宗乘,未暇筆述。
丙寅 二十八歲
母病篤。四刲肱不救。痛切肺肝。
六月初一日,母亡。享年六十七。大師賦四念處以寫哀。
葬事畢。焚棄筆硯,矢往深山。道友鑒空、如寧留掩關於吳江之鬆陵。關中大病,乃以參禪工夫,求生淨土。
丁卯 二十九歲
崇禎元年戊辰 三十歲
是春出關,朝南海,覲洛伽山,將往終南。遇道友雪航檝公,願傳律學,留住龍居。是夏,第二次閱律藏一遍,始成《毗尼事義集要》四本及《梵室偶談》。
是年,在龍居閱藏,於一夏中,僅閱千卷。夏初遇惺穀師,乃訂交焉。時惺穀師尚未剃染。仲冬,又獲交歸一師。於是二友最得交修之益,同結冬。
刺舌血書大乘經律。撰《刺血書經願文》,及《書佛名經回向文》。
過槜李東塔,見人上堂,有感。賦偈雲:“樹杪聲聲泣露哀,岸舟魚背漫相猜,宗乘頓逐東流下,觸目難禁淚滿腮。”“一滴狐涎徹體腥,當陽鴉立法王庭,卻慚普眼能弘護,猶使天人掩耳聽。”“聾人聽曲啞人歌,跛躄相將共伐柯,今日已成冥暗界,不知向後又如何。”
己巳 三十一歲
正月十五日,為同學比丘雪航智檝師講四分戒本,並刺血書願文。
是春,同歸一籌師送惺穀至博山,依無異艤禪師薙發。艤禪師見大師所著《毗尼事義集要》,喜之。即欲付梓,大師不許。
在博山,遇璧如鎬師,詳論律學,遂與訂交。
隨無異艤禪師至金陵,盤桓百有十日。盡諳宗門近時流弊,乃決意弘律,大師律解雖精而自謂“煩惱習強,躬行多玷,故誓不為和尚”。“三業未淨,謬有知律之名,名過於實”,引為“生平之恥”。
是春,撰《持咒先白文》、《願持滅定業真言》百萬,《觀音靈感》、《七佛滅罪》、《藥師灌頂》、《往生淨土真言》各十萬。《次當結壇持大悲咒》十萬。
母亡三周年,乞善友課持經咒。撰《為母三周求拔濟啟》,及《為母發願回向文》。
秋,遊棲霞,始晤自觀印闍梨。贈以偈雲:“舉世不知真,吾獨不愛假。羨君坦夷性,堪入毗尼社。”
是冬,同歸一籌師結製龍居。第三次閱律一遍。至除夕,第三次閱律藏畢,錄成六冊,計十八卷。
撰《禮大報恩塔偈》、《持準提咒願文》、《禮大悲銅殿偈》、《起咒文》、《除夕白三寶文》。
撰《尚友錄序》。
庚午 三十二歲
春,病滯龍居。正月初一,然臂香,刺舌血,致書惺穀。三月盡,惺穀同如是昉公從金陵回,至龍居,請季賢師為和尚,新伊法主為羯磨闍梨,覺源法主為教授闍梨,受比丘戒。經三閱律,始知受戒如法不如法事。彼學戒法,固必無此理,但見聞諸律堂,亦並無一處如法者。